'錢理群:戴著鐐銬跳舞,可貴的教師精神'

"


"


錢理群:戴著鐐銬跳舞,可貴的教師精神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

我的這個題目是從深圳龍城中學英語老師郭禮喜先生那裡抄來的。他在一份問卷調查表上寫道:做教師真難!現在我覺得越來越不會教書了!短短的兩句話,使我如遭雷擊,說不出話。稍稍平靜下來,不知如何說好,卻又覺得有許多話要說。

轉型的困擾:我越來越不會教書了

“做教師真難!”看著老師們真誠而又無奈的傾訴,我心裡真是堵得慌:我深感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裡,存在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解決,最感困惑的是現在的新課程改革與教學效果的矛盾,學校教育評價和教育實踐的不一致,這樣就難免不穿新鞋走老路,課改與考試兩張皮使教師處於兩難境地,如何應對評價的短時效應和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矛盾?素質教育的素質的高低,要在學生成才後需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體現出來,如何評價得了?而應試教育只需要幾次考試成績,就能體現出考試素質來。在教育評價功利化的時代,素質教育之路到底有多長?

我們走進教室看到的不是一張張渴求知識的眼睛,而是被動而麻木,眼神沒有光澤,沒有了求知的渴望,沒有了求知的熱情。是孩子們本身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教育真的出了問題?教育制度與社會現實脫節,現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如何把學生納入正確的軌道?感受最深的還有自身的專業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更新和跨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及其他相關知識的瞭解與充實的問題。在當今信息時代,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所獲取的知識相當廣泛而且有一定深度。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老師們竟然面對著如此繁多、如此複雜的問題:從學校到社會,從學生到自身,從教育體制到具體教學,可以說,與中國社會轉型相應的教育轉型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了第一線的普通教師身上。

而他們直接面對的是教育的對象——處在人生髮展的起點的學生,而所有的教育上的矛盾、問題,所產生的後果,都會在學生這裡得到直接的反應,而且是這些第一線的老師所無法迴避的。於是,他們要承受教育的一切壓力,要為各級教育官員,各種教育專家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名目繁多,而且常常是朝令夕改的觀念、舉措,承擔一切後果。在當今中國教育的環境下,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真的是很難、很難啊!於是,郭老師們只能仰天長嘆:我越來越不會教書了,這是無奈的自嘲,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微弱的抗爭?但又有誰會聽呢?

老師們普遍談到了工作太辛苦,太累,整天疲於奔命,沒有時間讀書與思考,最感到困惑的是:怎樣才能靜下心來,較為充分地看點書,做點事。這是確實的:這一兩年我在中學上了一點課,就親眼目睹了中學老師的忙累,那是超乎想象的。但似乎誰也沒有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老師們自己不會提及,學生們甚至毫無感覺。我只是在一篇文章裡讀到,有一個學生直到大學畢業工作多年以後,回到母校,才突然醒悟到,當年老師常常是在極度疲倦的情況下,硬撐著和自己談話的,於是終於明白:老師在學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這個真實的校園故事是能催人淚下的。但感動、感慨之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做更進一步的思考呢?

於是,我又注意到了郭禮喜老師在說了“做老師真難”之後,還講了一句話:需要寬鬆環境,少一點人為干擾。這又是一個發自肺腑的呼聲:第一線的老師感到的是身、心兩個方面的疲憊,他們已經不堪重負了。我們誠然要為學生減負,但為什麼不首先為教師減負呢?我們的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能不能少搞一點考試、檢查、評比,少開一點會,減少一點名目繁多卻並無實效的教研活動。一句話,少一點花架子、花點子,少一點人為干擾,讓我們的教師喘一口氣,有一點時間,安安靜靜地讀一點書,想一些問題;讓我們的校園少一些喧嚷,多一點寧靜,少一些急迫,多一點從容:唯有從根本上改善教師的生存條件,提供較為寬鬆的精神空間,才有可能使作為學校主體的教師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其實也是關乎立校的根基的。

戴著鐐銬跳舞:難能可貴的教師精神

這是一個讓我感動並思考的細節:我先是在問卷調查中得知龍城中學高一語文組的丁文靜老師的憂慮,她因學生缺乏學習熱情而追問:我們的教育是否真的出了問題?丁文靜老師是那樣熱情地進行著從課堂教學到班主任工作的多方面的試驗,用一切教育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被調動起來時,她真是欣喜若狂!當孩子開始向她吐露真情時,她又情不自禁地高呼:我們班的學生都是有情有義的孩子,為了他們,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我知道,我們的許多老師都是像丁老師這樣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他們明知做教師很難,很難,但仍然要做,而且十分投入;他們對當下教學工作的困境有著清醒的認識,明知無力也根本走不出困境,卻不肯放棄自己的努力,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縛中尋發展,戴著鐐銬跳舞,無論如何也要為孩子開拓一條健康成長之路,並在這一掙扎、奮鬥過程中尋求並獲得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什麼精神?這是知難而進的精神,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這是不問收穫、只顧耕耘的精神:我想把它稱之為中學教師精神,這是在中學教師中已經存在而又應大力提倡的精神。

所謂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縛中尋發展,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就表現為在現有條件下進行各種教學實驗,這樣的實驗可以是有規模,有長遠目標的,也可以是點點滴滴的。它的意義在於可以使人從因僵硬而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中部分地解脫出來,使教學工作多少變得有點創造性,使教師在總體被動中多少獲得某些主動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感受到作為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的創造性勞動的快樂,並且加深對教師工作和自己的人生選擇的意義與價值的體認。

教師應有的境界:善於等待,善於寬容,善於分享,善於選擇

這裡,我想特別推薦龍城中學高一地理組的莫越秀老師《以古典的心情對待教學》一文。莫老師說,這是他沉思中的感悟: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既要激情澎湃地融入其中,持有一種執著的情結,重視創新與合作;同時,更要學會自我反思和調整,使自己永遠保持一種古典的精神:善於等待,善於寬容,善於分享,善於選擇。

善於等待: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意味著能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急於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功效。

善於寬容:教育就是引領人們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我們要努力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弘,儘可能地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在教學中創造一個寬厚、寬鬆、寬容的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

善於分享: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分享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過程。分享,意味著教師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灌輸;是平等的給予,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或以自我為中心的強制,我欣賞我的學生,欣賞他人成為分享的一種境界。

善於選擇: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當成功與失敗並存、機遇與暗礁同在時,正確的選擇就成為走向成功、抓住機遇的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們應該持有這樣一個評價自我教學文明程度的尺度,每一節課中我在多大程度上,多大範圍內,為學生個人自由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即多種選擇性。

真正的教學正是人們深層次的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使學生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又要通過教學活動愉悅自身的精神,真正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學相長的契機。在生活的浮躁中,倘還能保持一些古典的心情,一些雖經汙染卻還能以沉靜的心情去對待教學,那才是做教師的一種最高境界。

這樣的真知灼見:善於等待,善於寬容,善於分享,善於選擇。可以說是道破了教育的真諦,而由此達到的沉靜、從容的境界,如莫老師所說,確是做教師的最高境界,是這個浮躁的時代所絕難達到的,但雖不能至,也要心嚮往之:有,還是沒有這樣的嚮往,境界也大不一樣。而且追求最高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它可能是不合時宜的,卻又因此而難能可貴。

實驗反思:教育改革呼喚專業化的教師

很多老師提到了反思。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多角度地觀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並作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既熱情、執著地堅持實驗,又保持清醒,對實驗工作進行冷靜地分析和反省,這樣的改革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結合,顯示了一種成熟。

龍城中學高一語文組的邱晶晶老師用新型的上課方式上了一堂課,學生們嘻嘻地說喜歡,她卻不安起來:這樣的課,只是表面上熱烈,其實根本沒有觸動學生靈魂深處的東西,若干年後,他們對此又能記住什麼呢?她的選擇是:拒絕表面的浮華,而去追求生命最深處的崇高。

高二歷史老師吳龍山也這樣提出問題:如何正確對待表面熱熱鬧鬧、實質平平庸庸的課堂教學?有沒有表面沉默、靜謐,實質上思維含量、知識質量都極高的課堂教學?於是,邱晶晶老師又做了另一種教學實驗,她稱之為“我對學生滿堂灌”,並且有了這樣的體會:我的這種滿堂灌,沒有素質教育的課標所要求的問答、討論、互動等形式,但是,我仍不認為它是一種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問答、互動有多種表達,而心靈的悸動才是至高的表現形式。

邱老師們對形式主義的警惕與拒絕,是十分重要的。當改革成為一種潮流,甚至成為時尚時,最容易走向形式主義,其最大的危險也在於此。因為形式主義會使改革成為熱熱鬧鬧走過場,並使其變質,造成混亂,為反改革者的復辟提供口實。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改革的過程中,形式主義的出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改革既然是一種試驗,也就一定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因此,產生某些混亂也是在所難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成熟的改革者,既要堅持改革方向,絕不因問題以至混亂的出現而動搖,更不因此而走回頭路;同時又敢於正視矛盾與問題,善於及時作出調整與修正,並根據所暴露出來的新矛盾、新問題,進行新的試驗。在我看來,這就是反思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所在。

就這樣,我看到的是一群普通的中學老師在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所表現出的知難而進的精神,實驗的精神和反思精神,是理想主義和科學態度的結合;它和我們在前文所詳盡討論的做教師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但或許正是這兩個方面所形成的張力,才真實地反映了當下中國中學教育的實際。我們的教師處在這樣的現實境遇中,既為做教師難而困擾,又堅守在教師的崗位上。而正是這樣的堅守精神,使我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希望。我們應該向這些教育的守望者致敬!

寫到這裡,我突然覺得,還應該在郭喜禮老師的感嘆裡,再加上一句:做教師真難,真好,更值得尊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