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北名鎮黃渠橋'

"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寧北名鎮黃渠橋


據記載,當年通智督修的通潤橋為木橋,200多年過去,黃渠橋幾經修葺,現存者為三孔石拱鋼筋混凝土橋。

在橋墩迎水面上,保留完好的兩個石雕龍頭,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背水一面雕兩條龍尾。

放水之時,憑欄俯視,恰似兩條巨龍昂首擺尾,逆流而上。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寧北名鎮黃渠橋


據記載,當年通智督修的通潤橋為木橋,200多年過去,黃渠橋幾經修葺,現存者為三孔石拱鋼筋混凝土橋。

在橋墩迎水面上,保留完好的兩個石雕龍頭,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背水一面雕兩條龍尾。

放水之時,憑欄俯視,恰似兩條巨龍昂首擺尾,逆流而上。

寧北名鎮黃渠橋


1949年寧夏解放,黃渠橋為惠農縣四區一鄉駐地。1954年惠農縣治遷至黃渠橋之後,新建了醫院、發電廠、藥材公司、露天劇場等,使這個古鎮面貌煥然一新。

黃渠橋地方不大,卻聲名遠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曾經是教育的發祥地。

自民國年間,這裡就曾設有北校(黃一完小)、南校(黃二完小)、國立綏寧師範、惠農中學(後改為黃渠橋中學)。

這些學校群英薈萃,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此地回漢雜居,自古有經商的習俗,彌久不衰。

商貿之風帶動了飲食文化的大發展,黃渠橋羊羔肉已成為金字招牌譽滿四方。

另外,黃渠橋的羊雜碎、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等美食也久負盛名,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食客。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寧北名鎮黃渠橋


據記載,當年通智督修的通潤橋為木橋,200多年過去,黃渠橋幾經修葺,現存者為三孔石拱鋼筋混凝土橋。

在橋墩迎水面上,保留完好的兩個石雕龍頭,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背水一面雕兩條龍尾。

放水之時,憑欄俯視,恰似兩條巨龍昂首擺尾,逆流而上。

寧北名鎮黃渠橋


1949年寧夏解放,黃渠橋為惠農縣四區一鄉駐地。1954年惠農縣治遷至黃渠橋之後,新建了醫院、發電廠、藥材公司、露天劇場等,使這個古鎮面貌煥然一新。

黃渠橋地方不大,卻聲名遠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曾經是教育的發祥地。

自民國年間,這裡就曾設有北校(黃一完小)、南校(黃二完小)、國立綏寧師範、惠農中學(後改為黃渠橋中學)。

這些學校群英薈萃,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此地回漢雜居,自古有經商的習俗,彌久不衰。

商貿之風帶動了飲食文化的大發展,黃渠橋羊羔肉已成為金字招牌譽滿四方。

另外,黃渠橋的羊雜碎、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等美食也久負盛名,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食客。

寧北名鎮黃渠橋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寧北名鎮黃渠橋


據記載,當年通智督修的通潤橋為木橋,200多年過去,黃渠橋幾經修葺,現存者為三孔石拱鋼筋混凝土橋。

在橋墩迎水面上,保留完好的兩個石雕龍頭,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背水一面雕兩條龍尾。

放水之時,憑欄俯視,恰似兩條巨龍昂首擺尾,逆流而上。

寧北名鎮黃渠橋


1949年寧夏解放,黃渠橋為惠農縣四區一鄉駐地。1954年惠農縣治遷至黃渠橋之後,新建了醫院、發電廠、藥材公司、露天劇場等,使這個古鎮面貌煥然一新。

黃渠橋地方不大,卻聲名遠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曾經是教育的發祥地。

自民國年間,這裡就曾設有北校(黃一完小)、南校(黃二完小)、國立綏寧師範、惠農中學(後改為黃渠橋中學)。

這些學校群英薈萃,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此地回漢雜居,自古有經商的習俗,彌久不衰。

商貿之風帶動了飲食文化的大發展,黃渠橋羊羔肉已成為金字招牌譽滿四方。

另外,黃渠橋的羊雜碎、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等美食也久負盛名,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食客。

寧北名鎮黃渠橋


寧北名鎮黃渠橋


"
寧北名鎮黃渠橋

黃渠橋雖為寧北小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

據《平羅紀略》記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然而,新建之初的黃渠橋並不是現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潤橋。

因為當時黃渠橋之地界屬通潤堡轄,故以堡設之名稱之。

當年,平羅知縣徐保字公暇之餘漫步通潤橋,曾題詩一首,題為《通潤橋散步》:“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樑。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

從這首詩裡不難看出,當年的黃渠橋已是一個具有集鎮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熱鬧。

“公暇攬幽勝”,說明此地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值得一遊。

當夜幕降臨,市罷人散之時,小街顯得格外空曠與安靜,漫步街頭,詩人自然而然會發出“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之感嘆。

寧北名鎮黃渠橋


那麼,通潤橋為何又“俗稱黃渠橋”呢?

因為惠農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渠,開渠放水之時,老百姓為了感念皇恩浩蕩,將惠農渠稱之為“皇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河水夾帶著大量泥沙,水色渾黃,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將皇渠口傳書寫為“黃渠”。

黃渠橋就是因為架設於黃渠之上,遂得名為黃渠橋。

黃渠橋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黃金橋”。黃渠橋是自蘭州、經銀川通往包頭和呼和浩特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商貿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貨物多在此地集散。

清末民初,黃渠橋已經初具了集鎮之格局。

寧北名鎮黃渠橋


上世紀30年代的黃渠橋

小鎮建東街和西街,東街為居民所住,西街為商業區。

商業街店鋪集中,交易活躍,一派繁榮。

黃渠橋還設置貿易市場,規定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日,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貿使這個小鎮成為聞名銀北的集鎮,隨著商旅口傳,聲名遠播。

其間有人將黃渠橋訛傳為“黃金橋”,後來以訛傳訛,說這橋是用黃金造就,有不少人居然要親臨此地,親眼目睹這座黃金造就的橋樑。

寧北名鎮黃渠橋


據記載,當年通智督修的通潤橋為木橋,200多年過去,黃渠橋幾經修葺,現存者為三孔石拱鋼筋混凝土橋。

在橋墩迎水面上,保留完好的兩個石雕龍頭,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背水一面雕兩條龍尾。

放水之時,憑欄俯視,恰似兩條巨龍昂首擺尾,逆流而上。

寧北名鎮黃渠橋


1949年寧夏解放,黃渠橋為惠農縣四區一鄉駐地。1954年惠農縣治遷至黃渠橋之後,新建了醫院、發電廠、藥材公司、露天劇場等,使這個古鎮面貌煥然一新。

黃渠橋地方不大,卻聲名遠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曾經是教育的發祥地。

自民國年間,這裡就曾設有北校(黃一完小)、南校(黃二完小)、國立綏寧師範、惠農中學(後改為黃渠橋中學)。

這些學校群英薈萃,為國家培養了眾多的優秀人才。

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此地回漢雜居,自古有經商的習俗,彌久不衰。

商貿之風帶動了飲食文化的大發展,黃渠橋羊羔肉已成為金字招牌譽滿四方。

另外,黃渠橋的羊雜碎、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等美食也久負盛名,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食客。

寧北名鎮黃渠橋


寧北名鎮黃渠橋


寧北名鎮黃渠橋

文章選自《人文平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