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寫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名著導讀:《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寫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對人生苦難有著深沉思考的當代小說

"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名著導讀:《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寫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對人生苦難有著深沉思考的當代小說

名著導讀:《平凡的世界》全景式描寫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青年人中長盛不衰的小說,許多年來,它一直在民間默默地流行著。全書共三部六卷,於1982年到1988年間醞釀、創作完成。路遙以將近十年間的廣闊歷史背景,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的變遷史,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通民眾形象。小說以滄桑的黃土高原為自然背景,主要講述了發生在雙水村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75年,那是個社會動盪和混亂的年代。雙水村是位於橫斷山脈環抱的黃土高原的一個小山村,故事的主人公就生活在這個小山村裡。貧農出身的孫玉厚有兩兒兩女,本來應該美滿富足的生活卻因為貧困而嚴峻悲壯。大兒子孫少安,上學時考試總是班上第一,卻因為家境貧寒,被迫輟學參加農業勞動。大女兒蘭花嫁給了外村的王銀滿,二女兒蘭香和二兒子少平都在上學。

村支書田福堂的女兒名叫潤葉,比少安小一歲,兩人青梅竹馬。長大後,兩人又一起上小學,感情一直很好。讀完高小,少安回家務農,潤葉則到縣裡讀中學,畢業之後留在縣城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住在任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二爸田福軍家。她善良重感情,對眼下正在縣城讀中學的孫少平格外關照。

一日,潤葉託少平捎個口信,讓少安來城裡見她。潤葉告訴少安,她二叔給她瞅了個人家,男方是縣革委會的另一位副主任李登雲的兒子李向前,以試探少安對感情的態度。少安雖也鍾情於潤葉,無奈感覺二人差距太大,不願委屈潤葉,所以故意態度冷淡。處於愛情和家庭壓力的雙重煎熬中,潤葉心中十分焦急。田福堂看在眼裡,決心阻止二人的交往。以往少安從社員的利益出發,給每戶多分了點豬飼料,田福堂佯裝不知。現在,他以此為藉口向上級告發,向少安施加政治壓力。

家人忙著為少安選親,少安卻從山西領回了一位美麗的姑娘秀蓮,幾乎令雙水村所有的人都開了眼界。不久,少安便和秀蓮結婚了。這令潤葉十分痛苦和絕望。而田福軍和“左”得要命的李登雲向來有矛盾,李登雲憑著他的政治嗅覺在諸多問題上為難田福軍。這時,有人開導潤葉,如果和李二家結親,李登雲就不會再同田福軍作對了。為了二爸的政治仕途,潤葉絕望之下與向前結婚,過上了有名無實的婚姻生活。李向前因為愛潤葉但無法得到她,從而借酒澆愁,酒後開翻車子失去雙腿,潤葉深感愧疚,喚回內心的情感,回到了李向前的身邊,並承諾永遠不離開他。二人在共同生生中建立了新的感情,並有了兒子。

少平在縣城學習,開闊了眼界,拋棄了不少鄉村的狹隘與偏見。本來,他和女生郝紅梅走得很近,可郝紅梅愛慕虛榮,攀上了幹部子弟顧養民,感情上傷害了少平;幸運的是,田福軍的女兒田曉霞走進了少平的生活,共同的志趣使二人建立起了純潔的友誼。

畢業後少平回到雙水村,成為一名民辦教師。但他不滿足於平淡的鄉村生活,決定實現自己遠行的夢,回到黃原和田曉霞重遇。在一年的交往之後,二人的關係慢慢升溫。曉霞大學畢業後當了省報記者,少平一時茫然,不知何去何從。後來少平來到桐城大牙灣煤礦,成了礦上最賣力的礦工。他不忘學習科學知識,結識了師傅王世才。在王師傅犧牲後,少平主動承擔起了照顧王妻惠英及其家庭的重擔。田曉霞在一次特大洪災的採訪中因救落水女孩而犧牲。少平讀到她生前的日記,視線被淚水模糊。不久之後,少平因救工友而受傷住院,在回煤礦的路上,他遠遠看見惠英向自己飛奔而來。

秀蓮為少安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少安在雙水村搞起了“小承包”,卻被地區革委會定義為資本主義復辟傾向。但少安並沒有被壓垮,又承包了公社快要倒閉的磚廠。孫少安的磚廠賺了錢,出資重修了雙水村小學,在竣工的那天,縣鄉領導還親自參加了“落成典禮”。可是,少安的妻子這時卻患上了肺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似乎都讓少安感受到了。

《平凡的世界》就是這樣一部純淨異常、並且閃爍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想之光的小說,它為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寫史立傳,也記錄了那一代人難以忘懷的青春史。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社會的巨大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厚重、宏闊,為中國當代小說史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

《平凡的世界》是當之無愧的、由新時期以來的作家創作的“當代經典”。這部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瀰漫著苦難意識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路遙十年磨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他對人生苦難最切膚的認識和思考,多年來已被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奉為小說極品。在小說的悲劇意識背後,路遙已有了一種殉難的衝動。而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真實感,使得《平凡的世界》自問世那天起,就在讀者中產生著持久的影響,十幾年來魅力不減。

“土著”作家路遙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路遙是其筆名,意為人生的道路漫長遙遠。陝西省清澗縣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從小被過繼給伯父。他曾經務農,並在農村小學做過一年的民辦教師,隨後又回到縣裡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邊勞動、邊工作、邊學習,閱讀了許多文學名著,並嘗試著寫了一些習作。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同年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從此,路遙便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

1976年大學畢業後,路遙先後來到陝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工作,在《陝西文藝》編輯部和《延河》編輯部任編輯。工作之餘,路遙勤奮筆耕,一篇篇生活氣息濃郁、帶著泥土芳香的作品接連問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風雪臘梅》《姐姐》,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其中《人生》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並被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

1982年以後,路遙專門從事小說創作,並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平凡的世界》於1988年榮獲“茅盾文學獎”,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

《平凡的世界》分三部,共一百餘萬字,它是作者用生命換來的嘔血之作。路遙三年準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

“寫作整個地進入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藥,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四年後,路遙因過度勞累而逝世,死時年僅43歲。

路遙這樣說起自己的創作心得:“由於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又由於社會經歷了持久廣泛的大動盪,城市與城市,農村與農村,地區與地區,行業與行業,尤其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相互交往日漸廣泛,加之全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農村初級教育的普及以及由於大量初、高中畢業生插隊或返鄉加入農民的行列,使得城鄉之間在各個方面相互滲透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樣,隨著城市和農村本身的變化和發展,城市生活對農村生活的衝擊,農村生活對城市生活的影響,農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傾向,現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衝突,文明與落後,新的思想意識和傳統觀念的衝突等,構成了當代生活的一些極其重要的內容。這一切矛盾在我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意識、道德觀念等方面都表現出來,是那麼突出和複雜,可以說是立體交叉橋上的立體交叉橋。”

路遙被稱為“土著”作家,因為他的一生,受到了太多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故鄉,接受和繼承了傳統文化,以他熟悉的鄉親們的生活作為文學創作中取之不盡的源泉。同時,路遙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立意高遠,廣納博取,時時瞻望著世界文化。他喜歡閱讀《紅樓夢》和魯迅的作品,而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等大師的作品他更是百讀不厭,各種報紙期刊也被他反覆翻閱、學習。

勤奮大量的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再加上路遙獨特的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博大、廣闊卻又情深意長。路遙以平凡的人生構築了輝煌的世界,他創作生涯中的全部作品都收入了5卷本的《路遙文集》。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你怎麼也想不到》《在困難的日子裡》,中短篇小說《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痛苦》《匆匆過客》等。

有關路遙的小知識

瞭解路遙,讀《早晨從中午開始》

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無疑是路遙最出色的文字,成為他心血鑄就的小說大廈《平凡的世界》之上的點睛之作。這部作品真正會讓人看到路遙已然化為一頭在文學沃野中默默耕作著的秦川牛。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血。讓人頓時醒悟到:身為一個作家,其藝術生命是否終結並不以肉體的存在與否為依據。單單看這部作品,讀者就會理解路遙為了藝術的創作而義無反顧地將自我生存忘卻的精神,就會理解路遙的過早離去確實是人世間莫大的悲哀。

不容錯過的經典

回到“新居”以後他點亮蠟燭,就躺在牆角麥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裡,馬上開始讀這本小說。周圍一片寂靜,人們都已經沉沉地入睡了。帶著涼意的晚風從洞開的窗戶中吹進來,搖曳著豆粒般的燭光。

孫少平一開始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那個被父母拋棄的小男孩的憂傷的童年;那個善良而屢遭厄運的莫蒙爺爺;那個凶殘醜惡而又冥頑不化的阿洛斯古爾;以及美麗的長鹿母和古老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吉爾吉斯人的生活……這一切都使少平的心劇烈地顫動著。當最後那孩子一顆晶瑩的心被現實中的醜惡所摧毀,像魚一樣永遠地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之後,淚水已經模糊了他的眼睛;他用哽咽的音調喃喃地念完了作者在最後所說的那些沉痛而感人肺腑的話……這時,天已經微微地亮出了白色。他吹滅蠟燭,出了這個沒安門窗的房子。

他站在院子裡一堆亂七八糟的建築材料上,腫脹的眼睛張望著依然在熟睡中的城市。各種建築物模糊的輪廓隱匿在一片廣漠的寂寥之中。他突然感到了一片荒涼的孤獨;他希望天能快些大亮,太陽快快從古塔山後面露出少女般的笑臉;大街上重新擠滿了人群……他很想立刻能找到田曉霞,和她說些什麼。總之,他澎湃的心潮一時難以平靜下來……本來,這本書他準備在一個星期內看完,想不到一個晚上就看完了。他只能等到星期六才可以找曉霞——平時她不回家來。

星期六好不容易到了。

這天下午他耐到收工,就匆匆地拿了那本《白輪船》,到地委去找她。

他見到曉霞後,一時倒不想說什麼了。他本來急切地想和她談論看過的書,但他又感到自己很難說清楚。這本書更多的是引起他情緒上的大波動——一個人是很難把自己的情緒說明白的。真的,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概述的感受,因為它太巨大太複雜了!

田曉霞看出了這本書給孫少平帶來的震動;她自己也曾被它強烈地感染過。她高興的是,少平和她一樣理解並喜歡這本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