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志強:消風散治療蕁麻疹、痤瘡、脂溢性皮炎

皮膚病 蕁麻疹 脂溢性皮炎 痤瘡 大家中醫 2017-04-11
消風散是治療皮膚病的一張代表方,其功疏風養血, 清熱除溼,可廣泛運用於治療風疹、蕁麻疹、溼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於風溼為患者。

竇志強:消風散治療蕁麻疹、痤瘡、脂溢性皮炎

文/竇志強

消風散出自《外科正宗》,方由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蔘、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各一錢,甘草、木通各五分組成,治風溼浸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或風熱癮疹。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擴大了應用範圍,治療多種皮膚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蕁麻疹案例

患者,女,35歲,2006年7月15日初診。

10天前,後背部反覆出現大片鮮紅色風團,瘙癢難忍,搔抓後即成大片風團,逐漸擴大,1周後軀幹、四肢陸續出現相同皮損,自覺瘙癢,夜間加劇。

刻診:軀幹、四肢近端瀰漫分佈橢圓形鮮紅或淡紅斑,面頰、臀部、雙臂散佈蠶豆大小鮮紅色風團,舌胖嫩有齒痕,背部可見淡褐色母斑,咽赤,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數。

診斷:蕁麻疹。

辨證:素體血熱,復感風熱,鬱於肌膚。

治宜清熱涼血、散風止癢。

方用消風散加減:

荊芥15g,蟬蛻15g,防風15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當歸10g,白鮮皮10g,蒲公英10g,蒼朮10g,薏苡仁30g,梔子6g,紫草、地膚子各10g,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服。

服3劑後,上述症狀有所減輕,原方加減再服用4劑後,癢止而愈。

:蕁麻疹屬中醫“癮疹”範疇。本病多由情志不遂,肝鬱化火或喜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內熱蘊積,日久傷陰耗氣,血熱動風;或平素體弱,氣血不足,感受風熱之邪而致內不得疏洩,外不得透達,鬱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

《類經》雲:“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治療應以扶正祛邪、標本兼固為法。

消風散中防風、荊芥、蟬蛻祛風止癢而不留邪當歸、生地黃養血活血,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固表和營而扶正,祛風清熱而祛邪,邪去正自安。


竇志強:消風散治療蕁麻疹、痤瘡、脂溢性皮炎

二、痤瘡

患者,男,31歲,2006年12月29日就診。

顏面及頸部有紅色丘疹數個,突出皮膚表面,局部疼痛,前胸有淡紅色丘疹、瘙癢不適,食納差,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浮數。

診斷:痤瘡。

辨證:溼熱內盛,風邪侵淫,鬱於肌膚。

治宜清熱除溼、疏風止癢。

藥用荊芥、防風、蟬蛻、苦蔘、白鮮皮、地膚子各15g,當歸、生地黃、知母、牛蒡子、牡丹皮、蒼朮各10g,薏苡仁15g,通草、甘草各6g。每日1劑,水煎服。

服7劑後,顏面及頸部紅色丘疹顏色變淡,數目減少。

原方加減繼續服用7劑,丘疹消失,基本痊癒。

:痤瘡屬中醫“粉刺”範疇。其病機為溼熱內盛,或風邪浸淫血脈,鬱於肌膚腠理而發。治宜清熱除溼為主,輔以疏散風邪。

筆者用消風散加減,清熱除溼、疏風止癢。方中蒼朮、苦蔘、木通清熱除溼;防風、荊芥、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佐以當歸、生地黃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在臨床應用時,還要斟酌具體病情進行加減。

如風熱偏盛而有發熱、口渴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以清熱解毒。

血熱偏盛見有斑疹紅赤稠密、五心煩熱、舌紅或絳者,加赤芍、牡丹皮、紫草等以清熱涼血。

溼熱偏盛見有身重乏力、胸脘痞滿、皮損以斑塊雲片為主者,加地膚子、生薏苡仁、車前子等以清熱利溼。

瘙癢較重者,加白鮮皮、白蒺藜、徐長卿等以消風止癢。


三、脂溢性皮炎

患者,男,26歲,2007年6月20日就診。

患者兩年來頭皮油膩、多屑瘙癢,耳後、腋窩、胸背部起紅斑,洗澡後紅斑加重,紅腫流水,自覺口渴,口苦咽乾,大便祕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肝經溼熱,蘊蒸肌膚。

治以清熱解毒、疏風利溼。

方用消風散加減:荊芥15g,蟬蛻15g,防風15g,生地黃15g,牡丹皮10g,當歸10g,白鮮皮10g,蒲公英10g,蒼朮10g,薏苡仁30g,柴胡10g,黃芩6g,梔子6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

服7劑後,上述症狀有所減輕,原方加減再服用4劑後,基本痊癒。

:脂溢性皮炎是發生於頭、面、眉、耳、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躍部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因皮膚油膩、瘙癢、潮紅或起白屑而又命名為“面遊風”或“白屑風”。

《外科正宗》記載:“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發中,初起為癢,久則見生白屑,疊疊飛起,脫而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在。”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面遊風》記載:“此症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者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溼盛者津水,風燥甚者津血,癢甚難堪。”

本病常見於青少年及嬰兒。

病因病機為內蘊溼熱,外感風邪,蘊阻肌膚,溼熱上蒸或耗傷陰血,肌膚失養。發於面部者伴有痤瘡,發於頭部者可多見頭屑;發於軀幹、腋窩、腹股溝皺褶處因糜爛而似溼疹,嚴重者可有溼疹樣皮損。


竇志強:消風散治療蕁麻疹、痤瘡、脂溢性皮炎

四、體會

消風散方中以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作為君藥,目的在於開發腠理、疏散風邪以止癢

蒼朮之辛苦溫,散風祛溼苦蔘之苦寒,清熱燥溼木通之利水,滲利溼熱,三味藥輔助君藥以增強止癢之力,是為臣藥。

當歸、生地黃清熱涼血、散瘀化斑胡麻仁養血潤膚;並以石膏、知母清氣分實熱增強清熱瀉火之力,所有這些藥物目的在於消除斑疹,故為佐藥。

甘草生用清熱解毒,又能調和諸藥,故為使藥。

綜合全方,既有疏風清熱、除溼止癢之功,又有涼血潤燥、活血消疹之效,諸藥合用,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涼血而又護陰。

研究表明,消風散具有止癢和抗實驗性蕁麻疹作用,並且疏風藥在方中起主導作用。消風散顆粒的免疫抑制作用與其調節T、B淋巴細胞功能和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活性有關,是治療以Ⅳ型變態反應為主的溼疹等皮膚疾病的主要機制之一。

現代臨床對於風疹、蕁麻疹、溼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於風溼為患者,均可用消風散加減治療。

文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8年9月第15卷第9期

推薦關注:全新大家中醫3.2,推出【工作室】功能,幫您樹立個人口碑,積累優質患者,打造屬於自己的中醫工作室,助您實現“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夢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