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皮膚病剋星”——老中醫張步天

皮膚病 中藥 中醫 藥品 張老健康頻道 張老健康頻道 2017-09-01

本刊記者:王 澍 文/圖

走近“皮膚病剋星”——老中醫張步天

張步天老醫師近照

引子:一部中國歷史,上下數千年的滄桑歲月;一幅中國地圖,縱橫幾萬裡的廣袤疆域。究竟有哪座城市曾經牽動過中國歷史的脈搏,究竟有哪一方水土曾經引領過華夏文明的風騷?洛陽,一部中華文明的煌煌畫卷。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裡,洛陽在天地間寫下了燦爛輝煌的篇章。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洛陽大地的燦爛文化不僅表現在地域的獨特、山水的雋秀,更在於它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人鉅子、大家名家。今天,洛陽晚報《健康週刊》特地走進洛陽欒川,走近著名的皮膚病研究專家張步天老醫師,一探名家風采。

張步天,生於1948 年,祖籍欒川,世代從醫,是張仲景54代孫。十七歲開始從事皮膚病治療的臨床實踐工作,在治療皮膚病方面獨有建樹。張老先生承祖上千年醫術、研習傳統經方、驗方,綜合蒙醫、藏醫、瑤醫、苗醫等不同地域醫藥文化,並在幾十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潛心研究、認真總結,研製出了專用於牛皮癬、頭癬、皮炎溼疹、白癜風、魚鱗病、腳氣、灰指甲、紅斑狼瘡、惡瘡、痤瘡等皮膚疑難雜症的傳世祕方,其產品全部選用豫西山地特產優質天然中草藥進行科學配方;結合現代先進工藝加工而成,質量穩定,無副作用。其獨創的“張老御膚方”幫助無數病患重獲健康。

“祝賀《洛陽晚報·健康週刊》創刊,希望《健康週刊》可以越辦越好!”我們一行人剛見到張老醫師,他就熱情地給我們送上了祝福。

張老醫師說,洛陽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而中醫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張仲景的後人,對中醫文化的傳承,既是榮耀也是責任。

中醫業內有句俗語:外不治癬,內不治喘,講的是自古以來,中醫面對癬等皮膚病,還有哮喘這種內科病,都是非常棘手的,難以治療,至少是難以徹底根治。常有人問我,別的醫生避而不及的病症,而我卻敢誇下“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皮膚病,我都能保證三個月內根治”的海口?

走近“皮膚病剋星”——老中醫張步天

工作中的張老醫師

說出這樣的話,並不是什麼狂妄自大,而是我對患者的承諾,也是我對自己行醫的自信。其實皮膚病並沒有那麼可怕,相對於癌症、艾滋病等世界性的難以治癒的疑難雜症而言,皮膚病真的是小兒科,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到《太平聖惠方》、《聖濟經》,都對皮膚病的症狀和治療做了系統的論述。與其說我醫術精湛,還不如說我是站在古先賢的肩膀上。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有些中藥的效果,大不如以前?”我想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我一個人,更是困擾著整個中醫藥界。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像煲雞湯一樣。先是看食材,是飼料雞,還是正宗的土雞;再看用什麼器具煲湯,是土鍋土灶文火煲,還是用紫砂鍋類....哪種味道更鮮香濃郁,就可想而知了。如今的藥材大都是人工、塑料大棚的批量化種植,生長週期短,自然沒有野生的中草藥藥效顯著。所以,治療最關鍵的還是藥材的選擇,只有天然地道的好藥材,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我開給患者的藥都是由我親選親制,絕不會用非原產地的藥材,也拒絕使用倉庫堆積的過氣陳藥。只有天然野生的藥物才能充分聚集天地靈氣,使得藥性百分之百保留,用在患者身上才能立竿見影。

走近“皮膚病剋星”——老中醫張步天

張老醫師在遴選中草藥材

很多人說“張老御膚方”好,其實還是藥材好,其中有幾味藥是祖傳的藥材,一般醫生用得少,市場需求少,採集量也小,所以這些藥材才能夠在野外安全生長,野生性、純正性、原產性都很好,效果也更全面。

先師曾經和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特別是醫生這一行,病患的生命健康重於泰山。所以我一直都是身體力行,無論是每一次的問診還是配藥開方,都堅持一對一,對症下藥,絕不馬虎行事。我的徒弟覺得我太頑固太刻板,其實他們不懂,這是作為一名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最基本的要求。這麼多年過去了,知道我張步天的人越來越多,治癒過的患者數也數不清了。

張老醫師動情的說,從醫那麼多年,如果說還有什麼願望的話,那就是希望一直把中醫文化傳承下來,即使是現在年紀大了,我也還是在堅持。收了很多徒弟,慢慢的將我畢生所學傳授給年輕的一代,讓更多人收益,我想這也許就是我餘生最大的心願了吧。

走近“皮膚病剋星”——老中醫張步天

張老醫師和他的徒弟們

針對中醫文化的傳承,張老醫師也有獨特的見解:如今人們崇尚的是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就醫治病也是如此,治療週期短見效快還便宜的西醫便備受人們青睞。去找醫生看病,首選的必是西藥,而程序繁瑣、治療週期相對長費用相對昂貴的中藥、湯藥便不受人待見。殊不知,西藥雖快卻不能治本,並且很多西藥還有副作用,而中藥取自純藥材,不含任何化學元素,對人體的長久健康更有益處。中醫有一些傳統的技藝是很獨特的,但現在國內做得並不好。不同於西醫,中醫的智慧植根於中國傳統古籍之中。現在日本漢方醫籍的藏書量僅次於中國,還有20多家漢方醫籍出版和翻譯機構,每年出版漢方醫藥書籍100多種。不僅注重古代書籍,日本還特別關注大陸和港臺地區最新的中醫藥研究動態,在大陸和港臺地區設立專門機構,收集所有中醫藥出版物,為其所用。說來令人扼腕,在中國地位尷尬的中醫,在彈丸小國的日本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說到中醫的獨特,張老醫師還講了一個很有名的案例:在新加坡有一個患者習慣性下頜關節脫位,在做手術前針刺合谷麻醉,在針刺麻醉過程中患者的下頜關節自動復位了,而且以後再未出現脫位。這一點也是穴位的特異性的例證。所以中醫學有一些特殊的東西確實值得深入研究,而尤其重要的是它的理論體系;可以說,中醫走的是一條探索人體生命科學的返璞回真之路。

醫者父母心!《健康週刊》祝張老醫師身體健康,祝願張老醫師的技藝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也希望中國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夠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