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另外,導演Jimmy非常懂得和內向的Alex交流,不斷詢問,哪怕Alex表達模糊不清,也能在詢問中把信息交代清楚。

女導演Chai(同時也Jimmy的妻子),特地提到有趣的細節,每次路過某個洞的時候,某隻鳥總在那裡;把手伸進某處岩石的裂縫,已經有三隻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熟悉到這個程度,練習的次數多的難以想象。

每個攝影師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抓到的鏡頭是什麼,在什麼方位需要如何拍攝,何時移動,何時推進,練到最後都是程式化的。

Alex衝頂挑戰當天,5位攝影師潛伏在巖壁上時刻準備著進行拍攝,一支三個人的跟拍小組留守地面。還有一架直升飛機負責巖壁的全景拍攝和Alex攀爬過程的航拍,9臺相機同時紀錄。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另外,導演Jimmy非常懂得和內向的Alex交流,不斷詢問,哪怕Alex表達模糊不清,也能在詢問中把信息交代清楚。

女導演Chai(同時也Jimmy的妻子),特地提到有趣的細節,每次路過某個洞的時候,某隻鳥總在那裡;把手伸進某處岩石的裂縫,已經有三隻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熟悉到這個程度,練習的次數多的難以想象。

每個攝影師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抓到的鏡頭是什麼,在什麼方位需要如何拍攝,何時移動,何時推進,練到最後都是程式化的。

Alex衝頂挑戰當天,5位攝影師潛伏在巖壁上時刻準備著進行拍攝,一支三個人的跟拍小組留守地面。還有一架直升飛機負責巖壁的全景拍攝和Alex攀爬過程的航拍,9臺相機同時紀錄。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另外,導演Jimmy非常懂得和內向的Alex交流,不斷詢問,哪怕Alex表達模糊不清,也能在詢問中把信息交代清楚。

女導演Chai(同時也Jimmy的妻子),特地提到有趣的細節,每次路過某個洞的時候,某隻鳥總在那裡;把手伸進某處岩石的裂縫,已經有三隻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熟悉到這個程度,練習的次數多的難以想象。

每個攝影師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抓到的鏡頭是什麼,在什麼方位需要如何拍攝,何時移動,何時推進,練到最後都是程式化的。

Alex衝頂挑戰當天,5位攝影師潛伏在巖壁上時刻準備著進行拍攝,一支三個人的跟拍小組留守地面。還有一架直升飛機負責巖壁的全景拍攝和Alex攀爬過程的航拍,9臺相機同時紀錄。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拍攝團隊都是與Alex親近的朋友,沒人能忍受有可能會拍攝到Alex掉落山壁遇難的情景。

地下有位攝影師,沒多久就不敢看下去了,捂著臉和嘴巴,“你們還敢看下去。”

每一個人拍攝時都承擔了頻臨極限的心理壓力,卻要表現的雲淡風輕,生怕影響到Alex的發揮。

Alex曾是個因為不懂交流、性格極其內向而選擇攀巖的人,卻能和團隊交流成這樣,並且參照他們的建議調整計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見信任度之高。

孤軍奮戰在這個時代太虧了,其實很多時候,團隊為你做好更多的準備,所有風險都會大大降低,他們甚至在你低迷期時給予正確的方向。

04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

說到降低風險,Alex的放棄最讓我觸動。

2016年冬天,感覺那天他本來那天要登頂的,但因為這第六段平板極限依舊感覺不對勁,最後放棄了,攝影組當然也是鬆了口氣。

我本以為像這類極限運動者,會固執的異於常人,畢竟之前兩次受傷,他也沒有休息到完全恢復再重新訓練,而是一邊打著夾板一邊在巖館做室內訓練。有次休息了三週,就出發找試驗點,真心為他捏把汗。

記得他的朋友問,會不會在攀巖日誌中記錄今天跨過了這段的“喜悅”或者沒跨過這段的“憤怒”,他說不會。

但我記得很清楚,沒有情緒記錄的日誌,卻在最後時刻,Alex寫下了“相信”這個詞。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另外,導演Jimmy非常懂得和內向的Alex交流,不斷詢問,哪怕Alex表達模糊不清,也能在詢問中把信息交代清楚。

女導演Chai(同時也Jimmy的妻子),特地提到有趣的細節,每次路過某個洞的時候,某隻鳥總在那裡;把手伸進某處岩石的裂縫,已經有三隻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熟悉到這個程度,練習的次數多的難以想象。

每個攝影師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抓到的鏡頭是什麼,在什麼方位需要如何拍攝,何時移動,何時推進,練到最後都是程式化的。

Alex衝頂挑戰當天,5位攝影師潛伏在巖壁上時刻準備著進行拍攝,一支三個人的跟拍小組留守地面。還有一架直升飛機負責巖壁的全景拍攝和Alex攀爬過程的航拍,9臺相機同時紀錄。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拍攝團隊都是與Alex親近的朋友,沒人能忍受有可能會拍攝到Alex掉落山壁遇難的情景。

地下有位攝影師,沒多久就不敢看下去了,捂著臉和嘴巴,“你們還敢看下去。”

每一個人拍攝時都承擔了頻臨極限的心理壓力,卻要表現的雲淡風輕,生怕影響到Alex的發揮。

Alex曾是個因為不懂交流、性格極其內向而選擇攀巖的人,卻能和團隊交流成這樣,並且參照他們的建議調整計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見信任度之高。

孤軍奮戰在這個時代太虧了,其實很多時候,團隊為你做好更多的準備,所有風險都會大大降低,他們甚至在你低迷期時給予正確的方向。

04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

說到降低風險,Alex的放棄最讓我觸動。

2016年冬天,感覺那天他本來那天要登頂的,但因為這第六段平板極限依舊感覺不對勁,最後放棄了,攝影組當然也是鬆了口氣。

我本以為像這類極限運動者,會固執的異於常人,畢竟之前兩次受傷,他也沒有休息到完全恢復再重新訓練,而是一邊打著夾板一邊在巖館做室內訓練。有次休息了三週,就出發找試驗點,真心為他捏把汗。

記得他的朋友問,會不會在攀巖日誌中記錄今天跨過了這段的“喜悅”或者沒跨過這段的“憤怒”,他說不會。

但我記得很清楚,沒有情緒記錄的日誌,卻在最後時刻,Alex寫下了“相信”這個詞。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因為信念,他看的夠遠 —— 賭命“事業”面前,他要的儘可能控制好風險,哪怕不能百分百控制,也盡能力做到最好。

表面是放棄,實則是控制風險。

現在很多人流行死磕文化,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學的野蠻生長學,總想把自己逼得瘋瘋癲癲,最後焦慮得連放棄的勇氣都沒有,生活一地雞毛。

權衡輕重,及時止損,適時放棄,是當代人缺失的一份勇氣。

人生總會有需要放棄的時候,放棄就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懂放棄也是一種成長。

05

比起Alex,我們太貪了

這大概是《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啟發。

Alex最大的特質,就是專注。

他熱愛攀巖,就藏在深山老林裡天天鑽研一件事。天氣不好攀不了巖,就拿著《國家地理》,900多頁,一看就是一天。

他對女朋友的定義,很明確地放在第二。原本我以為有人會說他渣,事業全放在第一位,後面我發現,被噴的是他的女友。

他彷彿是帶著天職來到這個世上,把攀巖這事折騰到全世界都知道,其他一律放在最後,慾望、愛情、親情,都不能成為干擾他獲得成就的因子。

你可能會覺得他冷漠自私,可他為了讓女友安心,特意買了房子;因為看到貧窮地區的景象,他成立基金會,把自己賺的錢捐出去。

他不過是選擇了最舒服的方式活著,簡單、真誠、安靜地活著。

而我們呢?

比起他,太貪了。

互聯網在2016年實現了它最初的使命:鏈接每個人。這也帶來了知識爆炸時代,千禧一代三天的知識面就超過了一個70後年輕時三年甚至十年學的東西。

我們輕易獲得知識,輕易鏈接某個人,把知識求渴感進化掉了,衍生出了知識焦慮感。

知識在互聯網中爆炸,知識焦慮感中每個人身上也像癌細胞一樣蔓延,甚至變異,變成了金錢焦慮、健康焦慮、情感焦慮。

每個人都想,年紀輕輕就月入過萬,三年十萬,五年百萬,或者一夜暴富;我們還想20出頭就遇到一個能處一輩子的人,30歲就事業家庭雙豐收,40歲就給社會做貢獻。

成千上萬大軍中努力前行,我們看到了那些站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的同齡人,一邊焦慮何時也能那個位置,一邊感嘆自己的青春餵了狗。

多少人的狀態就是,既想擁有自由的環境,又想擁有穩定的收入,卻連財富這道數學宏觀題都沒理清解題思路。

多少人想搞內容創業,電影也沒看幾部,文學巨匠沒認識幾個,就連文字表達力欠火候,就一會兒一個風口,生怕自己就是那頭飛不起來的豬。

看看Alex的人生,再看看我們的,突然明白:有多貪,就有多焦慮。

人們對自己的貪是不瞭解的,或者是停留在膚淺的概念。其實貪是相對而言的,你一定有一樣最想要的東西,但你總是容易被各種聲音干擾,那就是貪念。

貪有好有不好,我們總想在一段時間裡同時拿到好多事情的結果,卻忘了我們也就一個腦子。

所謂聚焦、專注,考驗的任性其實只有一樣,就是人的貪念。

Alex對女友說過一句話,“我沒有義務為了誰,延長自己的生命,我生命的意義是取得成就。”

不談兩人的價值觀問題,我觸動的是主角的堅定。

他的人生,在自己的掌控中,而這種掌控,是會導向“明天隨時時終點”的結果。因為能拿捏終點,所以他能聚焦自己的專注力。

而我們呢?

如果明天就是終點,你想幹點什麼?

你會什麼都不幹一直喪,還是什麼都要插一腳,還是……

好好思考。

06

登峰前的那天凌晨,燈還沒有開,Alex睜開了眼睛,眨了眨眼。不知是技術問題還是無意中錄下的一幕,黑暗中我看到了Alex眼帶星辰。

有人說,“一定是因為看過那麼多常人無法想象的美景,他的眼裡才有閃亮的星星。”

"

豆瓣評分9.0,獲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強推。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得了恐高症,中間一度心跳4倍加速,加上電影院冷,我甚至有種骨頭麻了的感覺,走出電影院心裡還抖了好久。

2D片能給觀眾這種體驗,酋長巖的風景有多壯觀,主角徒手攀巖有多危險,可想而知。這是紀錄片《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震撼。

別誤會,不是恐怖片,沒有血肉模糊也沒有大悲大喜,它更像是我們的人生,有驚心動魄,也有平靜如水。

只不過導演按下了4倍加速,讓你看到了一種“明天隨時是終點、每個環節在賭命,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的人生。(下面有輕微劇透,請謹慎觀看)

01

Alex Honnold,85後加州大男孩,美國攀巖圈的傳奇人物。

5歲開始攀巖,19歲父親心臟病去世,他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從伯克利退學,從家裡“偷”了一部房車後,全世界尋找攀巖目標。

2008年,他第一次無保護爬上了優美勝地公園Half Dome —— 兩千英尺高的大巖壁。

2009年,他在愚人節當天完成月華拱壁獨攀震驚岩圈,Free Solo 一戰成名。

Alex一路刷新全國著名巖壁線路的首次無保護獨攀記錄,連攀速度記錄等,改寫了攀巖這項運動的極限。

此後,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爬上酋長巖。而他自己,也夢想了8年。

酋長巖是全球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3000英尺(914米),因其陡峭凶險而被稱作“黎明之牆”,全球最難攀爬的路線。

在這之前,僅有4名挑戰者挑戰,且是兩兩結伴,耗時19天。

2017年,Alex卻只用了3小時56分,徒手攻克酋長峰,成為世上首位徒手登頂的酋長巖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徒手攀巖》記錄的就是這等壯舉,片中不乏驚險的鏡頭,大呼刺激的同時,我卻從Alex那雙黑得發亮的眼睛裡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02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

百分百準備決定高光時刻

電影100分鐘,原以為全程會著重描摹攀巖的過程,沒想到,攀巖記錄的只有20分鐘左右,另外80分鐘,全是準備過程。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之前想象的畫面是:一個人,憑著一腔熱血,憑著對完美主義的執著,孤軍作戰,當到達峰頂,會像個瘋子似的吶喊。

看完全片,完全顛覆想象。

攀巖這項運動確實需要熱情,但熱情只是引子,能把你引向卓越巔峰的,是百分百的準備。

攀巖運動真的很像一個項目:可計劃、可控制,可反覆嘗試。

Alex用安全繩練習過60多次,這60多次不是用來試驗的,而是尋找最佳攀巖點,在不同的地段嘗試不同的動作。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半個拇指的著力點,嚇死個人

電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The Boulder Problem。

這是整條路線中最難的一段。

他不斷失敗,不斷換方法,還專門做了攀巖日誌,標記了各種動作。在最後攀登前,他甚至把這些難點動作的手腳順序記了下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攀巖日誌上記得比這個具體多了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無數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模樣,當然也包括自己。

成長路上,有人遇到困難,一句“我太難了”就把自己推往深淵;有人看清了自己的目標,把每個細節刻意練習到極致,任何危機都變成了轉機。

人人都說“太難了”,但像Alex這樣的人,只會想到“太值了”。

很多人吐槽紀錄片用了80分鐘來鋪墊主角的準備,有點無聊,但其實那80分鐘才是精髓,才是紀錄片真正想傳達的價值。

成功的核心,不在於最強大腦和異常杏仁體,拉開差距的全是這些看似枯燥,實則意義重大點滴準備。

你做齊了這些工作,登上峰頂那刻,你是驚喜、感恩,又不太意外,而不是吶喊狂歡。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這才是成功背後真正的客觀規律。

人生,多的是寂寞難耐的時光,沒有這些,哪來的高光時刻。

03

孤軍奮戰太吃虧

好團隊能降低風險

Alex根本不是個人主義,他背後有著極其強大的團隊。

這個團隊所有的製作者,包括攝影師,全是一流的攀巖人士。

Tommy是這個世上有最瞭解酋長巖的人,首攀了好幾條酋長巖線路,是Alex最適合的搭檔,連他自己都說,

“如果Alex出事了,我一定會慚愧,因為我是這個世上唯一能給他做準備,而且是做到最好的人。”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另外,導演Jimmy非常懂得和內向的Alex交流,不斷詢問,哪怕Alex表達模糊不清,也能在詢問中把信息交代清楚。

女導演Chai(同時也Jimmy的妻子),特地提到有趣的細節,每次路過某個洞的時候,某隻鳥總在那裡;把手伸進某處岩石的裂縫,已經有三隻熟悉的蝙蝠在等候了。

熟悉到這個程度,練習的次數多的難以想象。

每個攝影師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抓到的鏡頭是什麼,在什麼方位需要如何拍攝,何時移動,何時推進,練到最後都是程式化的。

Alex衝頂挑戰當天,5位攝影師潛伏在巖壁上時刻準備著進行拍攝,一支三個人的跟拍小組留守地面。還有一架直升飛機負責巖壁的全景拍攝和Alex攀爬過程的航拍,9臺相機同時紀錄。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拍攝團隊都是與Alex親近的朋友,沒人能忍受有可能會拍攝到Alex掉落山壁遇難的情景。

地下有位攝影師,沒多久就不敢看下去了,捂著臉和嘴巴,“你們還敢看下去。”

每一個人拍攝時都承擔了頻臨極限的心理壓力,卻要表現的雲淡風輕,生怕影響到Alex的發揮。

Alex曾是個因為不懂交流、性格極其內向而選擇攀巖的人,卻能和團隊交流成這樣,並且參照他們的建議調整計劃,說出自己的想法,可見信任度之高。

孤軍奮戰在這個時代太虧了,其實很多時候,團隊為你做好更多的準備,所有風險都會大大降低,他們甚至在你低迷期時給予正確的方向。

04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堅持

說到降低風險,Alex的放棄最讓我觸動。

2016年冬天,感覺那天他本來那天要登頂的,但因為這第六段平板極限依舊感覺不對勁,最後放棄了,攝影組當然也是鬆了口氣。

我本以為像這類極限運動者,會固執的異於常人,畢竟之前兩次受傷,他也沒有休息到完全恢復再重新訓練,而是一邊打著夾板一邊在巖館做室內訓練。有次休息了三週,就出發找試驗點,真心為他捏把汗。

記得他的朋友問,會不會在攀巖日誌中記錄今天跨過了這段的“喜悅”或者沒跨過這段的“憤怒”,他說不會。

但我記得很清楚,沒有情緒記錄的日誌,卻在最後時刻,Alex寫下了“相信”這個詞。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因為信念,他看的夠遠 —— 賭命“事業”面前,他要的儘可能控制好風險,哪怕不能百分百控制,也盡能力做到最好。

表面是放棄,實則是控制風險。

現在很多人流行死磕文化,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學的野蠻生長學,總想把自己逼得瘋瘋癲癲,最後焦慮得連放棄的勇氣都沒有,生活一地雞毛。

權衡輕重,及時止損,適時放棄,是當代人缺失的一份勇氣。

人生總會有需要放棄的時候,放棄就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懂放棄也是一種成長。

05

比起Alex,我們太貪了

這大概是《徒手攀巖》給我最大的啟發。

Alex最大的特質,就是專注。

他熱愛攀巖,就藏在深山老林裡天天鑽研一件事。天氣不好攀不了巖,就拿著《國家地理》,900多頁,一看就是一天。

他對女朋友的定義,很明確地放在第二。原本我以為有人會說他渣,事業全放在第一位,後面我發現,被噴的是他的女友。

他彷彿是帶著天職來到這個世上,把攀巖這事折騰到全世界都知道,其他一律放在最後,慾望、愛情、親情,都不能成為干擾他獲得成就的因子。

你可能會覺得他冷漠自私,可他為了讓女友安心,特意買了房子;因為看到貧窮地區的景象,他成立基金會,把自己賺的錢捐出去。

他不過是選擇了最舒服的方式活著,簡單、真誠、安靜地活著。

而我們呢?

比起他,太貪了。

互聯網在2016年實現了它最初的使命:鏈接每個人。這也帶來了知識爆炸時代,千禧一代三天的知識面就超過了一個70後年輕時三年甚至十年學的東西。

我們輕易獲得知識,輕易鏈接某個人,把知識求渴感進化掉了,衍生出了知識焦慮感。

知識在互聯網中爆炸,知識焦慮感中每個人身上也像癌細胞一樣蔓延,甚至變異,變成了金錢焦慮、健康焦慮、情感焦慮。

每個人都想,年紀輕輕就月入過萬,三年十萬,五年百萬,或者一夜暴富;我們還想20出頭就遇到一個能處一輩子的人,30歲就事業家庭雙豐收,40歲就給社會做貢獻。

成千上萬大軍中努力前行,我們看到了那些站在舞臺上發光發熱的同齡人,一邊焦慮何時也能那個位置,一邊感嘆自己的青春餵了狗。

多少人的狀態就是,既想擁有自由的環境,又想擁有穩定的收入,卻連財富這道數學宏觀題都沒理清解題思路。

多少人想搞內容創業,電影也沒看幾部,文學巨匠沒認識幾個,就連文字表達力欠火候,就一會兒一個風口,生怕自己就是那頭飛不起來的豬。

看看Alex的人生,再看看我們的,突然明白:有多貪,就有多焦慮。

人們對自己的貪是不瞭解的,或者是停留在膚淺的概念。其實貪是相對而言的,你一定有一樣最想要的東西,但你總是容易被各種聲音干擾,那就是貪念。

貪有好有不好,我們總想在一段時間裡同時拿到好多事情的結果,卻忘了我們也就一個腦子。

所謂聚焦、專注,考驗的任性其實只有一樣,就是人的貪念。

Alex對女友說過一句話,“我沒有義務為了誰,延長自己的生命,我生命的意義是取得成就。”

不談兩人的價值觀問題,我觸動的是主角的堅定。

他的人生,在自己的掌控中,而這種掌控,是會導向“明天隨時時終點”的結果。因為能拿捏終點,所以他能聚焦自己的專注力。

而我們呢?

如果明天就是終點,你想幹點什麼?

你會什麼都不幹一直喪,還是什麼都要插一腳,還是……

好好思考。

06

登峰前的那天凌晨,燈還沒有開,Alex睜開了眼睛,眨了眨眼。不知是技術問題還是無意中錄下的一幕,黑暗中我看到了Alex眼帶星辰。

有人說,“一定是因為看過那麼多常人無法想象的美景,他的眼裡才有閃亮的星星。”

年度心跳最快的電影,我實名吹爆


我想,或許是錯覺,或許是風景,又或許是熱愛和夢想。

常年用平板鍋吃飯,住在自己改造的房車裡,四處攀巖,把所有時間的經歷都投身於自己熱愛的運動中,以至於Alex看起來憨憨的、笑起來像個孩子,眼珠子黑的純淨。

那些星辰,是簡單、真誠、專注,是夢想、熱愛、信念,那都是他跟自然界常年接觸後接受到的淳樸之物。

老實說很喜歡這部紀錄片,沒什麼戲劇性,矛盾衝突幾乎為0,但它記錄的是真實故事,因為沒有衝突,更容易刺激深度思考。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經濟危機和世界危機可能發生,而且是短時間內發生”,這個世界一定存在能提前感知危機和不確定性的人,好處是能提前準備,壞處是過分焦慮。

結合這部紀錄片,多少能給這群人一些方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