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顯然,與3個極都有強聯繫(紅線)的城市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武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成渝發展極的能級與另外3極存在較大差距。)

與2個極有強聯繫的城市包括長沙、合肥。而鄭州,只與1個極聯繫較強。

將上述六圖從空間上抽象出來,可以得到如下雷達圖: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顯然,與3個極都有強聯繫(紅線)的城市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武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成渝發展極的能級與另外3極存在較大差距。)

與2個極有強聯繫的城市包括長沙、合肥。而鄭州,只與1個極聯繫較強。

將上述六圖從空間上抽象出來,可以得到如下雷達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這張圖上,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城市間差異更加清晰:在北、西、南三個方向上,武漢與發展極的綜合聯繫度都高於其他城市,僅在東向上輸給合肥屈居第二。總體而言,武漢與四極(全國高能級城市的代表)的總聯繫指標達到705,穩居第一;第二名長沙是武漢的83%,第三名合肥是武漢的78%。

從與泛中部城市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聯繫越多、尤其與外省城市的聯繫越多,說明其在泛中部區域的影響力越大。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顯然,與3個極都有強聯繫(紅線)的城市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武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成渝發展極的能級與另外3極存在較大差距。)

與2個極有強聯繫的城市包括長沙、合肥。而鄭州,只與1個極聯繫較強。

將上述六圖從空間上抽象出來,可以得到如下雷達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這張圖上,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城市間差異更加清晰:在北、西、南三個方向上,武漢與發展極的綜合聯繫度都高於其他城市,僅在東向上輸給合肥屈居第二。總體而言,武漢與四極(全國高能級城市的代表)的總聯繫指標達到705,穩居第一;第二名長沙是武漢的83%,第三名合肥是武漢的78%。

從與泛中部城市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聯繫越多、尤其與外省城市的聯繫越多,說明其在泛中部區域的影響力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上面的一系列圖,可以看到:

  • 武漢廣泛輻射本省城市,同時與湖南省長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河南省鄭州市、南陽市等多個城市都有著高強度聯繫。
  • 長沙、南昌與武漢一起,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三角形”。
  • 鄭州、合肥各自只與一個外省的地級以上城市具有高強度聯繫,而這個被聯繫的城市都是武漢。
  • 太原的強聯繫全部在山西省內,區域影響力很弱。

把以上六張圖拼起來,便可得到下面這張“泛中部地區”的城際聯繫圖: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顯然,與3個極都有強聯繫(紅線)的城市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武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成渝發展極的能級與另外3極存在較大差距。)

與2個極有強聯繫的城市包括長沙、合肥。而鄭州,只與1個極聯繫較強。

將上述六圖從空間上抽象出來,可以得到如下雷達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這張圖上,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城市間差異更加清晰:在北、西、南三個方向上,武漢與發展極的綜合聯繫度都高於其他城市,僅在東向上輸給合肥屈居第二。總體而言,武漢與四極(全國高能級城市的代表)的總聯繫指標達到705,穩居第一;第二名長沙是武漢的83%,第三名合肥是武漢的78%。

從與泛中部城市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聯繫越多、尤其與外省城市的聯繫越多,說明其在泛中部區域的影響力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上面的一系列圖,可以看到:

  • 武漢廣泛輻射本省城市,同時與湖南省長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河南省鄭州市、南陽市等多個城市都有著高強度聯繫。
  • 長沙、南昌與武漢一起,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三角形”。
  • 鄭州、合肥各自只與一個外省的地級以上城市具有高強度聯繫,而這個被聯繫的城市都是武漢。
  • 太原的強聯繫全部在山西省內,區域影響力很弱。

把以上六張圖拼起來,便可得到下面這張“泛中部地區”的城際聯繫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沒錯,在廣大的“泛中部地區”,武漢就是這個貫通東西、承接南北、對外連接、對內輻射的中央樞紐。

綜上所述,在未來,“泛中部地區”很可能形成如下局面:

"

更多武漢資訊,請關注“小優講武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魔西腐南妖北帝,中……中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有東西南北的格局之說,那麼中國的區域格局是否存在這個格局呢?我們從區域的資本流動和人口流動的視角來看,一個鑽石型結構若隱若現: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由上圖可知,資金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北京放射線”,人口流動的空間形態表現為“大鑽石+城市群”。

我們設計一個資本+人口的綜合聯繫度指標,這個結構將更加清晰: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數據來源及方法見文末註釋)

這個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大鑽石+城市群+高能級城市跨區域聯繫”的複雜結構,因而對區域聯繫度評價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中國的骨架性區域格局正好有東西南北四大發展極,分別是:北京、天津等北部發展極;上海、杭州、南京等東部發展極;廣州、深圳等南部發展極;成都、重慶等西部發展極。

而這個“大鑽石”的內部,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泛中部地區”。從行政規劃的角度,“泛中部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河南等六個省。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東西南北都有了,那麼中是誰呢?顯然,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合肥等六個省會城市,都是對“泛中部地區領頭羊”或者“中國第五極”的有力競爭者,下面我們就側重從區域聯繫的角度分別看看這六個城市的對比分析。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看

我們計算了2018年春節後返城務工人流的規模,並將來源地落在地圖上: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圖可知,勞動力吸引力最強的城市是武漢和鄭州。

春節後,大約240萬人從外地來到武漢(此處使用的是“淨流入”概念,即流入與流出人數的差值),這些人除了來自湖北省,還廣泛來自環湖北地區、京廣鐵路沿線、乃至雲貴兩廣的部分地區。

同一時期,淨流入鄭州的人口規模約150萬。這些人大多來自河南省、徐蘭鐵路沿線中段、京廣鐵路沿線北段。

從勞動力吸引力的角度來說,武漢、鄭州遙遙領先於其他省會城市。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

我們選取了科技信息服務業、金融業、文化體育娛樂業、製造業、房地產業等五個重點行業,以每個行業近五年企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繪製出下圖。圖中圓點越大、顏色越偏亮黃色,說明比例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總體而言,武漢和長沙的高端服務業(金融、科技、文化等行業)融資筆數佔全行業融資筆數的比例最高。分行業比較:

  • 武漢和長沙的科研信息服務業的融資筆數比例在18%左右,而其他城市的該項指標均不超過15%。
  • 武漢、長沙的金融業融資比例分別為4%和3%,居六市前列。

總體而言,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武漢、長沙都體現出了一定的能級優勢。

從對省內的經濟控制力的角度來看

泛中部地區城市約14%的投資來源於“四極”,約44%來源於本省省會城市。但就單個城市而言,這種差異可能會非常大。我們以“泛中部地區”城市得到的來自本省省會投資筆數和來自“四極”的投資筆數的比值,衡量省會城市對本地區的經濟控制力。(通俗地說,這個指標的含義是衡量地級市對省會的“忠誠度”。畢竟,省會大哥不罩著小弟的話,小弟可能就成了別人的小弟。)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圖中,顏色越紅的城市越被本省省會所控制,反之則被“四極”所控制。可以清楚的看到,武漢和長沙都體現出了更強大的省內控制力(湖北省、湖南省約55%的投資來源都是本省省會),而其他四省則更多的被“四極”所輻射。

從與東西南北發展極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箇中部城市與另外四個發展極的聯繫,本質上反映的是它與全國其他高能級城市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越強,意味著它們在人才、資金、技術上的交流也更多。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顯然,與3個極都有強聯繫(紅線)的城市有且僅有一個,就是武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成渝發展極的能級與另外3極存在較大差距。)

與2個極有強聯繫的城市包括長沙、合肥。而鄭州,只與1個極聯繫較強。

將上述六圖從空間上抽象出來,可以得到如下雷達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這張圖上,不同城市的特點和城市間差異更加清晰:在北、西、南三個方向上,武漢與發展極的綜合聯繫度都高於其他城市,僅在東向上輸給合肥屈居第二。總體而言,武漢與四極(全國高能級城市的代表)的總聯繫指標達到705,穩居第一;第二名長沙是武漢的83%,第三名合肥是武漢的78%。

從與泛中部城市的聯繫角度來看

一個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聯繫越多、尤其與外省城市的聯繫越多,說明其在泛中部區域的影響力越大。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由上面的一系列圖,可以看到:

  • 武漢廣泛輻射本省城市,同時與湖南省長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河南省鄭州市、南陽市等多個城市都有著高強度聯繫。
  • 長沙、南昌與武漢一起,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三角形”。
  • 鄭州、合肥各自只與一個外省的地級以上城市具有高強度聯繫,而這個被聯繫的城市都是武漢。
  • 太原的強聯繫全部在山西省內,區域影響力很弱。

把以上六張圖拼起來,便可得到下面這張“泛中部地區”的城際聯繫圖: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沒錯,在廣大的“泛中部地區”,武漢就是這個貫通東西、承接南北、對外連接、對內輻射的中央樞紐。

綜上所述,在未來,“泛中部地區”很可能形成如下局面:

不是我吹,武漢才是中部第一城

如果中國城市群格局中還能孕育出“第五極”的話……

沒錯,大概就是武漢吧。

編者注:

1、本文由武漢市規劃研究院與城市數據團聯合原創並首發。

2、本文中使用的控股型(股份比例50%以上)投融資筆數數據來源於啟信寶,採集時間為2013年1月-2017年6月的四年半時間。人口流動數據來源於騰訊位置大數據,採集時間為2017年4月-2018年3月的整一年時間。綜合指標為人口流動指標的對數和資金流動指標的對數的乘積。

3、本文的分析角度側重於人口和資金的聯繫度,若從其他角度出發,使用其他數據,結論可能會有所出入。歡迎給本文留言討論。

(本文轉載自新週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