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女媧 唐朝 伏羲 媽祖 秦安發佈 2017-06-17

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2015年民祭女媧資料圖片)

女媧,作為人文始祖、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或中華文化的符號象徵,幾千年來人們對她功績的緬懷一直沒有更改過。女媧祭祀作為人們追思始祖的一種方式,一直以來總是被民間、皇家、政府等來自各方面的祭祀所圍繞,女媧文化已經成為秦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女媧的皇祭

歷史上曾有皇家祭祀女媧的傳說。在略陽川,相傳較為具體的是唐朝皇帝對女媧的祭祀。傳說每隔三年,唐朝皇帝就要西出長安,越隴山,過隴關,大隊人馬來到隴城北山女媧祠給女媧娘娘降香,尋根祭祖,以求保佑江山社稷,國泰民安。明《秦安志》中記載的“臥馬關”一名,正是與唐皇帝祭祀女媧有關。傳說行走在最前列的護駕馬隊,經過迎駕頭門的韓家川村(今屬張家川縣龍山鎮),快進迎駕中門的今隴城鎮王家坡村時,突然馬失前蹄而臥倒,慌恐有刺客驚動了聖駕,四處搜查,什麼也沒找到,當地老百姓告知,此是因馬蹄陷落“瞎瞎”(鼢鼠的俗稱)窩所致,從此稱此地名“臥馬關”。

皇家祭祀,路途遙遠,擾民不便。後來因山曳祠毀,當朝以此為由,在今陝西臨潼的酈山建造了“女媧行宮”,亦稱老母宮,皇家在酈山祭祀女媧。

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2015年民祭女媧資料圖片)

女媧的民祭

每年的陽春三月,在中國旅遊文化名鎮、甘肅省歷史文化名鎮——隴城鎮都將舉行一場民間祭祀女媧活動。

經過歲月的歷練,時間的洗禮,2010年,飽含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女媧祭典作為女媧祭祀的拓展項目被文化部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民俗類)。

民間對媧皇的祭祀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隴城民眾就為女媧建祠修廟,每年正月十五日隆重舉行盛大的女媧廟會,這一天是女媧的聖誕節。略陽川周圍幾十裡地的民眾,懷著聖潔的心情,邁著虔誠的腳步,合著喧天的鑼鼓,扶老攜幼,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媧皇聖母會。清晨,女媧誕辰的慶典帷幕拉開,傳統的慶典活動和那由遠到近傳來的陣陣鑼鼓聲、鞭炮聲、歡唱聲和媧皇宮前“古略陽劇場”的演戲喝彩聲,使人們喜形於色,歡快無比。在隆重的媧皇祭祀活動中,又迎來了各路的社火表演隊,除當地的社火隊外,還有張家川、莊浪、清水等鄰縣鄉村的社火隊。一隊隊敲鑼打鼓,前呼後擁,都先後匯聚在媧皇劇場,竟相表演。社火表演中,有扮演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有扮演伏羲畫卦的;扮演秦州三聖(伏羲、女媧、黃帝)的等等。表演和觀看者人山人海,實為狀觀。正月十五這一天,又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節。村村鑼鼓喧天,戶戶張燈結綵。從早到晚朝拜的人流匯聚成彩色的長龍,人們用各種方式盡情地抒發著對這位始祖母的懷念。當地的村民們,據說凡新婚的夫婦,不論誰家都要帶著新郎、新娘從隴城的南門裡走進去,再從城的北門裡走出來,意在走進鴛鴦門,結下鴛鴦心,白頭偕老,永不分離。每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之夜,青年夫婦都要用紙剪一對鴛鴦,捧著去到女媧祠上香,意在女媧為媒,天地為證,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2015年民祭女媧資料圖片)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海內外尋根祭祖,拜謁媧皇聖母的遊子越來越多,祭祀媧皇就定在農曆三月十五日。民間祭祀於農歷三月十一日設壇祭拜,十二日龍泉取水,十三日去風溝女媧洞拜迎鑾駕,十四日風臺迎饌,十五日辰時正壇祭祀。2008年4月20日(農曆三月十五日)民祭女媧大典隆重舉行,數萬民眾趕來女媧祠廣場參加祭祀活動。定時定規的祭祀到2017年已隆重舉行了9年。

永遠的追念——女媧的皇祭、民祭和公祭

(2006年公祭女媧資料圖片)

女媧的公祭

從2006年,甘肅省將女媧民祭上升為公祭典禮,更加體現出了女媧祭祀在當地乃至全國的重要意義。女媧煉石補天、孕育萬物,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先祖們的勇敢和聰慧,公祭的目的就在於弘揚女媧精神,同時以此契機,開展女媧文化研究,促進文化和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6年、2007年連續舉辦了兩屆公祭女媧典禮。參加典禮的有來自北京和省、市、縣的領導、專家學者及邀請嘉賓共900多人。公祭大典開始後,擊鼓鳴鐘,敬獻祭品,鳴放禮炮,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瞻仰聖像,大典告成,場面十分壯觀。並在隴城鎮的街亭校場舉行了校場演兵、媧鄉武功、民間社火展演、古兵器收藏展示等活動。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公祭一直被擱置,但民祭活動從來沒有停止過。

2017年6月21日,秦安縣將在隴城鎮再次舉行女媧公祭活動,相信這次活動一定會承前啟後,載入史冊。

女媧祭祀,正逐漸成為許多人瞭解秦安歷史文化的一扇窗口,使更多的人認識了秦安歷史淵源,文化發展,也讓更多的人開始專注於女媧文化的研究。祭祀典禮也正在成為一張屬於秦安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