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工作要理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理性只會毀了你的前途

通常,我們認為通過理性思考下決定是一種毋庸置疑的正確選擇,因為不靠理性做決定,太不靠譜了嘛!

尤其是在職場上,理性思考的人往往能夠在職場中,獲得先機。比如,他能扒開各種紛擾,一眼就能看清楚未來要走的路,怎麼走才是最佳途徑。而如果遇到一個不理性的同事,做事全憑感覺,那將是一場職場災難。

然而,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泰勒卻告訴我們,錯了!

他發現,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們在工作中做的各種所謂的理性行為,是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

你以為工作要理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理性只會毀了你的前途

我們都希望自己在面對工作的時候可以理性,可是這真的很難

也正是很多我們認為理性的決定或者行為,引發了那些“看起來棒極了”的計劃最終失敗甚至釀成惡果。

非理性的來源是什麼?

01認知失調

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是指我們的行為和認知無法保持一致,產生了矛盾,繼而心裡產生了一種不舒服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選擇調整自己的認知來適應自己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讓自己感覺得舒服點。

比如,工作的時候,我明明知道明天就要交方案,如果今天再不做就來不及了,卻依然頂著壓力,打開朋友圈,點贊留言。同時還安慰自己:“放鬆一下,這樣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02確認偏見

指人們遇到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和信息的時候,會有意地找各種證據來力挺自己的觀點。

比如,同事和我說,下雨天總是會很倒黴,然後吧啦吧啦說了很多例子。起初,我不在意這種歪理邪說。然而,潛意識中,我卻對下雨要倒黴這種事情開始注意起來。特別是我幾次下雨天都出現了倒黴的事情,不是出門忘記帶文件,就是被汽車濺起的水弄髒了衣服,上班的時似乎也是各種不順心。

你以為工作要理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理性只會毀了你的前途

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認知失調

不用說,我就會覺得,下雨天會倒黴是真的會發生的。

還有,平常我們說這個人“馬後炮”也是這種類型。

既然人們都是非理性動物,那麼工作時我們怎麼用“非理性”的方法來搞定老闆

或者同事做“理性”的決定呢?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吉姆•柯明斯在《蜥蜴腦法則》中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建議。

01先意見保持一致,然後再轉移注意力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

“這個世界上影響別人的唯一方式是與別人談論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如何得到它。”

比如,我們如果要和同事說,見客戶穿得隨意不好,給客戶留下不專業的印象。

因為有確認偏見,同事只會認為“穿成什麼樣子,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和客戶談合同,我穿成什麼樣子有關係嗎?”,卻完全忽略,第一印象是談成合同的必要條件之一,衣服穿得隨意,留給客戶的印象會大打折扣。

那麼我們就穿衣隨意這件事,想法上先和同事保持一致這樣可以避免與同事起衝突,然後,巧借同事的內心想法,再轉移他的關注重點,從而改變他的行為,搞定同事。

02深度發掘內心需求和動機

如何得知同事的內心想法和需求呢?

發掘他內心工作的真正動機。

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去發掘而不是問,因為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通常給的答案不是真實的。

比如,有一個著名的“吊橋效應”,男性參加者被分別偶遇一個相貌一般的女士,只是一組在路上,一組在搖搖欲墜的吊橋上。

事後聯繫女士的參加者,吊橋組比路上組多出很多。吊橋組錯認為,因恐懼吊橋而產生心跳加速,是對女士產生了心動的感覺。

內心動機也就是“想要的東西”。因為每個人對想要的東西定義不同。比如,同樣對幸福感的定義,有的人認為一家人開開心心過日子就是幸福,有的人認為,有房有車有閒有錢才是幸福。

所以,我們要用發掘來發現對方真正的內心想法,而不是詢問,否則獲得的信息可能是錯的。

比如,同事工作為了賺錢,錢賺來是為了能夠買一套嚮往很久的遊戲設備。這樣就把注意力從衣著轉移到他嚮往的遊戲設備上。

03查漏補缺,確保工作勝利完成

通常,我們想要說服老闆或者同事,目的是讓他們按照我們想的方法去做。

做一件事情從做開始到結束往往是通過幾個步驟來完成的。這中間的不可控因素和意外就多了去了,查漏補缺就是為了防止在其中某一個步驟中出現意外,導致事情無法完成。

你以為工作要理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你,理性只會毀了你的前途

發掘被說服者的深層動機,可有助於我們成功說服對方

就像我們要和客戶談合同,我們要考慮客戶對產品的要求,價格的條件,後期服務的內容。還有與同類產品的優勢和劣勢。然後,在談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客戶提出的各種疑問和要求,直到客戶滿意,簽下合同為止。

職場中,想要百分百成功完成工作,這中間的過程是不能犯錯誤的,或者發現錯誤後及時更正。

所以,我們要從頭到尾查一遍,把所有可以發生問題的漏洞都補上,對方自然就按照你設定好的方法去行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