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黃鱔生態又增效

農業 黃鱔 畜牧業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5-20

黃鱔又叫鱔魚,適應性強,在各種淡水中都能生存。利用稻田養殖黃鱔,成本低、管理方便,一般每畝可收穫黃鱔800~1000公斤,稻穀1000斤,是農民增加收入致富的有效途徑。本期介紹一組鱔魚養殖技術,供養殖戶參考。

1

稻田養殖條件

稻田養殖黃鱔產量高低、效益好壞與稻田的基本條件是分不開的,必須根據黃鱔生態條件要求,認真選好稻田。田塊面積沒有嚴格限制,考慮到便於管理,面積不宜過大,但過小也不太好。要求養鱔稻田地勢平坦,坡度較小,田埂要堅固,以防暴雨沖垮田埂。田埂高70釐米,底寬60釐米,頂寬45釐米,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釐米,埋入地下10釐米。

應選擇水質清新無汙染,無冷泉水上湧,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旱季不涸,大雨不淹,以保持一定水位較低窪稻田為好。適時加註新水,一般春秋季7天換1次水,夏季3天換1次水,確保做到水質“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

土壤以保水力強的壤土或粘土為好,沙土最差。同時要求土質肥沃疏鬆、腐殖質豐富、耕作層土質呈酸性或中性為好。泥層深20釐米左右。乾涸後不板結,容水量大,不滯水,不滲水,保水力、保肥力較強,使田水保持較長時間,特別是鱔溝、鱔溜裡的水要經常穩定在所需水深。

2

科學投放鱔種

水稻種植一般選擇單季中稻田或晚稻田為好,稻田中的天然餌料比較豐富,盛夏時水稻又是較好的遮蔭物。前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10釐米,在水稻拔節之前露田(輕微晒田)1次。從水稻拔節孕穗開始至乳熟期,稻田水深應保持在6釐米,以後灌水與露田交替進行。露田期間圍溝和廂溝中水深約15釐米。要經常更換新水,認真檢查黃鱔吃食情況和生長髮育狀況。在水稻施肥和噴灑農藥前,應把黃鱔誘至溝內安全水域。此外,要經常檢查田埂及進、排水口等處防逃設施,以防黃鱔逃走。

稻鱔共生種植,必須一壟一溝且應加寬至0.73~0.8米,可採取縮小株距的辦法來彌補基本苗的不足,株距可以為0.1~0.13米左右,實行寬行窄株栽培,對水稻產量影響不大。為了獲得黃鱔高產,壟稻溝式仍應開挖鱔溝、鱔涵,一般在垂直於壟溝方向開1~2條鱔溝,用鱔溝連接鱔涵,形成溝溝相連、涵溝相通的水網結構。稻在壟上,水、肥、氣、熱協調,根深葉茂;魚在涵溝,水寬餌足,個大體肥,稻鱔共生,各得其所。

稻田插秧結束後應及時放養鱔種,挑選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防止互相殘食,體色為黃色且夾雜有大斑點的品種生長較快。一般每畝稻田放養尾長5~20釐米尾均重20克鱔種1.3~1.5萬尾;30~50克鱔種800~1000尾,並套養5%的泥鰍。泥鰍上下竄遊可增加水中溶氧,也可防止黃鱔相互纏繞,投放時水溫差不要太大,切勿用冷水沖洗鱔種,以防“感冒”。可用3%~5%食鹽水浸泡鱔種5~10分鐘,以殺滅體表病菌及寄生蟲。要協調好水稻田間管理和養鱔之間的關係,注重養鱔與水稻耕作制度的配合。施農藥時,宜施高效低毒農藥,防止農藥過多直接落入水裡。

3

日常飼餵管理

餵養黃鱔的主要飼料有小雜魚、蝦、螺、蚌、蚯蚓、蜆肉、蠅蛆、蠶蛹、切碎的禽畜內臟及下腳料,並適當搭配麩皮、豆渣等。在這些飼料中,尤以投喂蚯蚓的效果最佳。

鱔种放養後3天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在晚上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投喂時應定時、定量、定位。黃鱔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故投餌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4:00~6:00。初養階段,可在傍晚投餌,以後逐漸提早投飼時間,經過1~2星期馴化,即可形成1日上午9:00、下午2:00、傍晚6:00集群攝食習慣。每次投喂根據天氣、水溫及殘餌多少靈活掌握,一般為其體重的5%左右。5~7天投喂一次,投喂量為30%~50%活餌放入排水溝,並搭配一些蔬菜、麥麩等食物性餌料,一次不可投喂太多,等到吃食正常後,可在引食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魚粉、米糠、瓜皮等飼餵,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3%~4%,在水溫26℃~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

6%~7%。

投餌要設置投餌臺,投餌臺可浮於溝內某一固定位置上,讓黃鱔進入臺內攝食。餌料臺可用木框和鋁線網或尼龍網製成。為解決動物性飼料的不足,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利用燈光引蟲落水,讓黃鱔吞食。也可用肉骨、腐肉、臭魚等放在鐵絲筐中,吊在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蛆掉入溝中供黃鱔吞食。

4

疫病防控技巧

運回的鱔苗在放入池前要消毒,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黴病,又可消除鱔苗體表的寄生蟲,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鱔种放養時要嚴格消毒,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排水孔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防止黃鱔逃逸。養殖溝在鱔苗投入前7~10天,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3公斤清塘消毒,平時每半個月用15毫升生石灰溶液消毒。鱔種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要儘量避免擦傷,以防細菌侵入發生細菌性皮膚病。

細菌性皮膚病5~9月份為流行期,病鱔體表出現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且遊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應及時更換田水並用生石灰清田消毒,對已發病黃鱔,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喂,每天1次,5~7天為1個療程。

水黴病多因黃鱔體表受傷後感染所致,肉眼可見病鱔傷處長黴絲。此時應立即加註新水,並按每立方米水體用小蘇打20克加水溶化後全田潑灑,同時用0.2%孔雀石綠溶液全田潑灑,直至病癒。

發熱病多因黃鱔飼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導致水溫急劇上升而引起。此時黃鱔相互纏繞,極易造成大量死亡。應立即更換新水,並在田內混養少量泥鰍,通過泥鰍上下竄遊防止黃鱔纏繞,每平方米水面潑灑50毫升7%硫酸銅溶液進行防治。

錐體蟲病6~8月份為流行期。病鱔大多呈貧血狀,鱔體消瘦,生長不良。可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用2%~3%食鹽水或0.7國際單位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鱔10分鐘左右,均有療效。

本欄稿件由周曉平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