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環保新成果:秸稈地膜

“我國目前年產秸稈9億多噸,其中有1/3被浪費掉,8000多萬噸廢渣汙染環境。秸稈纖維基地膜是國內首創的新技術成果,以秸稈為原料,利用造紙平臺製成,是可循環利用環保型農業地膜。”——農業專家。

農業環保新成果:秸稈地膜

地膜,具有保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等特點,鋪設地膜也是我國不可或缺的一種農業生產保護措施。但是你知道嗎?廢舊農膜不能被土地降解,還容易造成農田裡的“白色汙染”。今天豐景惠小編就在這裡給大家科普一下,傳統地膜都有哪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1.地膜成分危害巨大

殘留地膜回收率低,長此以往土地中殘膜量逐漸增加,容易形成地膜汙染。據有關部門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殘存在田野、土壤、溝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佔到供應總量的10%,現累計殘存量已達千萬噸以上。殘留地膜在自然狀態下可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給農業生產和環境帶來一系列危害。

具體危害為:廢棄在農田裡的農膜碎片及其他塑料垃圾進入土壤後,會導致土壤板結,破壞土壤耕作層結構,影響土壤的通透性及水分的上下輸導,造成作物根系生長髮育不良,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會影響到農作物的品質。

當每畝土地殘留塑料製品達到3.9公斤時,可使玉米減產11%~23%、小麥減產9%~16%、水稻減產9%~14%、大豆減產5.5%~9%、蔬菜減產14%~59%。長期以來,重使用、輕回收,農用地膜殘留導致的“白色汙染”已成為嚴峻的環境問題,農業面源汙染已經使農業超過工業成為中國最大的面源汙染產業,嚴重影響農業產業的正常發展。

2. 殘膜處理效果一般且成本高

為了規避殘膜對於土地的危害,目前市面上光降解地膜、熱氧降解地膜及澱粉填充地膜等“可降解”地膜,較為流行。但以上“可降解”地膜這些主體成分為聚乙烯,使用後會裂解成碎塊埋在土壤中,無法完全回收,造成嚴重的二次汙染。

現今殘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徹底且效率較低,回收的地膜也多為就地處理,堆積在田埂或田間道路上,不僅會再次汙染環境,還造成了資源浪費。如果強制性回收地膜,但由於各地的種植方式不同,廢舊農膜機械化回收機具差異較大,地域適用性差,導致配置回收機械的成本較高,而機械回收後仍然需要人工二次撿收,因此回收成本難以降低。

農業環保新成果:秸稈地膜

現今農業發展快速,環保產品的普及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為保護農業農村環境,各地不斷探索地膜汙染治理新途徑,新型地膜研發和傳統地膜回收利用。

以秸稈為主要的原料製作技術已經日漸成熟,而秸稈製作的新型農田保地膜可有效解決殘膜汙染問題,是未來農田覆膜的趨勢。這就是——秸稈地膜

秸稈護地膜以水稻、玉米、大豆等各類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利用現有造紙設備,不添加化學助劑,通過純物理方法提取秸稈纖維原料加工成可降解環保地膜,它具有原材料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優點既可綜合循環利用秸稈減少資源浪費,避免環境汙染,又可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農藥使用量,保水保墒保肥培肥地力替代塑料地膜杜絕“白色汙染”。

農業環保新成果:秸稈地膜

目前,經過實踐證明,使用秸稈地膜的農田在生育期內雜草量僅為裸地栽培的2%~8%、傳統塑料地膜的9%~15%;在保水保墒、培肥地力方面,保墒性能與塑料地膜相當,較裸地提高土壤含水率33.5%~100%;蔬菜栽培較裸地增產15%以上,水稻栽培較裸地增產5%。

秸稈地膜目前還未在廣大農戶之間傳播,大家可以關注豐景惠APP,及時瞭解各種農業動態及農業生產知識,做與時俱進的新農人。

(本文根據網絡綜合整理)

農業環保新成果:秸稈地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