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農業 林業 三農 畜牧業 中國林業網 2017-05-13

天然林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結束了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也標誌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林區政府、林業企業、職工和居民等諸多利益主體的利益關係調整。在國有林區產業轉型過程中,也必然會碰到各種矛盾,矛盾創造了改革、調整與持續發展的機遇。因此,有必要統籌處理好以下十大矛盾關係。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1

處理好林木產業與非林木產業的關係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是繼天保工程之後,國家林業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停伐打破了國有林區以木為主的傳統經濟體系,部分職工面臨轉崗分流。發展非林非木產業,是林區積極謀劃接續替代產業而進行的“再創業”。非林木產業仍然需要以森林資源為依託,只是由林木直接利用轉化為林下資源利用或森林景觀利用,如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和森林旅遊、森林休閒養生產業等。處理好林木產業和非林木產業的關係,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的承載能力。要以林業資源的培育和修復為主體,搞好林木育種育苗、造林更新,加大經營和管護力度,讓森林資源的恢復性增長帶動非林木產業潛力的挖掘。以林菌產業為例,撫育伐剩餘物的清撿利用,既有利於消除森林防火隱患,也有利於保障林菌發展的原料需求,但若借清撿之名行砍伐之實,則會偏離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的初衷。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2

處理好國有經濟進與退的關係

過去,東北地區的森工企業形成政、企、事一體的發展格局。改革開放以後,國有林區產權虛置、經營機制固化、管理體系不暢的內在痼疾凸顯,集中表現為效率低下等問題。不僅是國有林區,近年來,東北整體經濟下行趨勢明顯,經濟增速斷崖式迫降。林區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民營經濟,轉變國有經濟全包代管的發展模式,更能適應森林旅遊、森林食品、森林藥業等接續產業的發展特性。例如吉林森工已經上市,市場化趨勢已有初步成就。但在國有林區的森林保護產業經濟方面,國有經濟要當仁不讓,主動進入或增強,大力發展森林管護、養護和保護產業。因此,國有林區要協調處理好國有林業經濟的進退關係,有所為有所不為,該為則為,該退則退。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3

處理好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樹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觀,實現合理開發和有序利用,才能將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首先要把發展森林保護產業改善生態放在林業建設的首要地位,建設能夠保障東北甚至華北地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其次,要發展多種林產品精深加工業、森林食品飲品、森林生物製藥、林下種植養殖、森林休閒康養等多種涉林產業,將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作為振興林區經濟的抓手。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合理的利用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森林資源保護。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4

處理好林區改革、產業轉型、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關係

林區改革是動力,產業轉型是抓手,經濟發展是目的,社會穩定是前提。改革必定會觸動各方利益,採取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保存量促增量,這是對我國改革實踐近40年來經驗的深刻總結之一。二期天保工程的實施不再採取一次性買斷的做法,而是增加森林撫育與管護面積,儘量安置富餘職工,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中央財政加大對森林管護、人工造林、中幼齡林撫育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同時注重推進產業轉型,確保職工順利轉崗就業。人的智慧與勞動是一切財富創造的源泉,國有林區要創新資源利用方式,賦予職工“自謀富貴”的靈活性和主動性。要充分考慮到國有林區職工和居民的持續發展訴求,通過林區各項改革,理順各項生產關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適當適時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促進轉型產業、接續產業或替代產業的持續發展。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5

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的關係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要以短養長。短期來看,積極爭取國家准許清撿撫育伐剩餘物,解決林菌及林產工業的原料缺口,利用林下經濟投資週期短、收益回報快的優勢,將其作為林木產業斷裂後的過渡性支撐。但長期來看,林業如果變成養殖業、畜牧業的附屬部門,也無法做到實質意義上的天然林保護。所以,新知識的獲取、新興生物質產品的研發、森林食品的深加工、森林旅遊業的培育,對於林區未來發展極為關鍵。要爭取國家相關配套資金,積極進行新興生物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優化提升森林食品產業鏈條;把握旅遊療養產業的市場需求,統籌景觀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林區人口向中心地區的集聚,越快讓更多的人轉移到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行業中,就越有利於森林資源由林木、林下利用階段向生態系統價值服務階段躍升。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6

處理好林業系統和非林系統的關係

國有林區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與內外部非林系統的諸多關係協調。國有林區森林面積廣闊,與地方林業、農墾、採礦部門等非林系統地域上互有交織。因此,有必要打破部門利益和區域分割,積極開展和非林系統的合作,國有林業系統、地方林業系統和地方非林系統共建火災、病蟲害的聯防聯控機制,統籌合作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為產業轉型發展創造良好的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對於林業和農業、牧業的產業發展用地之爭,要綜合考慮歷史和現實因素,與相關部門建立規劃溝通機制,標註爭議、重疊地塊,妥善處理產業發展過程中引發的相關爭議。在產業轉型過程中,也涉及與非林系統的產業分離、承接和融合事宜,因此,要協調處理好林業系統和非林系統的關係,實現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積極推動林業產業與非林產業融合發展,合力促進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共同維護國有林區的生態安全和產業發展。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7

處理好企業、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長期以來,森工企業在國有林區產業發展中扮演主體地位,採取全包代管的發展模式,容易滋養靠資源、等政策的思維惰性。因此,企業、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需要明確劃分已成必然之勢,當前不少森工企業所轄部分產業已經剝離出去,交由地方管理,企業的生產要素主要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對於改制條件暫不具備的林業局要先行實行內部分離,釐清森林資源管理、產業發展職能、社會事業各項職能,最終形成“各行其是”、靈活有效的林區政治經濟體系。政府負責制定標準制度,維護市場環境,吸引社會資本,培育新型發展主體,為企業提供服務。而企業接受政府的規制與服務,履行納稅義務,即政府著重市場宏觀調控和微觀行為規範,實行由市場有效配置的自由企業制度。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8

處理好林區共性與差異的關係

國有林區各森工企業發展歷程相似,體制和主營業務存在一些共性,但在資源稟賦、管理機制、地域環境等方面具有較多的差異,政策制定需要靈活處理。比如,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將資源管起來,走集團化發展道路,龍江森工則“築巢引鳳,以資源換市場”,主抓招商引資工作。各森工企業在產業轉型的成效上表現不一,面臨的歷史欠賬和當前發展機遇也不盡相同。國有林區改革和林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要處理好林區共性和差異的關係,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在兼顧共性需求和合理差異訴求的基礎上,通過適度差異的改革策略實現國有林區的科學有效治理。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9

處理林區歷史與現實的關係

國有林區在建設初期,採取邊生產邊建設、先生產後建設的開發方針,因而社會民生髮展較為滯後。歷史原因導致的現實問題主要包括職工社會保障不完備、森工企業歷史債務積欠以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如在開展棚戶區改造項目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過程中,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使得各大森工企業均形成一定額度的債務,各森工企業無力償還,在接續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可謂負重前行。當前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較為滯後,營林道路等生產服務類設施和供電供熱等生活服務類設施落後。因此,要綜合考慮各大林區歷史特性和現實處境,分類化解國有林區金融機構債務,予以豁免或停息掛賬處理。建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長效機制,避免問題交織、積重難返,而錯過發展新興產業的有利時機。

國有林區產業轉型如何統籌十大關係?

10

處理好國有林區產業改革與其他改革的關係

國有林區產業改革和其他國企的改革有共性,同樣面臨管理體制不完善、民生問題較為突出的問題。“經濟要發展,生態是基礎;東北要振興,林草需先行”,國有林區應借鑑其他國企改革的成功經驗,藉助東北地區推進市場化進程、進行體制改革的契機,充分利用國家新一輪東北振興規劃,爭取相關配套支持,形成政策合力,為老工業基地的再次騰飛作出貢獻。此外,在國有林區產業轉型、政企分開等一系列改革過程中,如何與國家戰略規劃、農村改革、土地改革、國家機構改革、人事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等國家一系列相關改革舉措相銜接,還需要進一步加以統籌考慮。

改革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只要堅定改革發展信心,積極行動探索,在實踐中辯證地處理好這些矛盾關係,必能構建起一個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高效發達的新型國有林區產業體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