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子找得好 農戶致富幹勁足

農民 三農 畜牧業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 2017-08-01

7月17日,由省政協辦公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組織的駐黔央媒、省內媒體採訪團“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暨精準扶貧到戶“1244工程”集中採訪活動,走進黎平縣肇興鎮廈格村。

30攝氏度左右的氣溫,採訪團依然興致勃勃,通過現場座談和入戶採訪形式瞭解廈格村脫貧攻堅成果。

在養殖場旁邊的露天座談會上,扶貧單位彙報成果、農戶談發展感想、記者瞭解情況,大家討論熱烈。

樸實的侗族村民,話不多,但算起養雞的賬,滔滔不絕。

“現在我家共養420只雞,每天能撿到200多枚雞蛋,按照一枚雞蛋公司1.2元兜底收購,每天收入將近300元……”養殖戶蘭煥珍的發言中,提到最多的是數字。

坐在一旁的省政協祕書長李月成聽得很認真,待蘭煥珍發言完後,便開始關心起發展狀況,“有沒有信心保證明年的收入增到4萬元?”

“有!”洪亮的聲音異口同聲,養殖戶們信心十足。

因為自家蛋雞產蛋率達89.7%,蘭煥珍成了廈格村的養雞“明星”,也成了這次採訪團的聚焦點。

在蘭煥珍家的雞舍裡,他高興地給大家數著雞蛋:“127個,加上中午撿的87個,今天有214個雞蛋了。”

有人跟蘭煥珍開玩笑:“現在你們家吃雞蛋,管夠。”他嘿嘿一聲,黝黑的臉上折起了皺紋,“捨不得,每一個雞蛋都是寶貝喲。”

收穫在於付出。為了管好雞舍,蘭煥珍和妻子搬到基地吃住,每天除了正常餵雞,還認真觀察和分析雞的長勢、產蛋情況等,並將這些情況歪歪斜斜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一天也沒有落下。

蘭煥珍是廈格村的貧困戶,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也吃盡了苦頭。去年,村兩委在省政協的幫扶下,成立了廈格村綠殼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1244工程”發展模式,發展綠殼蛋雞。蘭煥珍加入其中。

“1244”,即“1個綠殼蛋雞產業,2個雞舍,400只雞,實現年收入4萬元。”看似簡單的幾個數字的背後,是幫扶單位和幹部群眾共同的心血:通過不斷地實踐和論證,在可控密度範圍內,分2個雞舍裝下400只雞,便於管理、成本最低。

為了解決銷路和管理問題,廈格村還引入長順康源生態農業公司,採取“合作社+貧困戶+公司”的管理運營模式。

即便如此,剛開始動員村民的時候,大家積極性並不高。在村裡面,村民沒見過誰發展產業成功的,即便現在成了養雞“明星”,可剛開始在蘭煥珍的臉上,村支書嬴文修看到的,是信心不足、底氣不足。

去年7月份發放的一批雞苗,10月份的冷天氣把不懂技術的養殖戶“殺”個措手不及,蘭煥珍的蛋雞成活率大打折扣。他想到了放棄:“發展產業,我們不是害怕失敗,而是害怕失敗之後,家裡的日子更加難過,所以小心翼翼。”

學技術,是養殖戶最要緊的事。今年剛過完年,鎮裡面就一一做思想工作,召集大家去培訓。經過培訓,懂了一些技術的養殖戶管理雞舍慢慢上手,也開始有了信心。

現在,合作社實行統一雞苗供應、統一飼養管理技術、統一防疫治療、統一飼料供應、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加強規範管理,使成活率和產蛋率大大提高。省政協機關駐村工作隊還配套推廣了項目扶持到戶、幹部扶持到戶、技術扶持到戶、能人扶持到戶、資金扶持到戶、市場扶持到戶、價格扶持到戶、品牌意識實踐到戶的“八到戶”措施,當地農業、扶貧等部門也專門安排專人跟進“八到戶”幫扶措施,對技術和資金等各方面給以支持,該合作社的規模逐漸擴大。

目前,該合作社有綠殼蛋雞養殖戶24戶,養雞4570羽,全部進入產蛋期,每天產蛋2500枚左右。

“以前農閒時期,大家比快活。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在比產蛋率、比養殖技術。”贏文修高興地說到,現在廈格村每半月召開一次養殖經驗交流會,互相交流飼養心得,大家的幹勁一個比一個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