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農民 三農 種植業 農業 河北新聞網 2017-06-08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在臨城,昔日荒山禿崗如今鬱鬱蔥蔥,變成帶動農民致富的“綠嶺”。 記者 趙永輝攝

“讓荒山禿崗變成漫山遍野種滿薄皮核桃的綠嶺,這是多好的事兒啊。”這是李保國教授生前在臨城縣推進薄皮核桃種植產業時的心願。

如今,綠嶺牌薄皮核桃正以年增萬畝的加速度“長大”,臨城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優質薄皮核桃種植基地,全縣近1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靠著小小的薄皮核桃,貧困群眾離致富的夢想越來越近。

記者 楊冰 王永晨【發自臨城】

滿崗滿坡的核桃樹鬱鬱蔥蔥,身披綠衣的小核桃神氣地掛在枝上,調皮地隨風搖擺。

芒種時節,正值核桃膨果期。在臨城縣郝莊鎮李家村的核桃園裡,看著已長成乒乓球大小的薄皮核桃,花甲之年的田東城咋看也看不夠,“以前,俺全家靠種玉米,日子緊巴巴。去年,這3畝多薄皮核桃一下子就掙了2萬塊!這小東西,活活就是個金疙瘩!”

從最初的幾百畝,到現在的近23萬畝,臨城薄皮核桃正以年增萬畝的加速度“長大”,成為全縣的扶貧主導產業,靠著小小的核桃,貧困群眾離致富的夢想越來越近。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漫山遍野的薄皮核桃樹,托起臨城縣脫貧致富的希望。 記者楊冰 王永晨攝

看見小核桃 就想李保國

薄皮核桃是個啥?別說是山裡人,就是曾經見過些世面的高勝福剛開始時也沒聽說過。

現如今已是綠嶺集團董事長的高勝福,曾在臨城縣電信局有份穩定的工作,1999年,響應縣裡“開發荒山”的號召,他和幾個朋友一起承包了3000畝荒崗想種蘋果。

“就種薄皮核桃吧!”高勝福託人請來的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在細緻查看了臨城縣山場的土壤、水利等條件後,結合對市場需求的預判,提出了建議,“這兒的山區丘陵地帶土壤構成以洪積沖積多礫石崗地為主,土質中性偏鹼,鈣質豐富,非常適宜栽種薄皮核桃。”

李教授說,薄皮核桃皮薄如紙,用手就能把核桃殼捏碎,而且成熟期早,口味好,出仁率高,含油量高,經濟價值比厚皮核桃高很多。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綠嶺公司董事長高勝福在向記者講述薄皮核桃在臨城發展壯大的歷史。 記者王永晨攝

“聽著挺好,可沒見過,也沒種過,這心裡老大不踏實。”2000年春天,高勝福半信半疑地種了200畝,成為臨城縣第一個大面積種薄皮核桃的人。但他也留了一小手,揹著李教授選了一塊土質和水源條件好的地方,偷偷弄起一塊“百果園”,種上了蘋果、栗子、櫻桃、柿子。

對“百果園”的“特級護理”並沒有讓高勝福得到相應的回報:那些果樹要麼被凍死、要麼長勢不好,收成“慘不忍睹”。而按照技術規程種植的薄皮核桃卻很爭氣。2003年秋,第一批果實下樹,當時普通核桃市場價格每斤只有3、4元,薄皮核桃卻賣出了每斤40元的高價。

這下,高勝福徹底服氣了。李保國說,你服的不是我,是科學和市場。“讓荒山禿崗變成漫山遍野種滿薄皮核桃的綠嶺,這是多好的事兒啊。”受李教授這句話的啟發,高勝福把自己的公司正式命名為“綠嶺”(後成為綠嶺集團),從此專種李保國精心選育的“綠嶺1號”薄皮核桃。

薄皮核桃也讓有60萬畝山場面積的臨城縣找到了扶貧的主導產業。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李家村的村幹部在向記者講述該村靠核桃脫貧致富的故事。 記者王永晨攝

田東城老人所在的李家村,117戶人家中,貧困戶就有105戶。 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1000元出頭。2011年,村裡把收歸集體的3000多畝山場經過統一整治後陸續種上了有政府補貼的“綠嶺”薄皮核桃苗,然後再分給各家管護,收入按照集體個人三七分。去年,隨著核桃進入盛果期,村裡人均收入一下子漲到8000多元。“除了一戶沒有勞動能力的兩位老人,其他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洲告訴我們,現在村民入新農合,村集體給每個村民出一半錢。

目前,臨城縣已成為年產核桃2萬多噸,產值5億多元的中國北方最大的優質薄皮核桃種植基地,全縣近10萬人從事相關產業。

“把俺帶上了致富路,李老師卻走了。”採訪中,我們聽到太多這樣的不捨,“教我們矮化密植、教我們去頭拉枝、教我們控制間隙……”對於臨城老百姓,李保國教授就是他們記在心裡的恩人、親人。

政府來扶持 “綠嶺”唱大戲

5月24日,我們在綠嶺種植基地見到水南寺村的魯飛。“100畝核桃樹,我負責管理,收秋時按核桃品質算錢。”2012年他管理的核桃因為個頭大小不均,品質不一,只掙了3萬塊,“就這,也是以前在外打工累死累活掙不來的。”

“技術員說了,只要按照他們制定的標準管理,以後掙得更多。”第二年,魯飛邊學邊幹,一下就掙了8萬多元。按照技術員教的“樹、草、畜、沼”四位一體生態種養模式,他在核桃樹下養了1000只雞,400只鵝。“一年賺十萬出頭不是多大的事兒”。34歲的魯飛對過好自家的日子很有信心。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南寺村的魯飛(右)向記者介紹起核桃樹管理技術頭頭是道。 記者王永晨攝

扶持龍頭企業,把小核桃做成大產業,讓困難群眾都靠上這棵大樹脫貧,是臨城縣委縣政府清晰的扶貧工作思路——

在縣裡的扶持下,綠嶺集團已經成為全國唯一一家集優質薄皮核桃品種繁育、種植、研發、深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企業,形成了種養加銷遊一體,依託第一產業、帶動第二產業、連接第三產業的“託一帶二連三”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現在在臨城,種核桃、管核桃、摘核桃、剝核桃、賣核桃……只要做與核桃有關的事,農民都能掙著錢。綠嶺集團辦公室主任張康給我們算賬,即便是技術含量最低的手剝核桃仁,每人每月都能掙到2000多元。

政策、資金重點向核桃產業傾斜。縣裡制定了扶持薄皮核桃種植的政策:種百畝以上的,每種植一株苗補貼3.5元;種50畝以上的,每嫁接活一株樹補貼0.5到1元。縣財政每年為此要拿出120多萬元。政府還出臺辦法,安排專項資金對核桃深加工項目貸款進行財政貼息。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邢臺市委常委、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說起薄皮核桃在臨城的發展滔滔不絕。左邊的筆筒就是核桃殼做的。 記者楊冰 王永晨攝

目前,綠嶺集團每年僅提供“綠嶺”“綠早”兩個主要品種的優質薄皮核桃苗就達600多萬株。年累計僱用打工農民10萬餘人次,其中2000多人常年在綠嶺打工,公司勞務費用付出1100多萬元。集團還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模式,為1300多戶建檔立卡戶分紅,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模式,以低價提供苗木,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免費提供種植經驗與模式、高於市場價回收合格核桃的“三提供一回收”方式,與農戶形成互利互惠的共同體。

扶志又扶智 農民成專家

“樹高控制在2.8米左右,便於果實成熟後採摘;樹形要上邊小,下邊大,便於通風透光……”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眼前說起核桃樹管理頭頭是道的米如僧,原本只是郝莊鎮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自從5年前種上核桃,每次技術員來培訓或者村裡組織出去參觀學習,他都積極參加。現在的他已經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土專家”,“一般的核桃種植管理問題都能解決。”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喬家莊村的張勇芳(右)向記者介紹核桃種苗的嫁接技術。 記者王永晨攝

黑城鄉喬家莊村位於綠嶺核桃基地以西幾公里外的山谷,近水樓臺,幾年前就成為核桃專業種植村。村民張勇芳已經不滿足跟著合作社種核桃,“家裡30畝核桃包給了5個村民,俺現在專心做育苗和接穗生意。”通過網店,他的苗賣到了四川、湖北等地。“前一陣賣得好,一天就能掙一萬八。”從跟著人家種核桃到現在自己單幹,張勇芳現在最大的心願是“也能帶著別人跑。”

在綠嶺集團技術總監、李保國教授的學生陳利英看來,現在的農民和以前大不相同,“原來我們說啥是啥,現在都得按老百姓的‘定製菜單’備料。”所以,陳利英和她的科研團隊不敢有絲毫鬆懈,不斷地在開發核桃深加工產品:核桃油、鮮食核桃、核桃乳……

“綠嶺”小核桃撐起扶貧大產業

李家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洲(右)指著已經掛果的核桃樹,向記者描述該村脫貧致富的路線圖。 記者楊冰攝

李家村不久前和北京一家公司談起了旅遊開發合作,“真捨不得這些年經營的好山好水白放著。”站在村邊大東溝山上,看著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李家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洲說,“讓外面的人來,我們就能更多地知道外面的事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