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真的會因為農民外出打工,人走村涼嗎?

由於農民頻頻外出務工,各地出現了大量空心村。也引發了很多“專家們”對空心村的憂慮,各種觀點頻出,冠之以各種危機,彷彿農民外出務工了,村就涼了。

“空心村”,真的會因為農民外出打工,人走村涼嗎?

空心村 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走了、村空了、村一定會涼嗎?

其實不會。

如果你認為會,那麼你實在是太高高在上的“專家”了,太不瞭解我們農民了,太小看我們農民對鄉村的感情和依戀了。

農民為什麼要外出打工?拋開一萬種理由,最核心的因素是打工遠比在鄉村務農收入高!如果從事農業就能獲得同等的收入,誰願意背井離鄉?就算有一小部分人是為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至少也不會是這麼大的主流,何況外面世界精彩的面具下也藏著很多的無奈呀。

農民走了,是永遠的走了嗎?

更不是。

為何中國有舉世矚目的“春運”?那長長的站臺,那拖家帶口人潮擁擠的火車站,那繁重的行囊......無不是看似“走遠了”的農民匆匆趕回鄉村的場景。那高速路上小汽車頂棚上高高壘起的物品,幾乎都是返鄉的農民喜悅的行裝。其實,我們從未遠走,或者遠走的只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靈魂依然附著在那看起來已經空了的鄉村裡。

“空心村”,真的會因為農民外出打工,人走村涼嗎?

滿懷希望外出打工 圖片來自網絡

專家們滿心憂慮的“空心村”,其實把我們的心填得滿滿當當的。在家的老人和小孩,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牽掛,甚至是我們暫時要走出去打工的理由。世界發展得特別快,物價也漲得特別快,醫療和教育成本越來越高。我們老老實實的躺在鄉村裡,誰來讓我們與時俱進,誰來讓我們追趕世界日新月異的腳步?

我們去打工,雖然農村的確是人少了,地也荒了。可是我們從未覺得村就涼了。相反,我們卻更有熱情和激情。我們用我們原本不值錢的勞動力去換取更高的價格,辛辛苦苦在城市裡掙錢,就是為了回家修繕更漂亮的房子,有了餘錢還能買上一輛車,雖然不可能富裕得像“土豪”,至少我們在儘可能的靠近有尊嚴的活著。畢竟,經濟社會的考量,貨幣的多寡直接決定著我們的生活水平。

農民的走,從不決絕。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這是農民真實的心聲。過完年,我們走了,走到能讓我們有錢掙的地方。快過年了,我們回來了,回到我們從未想過要拋棄的鄉村。雖然只有十天半月的停留,鄉村依然是我們最眷戀和熱愛並且永遠不願失去的精神家園。

“空心村”,真的會因為農民外出打工,人走村涼嗎?

農村留守老人 圖片來自網絡

是的,我們外出務工,的確帶來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但是,我們的老人和孩子也是逼出來的堅強。專家們說“陪伴是最長情的愛”,我們也認為是正確的。不過,以貧窮為代價的陪伴不是有質量的愛,甚至還有很多難以言說的悲哀。人在不同的處境對格言警句有不同的理解,專家煲出的雞湯更適合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第一任務是不管付出何種努力和代價讓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活著,然後再追求一點質量。或者這就是最簡單粗暴的擔當精神。

老人寧願留守,也不願自己的兒女安靜的待在村裡。張大哥是一位鋼筋工,他的父母已經八十高齡了,接近六十歲的張大哥也想在家照料年邁的老人。可是父母卻不同意。因為在家守著幾畝薄田的確沒有什麼收入,無法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老人算了一筆賬,兒子媳婦外出打工一年有接近十萬的收入,他們在家喂兩個豬,雖然土地大多荒蕪了,卻是能過一個高興年。看到那些極少數沒有出去務工的家庭過得緊巴巴的,父母寧願做留守老人也支持子女外出務工。畢竟貧窮的家庭百事哀啊,人來客往、生老病死哪一樣不要錢來支撐?

“空心村”,真的會因為農民外出打工,人走村涼嗎?

農村留守兒童 圖片來自網絡

留守兒童問題是比較現實,也更殘酷。父母外出,留守兒童普遍是隔代養育和教育,肯定是不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也只有選擇外出打工。何況,在現實的農村裡,非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產生了更多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上學後,同學之間始終是存在著家庭條件和經濟能力的比較,學校的商店裡和集鎮市場上每一件玩具和學習用品都必須要真金白銀才能獲取。陪伴兒童成長,如果如影隨形的是貧窮,兒童的幸福感也是不高的。甚至因為一個難以獲得的玩具,在幼小的心中就會植入“父母沒本事”的烙印。

鼓勵農民在家創業,為何那麼難?

很多專家認為,現在政策很好,各種惠農助農政策,農民在家創業不是挺好的嗎?是的,現在政策確實是好。不過,農民是不太願意創業的。

在外出務工之前,農民和祖輩都在土地上勞作。可以說做到了寸土必爭精耕細作。農民太瞭解土地的投入和產出了,何況還要指望老天有眼,不要有災害發生。最重要的是,農業產業化發展有農民最不擅長的市場銷售和品牌建設難題,就算產量質量俱佳,也不敢保證能賣得出去。每年都發生的農產品滯銷是會刺痛農民神經的。

2010年以來大量返鄉創業和工商資本投資的農業公司雖然享受了極好的政策,依然是一片狼藉,倖存的極低,農民也是看在眼裡。農民最知道農業的艱難,清醒而執著,絕大多數農民是不會因為惠農助農政策而創業的。畢竟,穩定的務工收入相比創業成功的夢想對於他們來說更趨於前者。

空心的村,好久能熱?

其實空心的村是很多,但並不涼。至少農民不會覺得自己的村子很涼,只是不夠熱而已。那麼好久能熱呢?

至於好久能讓村子“熱”起來,誰也說不上。估計也不會很遠。鄉村振興戰略農民也是看得懂的。或許三年五年,或許十年八年,反正不會超過二零三五年。農民對國家的信心是最強的,也是最堅定的。

空心的村,怎麼“熱”?農民有話說。

農民老劉說,農村要“熱”、農民要“回”,前提是農業一定要能掙錢!至少要在同等的付出下不低於務工的收入,那麼空心的村就“熱”了。如果農業總是不掙錢,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農業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無論再多的專家、再好的理論,也是無法“熱”起來的。

只是,專家們也無須過分焦急。雖然我們外出打工人太多,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空心村,但我們人在外,心在村,不會涼的。

因為中國農民對鄉村的熱愛,是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傳承和積澱,不會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