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農民 種植業 農村 三農 遼寧日報 2017-06-09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離不開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我們已然認識到,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培育從事農業生產和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關係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戰略。

我們發現,在我省的許多地方,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享受了種糧帶來的紅利,也經歷了市場打拼的艱辛。這幾年玉米價格的持續下行,也讓他們遭遇“成長的煩惱”。

本溪市3個種糧大戶的心聲頗有代表性,令我們感到政策引導的必要與緊迫。

請看本報調查——

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引子

6月4日,星期日,記者在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廟後山“開心農場”裡看到,不少來自城區的市民正在精心打理自己認養的菜園子。

“認養一塊地,種點茄子、芸豆啥的,自己種自己吃,感覺特別好。”趁著休息,市民宮鎖英又來看自己的菜園。

這個“開心農場”的主人是孫彥東,小市鎮山城子村的種糧大戶,為了緩解經營壓力,今年,他把手裡流轉來的4公頃土地改建成了“開心農場”,與有意願的城裡人達成協議,“每分地”(約合66平方米)只需付給他500元的認領費,就可以在此體驗農耕生活,並享受孫彥東提供的種植指導和日常管理服務。

“我們的土地用的都是農家肥、有機肥,都是綠色產品。”孫彥東介紹說。

效果的確不錯。如今,孫彥東的 “開心農場”已經有80%以上的土地被城裡人認領了,他也因此拿到20多萬元的認領費。

今年8月,孫彥東投資300多萬元在農場邊上新建的休閒農業山莊也要開業了,到時這些城裡人不但可以在自己認養的地裡進行耕種,還可以在山莊中享受垂釣、燒烤、採摘等樂趣。

“這就算是我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嘗試吧!”孫彥東笑著告訴記者。

近幾年,伴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壯大。然而,玉米價格持續下行、種植成本上漲、融資困難等問題的出現,也讓他們感到巨大的壓力。

今年這麼早就看到了“回頭錢”,孫彥東心裡感到了安慰。

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孫彥東今年只流轉了13公頃土地,比頭幾年少了三四十公頃

玉米價格下行逼種糧大戶轉型,辦“開心農場”、種中藥材、建加工廠

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孫彥東今年只從農戶手中流轉了13公頃土地,這與頭幾年每年四五十公頃的土地流轉量相比,相差很大。“我這兒不掙錢,種得多賠得多。”

其實,今年主動要把土地包給孫彥東的農戶不少,可他真是不敢再接了。

半路出家的孫彥東,此前一直從事煤炭生產。2014年,他拿出做生意的積蓄承包40公頃土地開始轉型從事種植業。“我算是趕上過種田‘黃金期’的尾巴吧,頭兩年糧價好的時候,每公頃地都能收入6000餘元。”

從2004年起,國家對重點地區、重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即糧價託市政策。當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時,由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按照最低收購價掛牌敞開收糧。

“2015年之前,玉米價格都保持在每公斤兩元以上,這對種糧人而言都是有賬可算的。”追逐著種地紅利,孫彥東承包地的面積不斷擴張,2016年,他承包的土地面積已擴張到147公頃,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種糧大戶。與此同時,也有農業領域外的“新手”攜帶資金入場。但如今,很多人已經黯然離場。

盤算著去年收入和支出的賬本,孫彥東感到種糧的壓力越來越大。他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公頃玉米地種子、化肥、人工等成本7500元,地租9000元,每公頃平均產糧9800公斤左右,每公斤1.2元。“我去年每畝地大概賠了200元,這還是在享受了政府補貼和不算自家農機費用的前提下。”

面對種糧賠錢的窘境,孫彥東從去年開始嘗試轉型,搞起了20公頃的休閒山莊,辦了“開心農場”,種植了80公頃的白鮮皮、五味子等中藥材,還建起了刺五加茶生產廠和鮮食玉米加工廠等。

然而,雖說高效農作物的價值更高,效益更好,但投入也更高,風險也更大。“每公頃白鮮皮的種植成本大約在7.5萬元至9萬元,這是小家小戶的農民很難承受的,況且就算能見效益,最起碼也要等上兩三年,這期間沒有任何收益,但不能拖欠給農民的土地流轉費用。”孫彥東充滿了憂慮,“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基本上都進城打工去了,如果我們也倒下了,以後誰來種地呢?”

兩種小米的種植面積達100公頃,武佩坤每公頃地淨賺3萬多元

儘管效益不錯卻有不得不說的內情,種糧盼著能確權、拿補貼、融資容易些

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與孫彥東相比,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的武佩坤就少了種植結構調整的煩惱。自2007年他的武興農牧場成立以來,就始終致力於綠色農產品的開發與種植。如今,他們生產的五星小米、五星雜糧在市場上銷售甚好。

今年,武佩坤的農牧場種了“老紅根”和“千斤谷”兩種小米,種植面積達到100公頃。說起收入,老武端起茶杯邊喝邊笑。記者瞭解到,去年,他家的“老紅根”每公頃賣了7.8萬元,“千斤谷”每公頃賣了7.5萬元,去掉地租、人工、種子、機械、烘乾、磨製、檢測等成本,每公頃能淨賺3萬多元。

即便效益不錯,可武佩坤和孫彥東的看法卻很一致,“我們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面臨著很多‘成長的煩惱’。”

修路建渠投了不少錢

盼望

基建設施有產權

修路、建渠、土地整理、生產用房等配套建設,是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的必須。然而,現實中,這些沉澱在土地上的資產沒有明晰的產權,不但無法做資本認定、無權抵押融資,而且土地到期後,這些資產又無法帶走,對於出資者而言無異於打了水漂。 “土地流轉期結束後,建在土地上的農業附屬設施、生產用房到底歸誰?沒有明確的說法。”武佩坤對此感觸頗深,這些年,他陸續投入的幾十萬元基建設施,已有部分隨著土地承包期的終止而白白送掉了。

孫彥東今年投入300多萬元搞的休閒農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傳統農業要想有高收益,要麼和第二產業結合,搞農產品加工,要麼和第三產業結合,搞‘農家樂’等旅遊觀光農業,二者都需要建設生產用房和配套設施。即便有的辦不了產權,也得硬著頭皮上呀!”

市場行情千變萬化

盼望

補貼也能考慮種糧大戶

孫彥東告訴記者,“去年,每畝地拿到了126元的玉米種植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我的虧損。”對於種糧大戶而言,因摸不準市場行情而賣不上好價是件很上火的事,而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政策對於增加效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想融資但利率高貸期短

盼望

“兩權抵押”貸款快落地

“兩權抵押”貸款在各地試點的消息,曾讓武佩坤眼前一亮,“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這兩權咱都有啊!”他為此還專程去金融部門打聽過,可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要求過於嚴苛,感覺操作性不強。”武佩坤的失望可能是緣於本溪市尚未全面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業務,細則及實施辦法尚未確定,但多年來在融資上的磕磕絆絆也著實令武佩坤無語,“種類少、利率高、貸期短,這些弊端對於投入大、見效慢的集約化、現代化農業而言,都是阻礙。”今年,武佩坤用住房、廠房、機械等固定資產勉強貸了600萬元,而在他的預期中,應是1000萬元。

種34公頃中藥材拿到補貼20多萬元,大大緩解了楊國清的資金壓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盼望,加快構建政策體系,扶上馬送一程

種糧大戶遇到“成長的煩惱”

在“70後不願種田,80後不會種田,90後不談種田”的現實背景下,願意從事農業,並能夠積極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來改造傳統農業,對普通農戶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孫彥東、武佩坤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成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為其解決“成長的煩惱”勢在必行。

6月6日,記者見到楊國清的時候,他正在研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剛剛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國家首次明確提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框架,意義重大。”

63歲的楊國清,從事中藥材種植已經30多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中藥材種植“土專家”。“ 今年,我手裡的34公頃土地基本種的就是白鮮皮、黃精、蒼朮,都是地道藥材,而且市場緊俏。”

根據政策,楊國清今年種植的這34公頃中藥材僅市、縣兩級財政的補貼就能拿到20餘萬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他在種植期的資金壓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個新生事物,政策扶持體系的完善還是需要時間的。”楊國清認為,國家及地方政府肯定會對他們“扶上馬送一程”。

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的幾大事項都是種糧大戶特別關心的問題。比如,允許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優先安排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並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直報系統,通過點對點對接信貸、保險和補貼等服務,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對符合條件的靈活確定貸款期限,簡化審批流程,對正常生產經營、信用等級高的可以實行貸款優先等措施;在糧食主產省開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大災保險試點,提高保險覆蓋面和理賠標準……

如此利好消息,希望能夠驅散孫彥東、武佩坤們心中的困擾。

網民如發現違法和不良信息,請聯繫我們。舉報電話:22698316 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