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在三湘|挪窮窩摘窮帽,慈利脫貧攻堅戰正酣

農村改革 農村 三農 張家界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 2017-09-17

精準扶貧在三湘|挪窮窩摘窮帽,慈利脫貧攻堅戰正酣

慈利縣禾田居山谷洞穴餐廳充分體現了慈利旅遊扶貧的特色。

精準扶貧在三湘|挪窮窩摘窮帽,慈利脫貧攻堅戰正酣

慈利縣委書記邱初開在接受媒體團的採訪。

華聲在線9月14日訊 (記者 劉濤 黃煌 潘梁平 通訊員 黎小湘)這裡既是省級重點貧困縣,也是武陵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這裡的脫貧攻堅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並創造了許多典型經驗。這裡是張家界市慈利縣,計劃2018年實現整體脫貧。9月14日,“精準扶貧在三湘”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走進慈利縣,打開“張家界東大門”的扶貧圖景,映客直播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

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扶貧辦和湖南日報社主辦,華聲在線新聞網站、湖南微政務和網信湖南承辦。

從鄉村出發,產業扶貧活力十足

慈利縣地處張家界東部、武陵山脈東部邊沿、澧水中游,素稱“金慈銀澧”、“湘西門戶”、“張家界東大門”。既是省級重點貧困縣,也是武陵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274戶86892人,其中已脫貧10112戶38302人,未脫貧14162戶48590人,今年計劃減貧17294人。現有貧困村134個,其中已退出12個,今年計劃退出80個。

貧困戶主要在鄉村,慈利縣就從鄉村出發。近年來,慈利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遊、光伏發電等產業。

目前,慈利縣主打茶葉、蔬菜、養殖等特色農業,以產業發展促進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全縣依託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茶葉產業,投入財政扶貧資金829萬元,建設茶葉基地3300畝,扶持貧困人口5173人,預計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依託生態資源豐勢,把黃牛養殖作為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採取“公司+農戶”方式,安排財政扶貧資金900萬元,精準扶持通津鋪、高峰等5個鄉鎮的貧困戶,形成黃牛養殖產業化,今年,4500名貧困人口在項目帶動下可望脫貧。

除了特色農業,慈利縣在產業扶貧上還積極探索光伏發電和鄉村旅遊。慈利縣大力實施光伏扶貧政策,慈利今年財政全額投資1512萬元,建設36個村級集體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達2160千瓦,惠及貧困戶600多戶,每年可產生效益250多萬元。

結合全域旅遊, 做旺一點帶富一片

說起張家界,離不開旅遊經濟的發展,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慈利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沒有錯失這一大良機。

旅遊是脫貧致富帶動力強的富民產業。據縣委書記邱初開介紹,慈利正在打造全國全域旅遊示範縣,今年又被確定為全省旅遊扶貧示範縣,“近年來,我們以建設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萬福溫泉、江埡溫泉、路上汽車酒店、冰雪世界、禾田居山谷等項目為依託,大力實施旅遊精準扶貧,在全域旅遊和精準扶貧結合上做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四種模式:一是景區輻射帶動。把景區周邊村落作為承接輻射區塊,承接景區帶動的“溢出效應”,通過做旺一點,帶富一片。

二是利益聯接驅動。建立了產業、企業和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的建立。如禾田山谷項目入駐羅潭村後,土地流轉為村集體和村民創造年租金收入超過7萬元。另外,禾田居山谷現有的114名員工中,80%以上是本地村民,本村員工有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戶8人。他們人均月工資均超過了2000元,真正讓貧困戶實現了增收。禾田居山谷項目也引發了“蝴蝶效應”,帶動深圳萬豪、潤輝農業等大企業入駐。這種產業、企業和農戶利益聯接機制的建立,驅動了貧困村華麗蝶變。禾田居山谷的開放,也給禾田居度假酒店帶來了客源,從而進一下帶動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

三是休閒體驗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鄉村旅遊服務設施和產品開發,促進了旅遊特色村鎮的建設,也豐富了遊客的體驗。慈利已建成生態農莊20個,帶動800名貧困人口脫貧,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四是精品線路撬動。該縣積極策劃和包裝鄉村旅遊項目,支持旅遊資源條件較好的貧困村、貧困戶發展鄉村旅遊,推介拓展萬石坪、大峽谷戶外運動基地等10條精品戶外旅遊線路,通過旅遊線路串聯,實現景村一體、旅居共享,每年吸引國內外120萬名戶外愛好者來慈休閒體驗,帶動4500名貧困人口享受旅遊紅利。

易地搬遷,“搬出來”還要“鋪好路”

“寬敞明亮、通水通電、交通方便,這麼好的新房子,我們自己僅僅花了9000多塊錢,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呀!”坐在新樓房的大門口,慈利縣高峰土家族南井村67歲的康興武很是激動,連連感謝黨的好政策。

康興武的興奮不無道理。以前,他家住的是亂石砌成的房屋,破舊不堪、昏暗潮溼,每逢下雨就漏水、滲水嚴重。2016年,慈利縣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幫助像康興武這樣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去年春節前,該縣共有976戶、3425人,離開多年固守的“窮山窩”,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樓房,超出省定計劃120%完成了搬遷任務。2016年慈利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在全市的年度考核中位列第一,位居全省前列。今年7月份,省發改委將慈利縣作為全省先進推薦到國家發改委,列入了“黨的十九大易地扶貧搬遷重大成果展”。

今年,慈利縣堅持易地搬遷與完善設施相結合、“挪窮窩”與“換窮業”相結合、整村推進與分戶施策相結合,又將有2084戶7516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新房。

邱初開認為,扶貧搬遷不是簡單地幫困難群眾“挪個窩”,而是要給他們的生產生活“鋪好路”。慈利縣在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的同時,更加註重搬遷戶後續發展問題。江埡鎮佛榻坪集中安置點以張家界大峽谷國際旅遊經濟區為依託規劃發展旅遊產業承接,龍潭河鎮金坪集中安置點、東嶽觀北坪集中安置點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做到將產業發展貫穿整個規劃編制、搬遷安置、脫貧路徑、考核驗收等全過程,同步謀劃,同步推進,讓貧困戶既“挪窮窩”又“摘窮帽”。

重視醫療+教育,既要身體好也要文化高

很多人變成貧困戶往往是因為因病因殘,有很貧困戶遲遲不能脫貧,也是因病因殘。有好的身體是脫貧的重要保障。慈利縣積極開展醫療救助脫貧,出臺特惠政策,對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補貼,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有效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身體好了,還要解決教育問題。慈利實施“陽光助學”保障工程,推動教育資源向貧困鄉村、貧困人口傾斜,對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子女進行“陽光助學”保障,精準資助9511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校生,建檔立卡貧困高中生全部享受免學雜費政策。實行保障兜底脫貧,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今年實際已達到285元/月/人,實現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融合”。

除此之外,慈利縣還結合生態補償脫貧。2016年起,全縣開始實施天然商品林保護工程,發放天然商品林保護補助資金596萬元,涉及292個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6萬人。2016年在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請了292名生態護林員,助力這些貧困戶順利脫貧。

值得一提的是,慈利還成立了目前全省第一家縣級眾創空間,鼓勵創意、創業,慈利縣委副書記、縣長高靖生介紹,眾創空間可以集聚眾多年輕創業公司,良好的平臺也助推他們進一步與貧困戶直接對接,進而產生更多好的項目和脫貧效果。“預計這個空間就能解決五千人左右的脫貧問題。”

慈利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農村貧困人口從2011年底的12.53萬人,降到2016年底的4.86萬人,共減少貧困人口7.67萬,貧困發生率由20.11%降至7.84%。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慈利縣多管齊下,將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擺脫生活的困境。邱初開表示,“我們將緊盯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對標對錶,倒逼作戰,用腦用心用情用力堅決打好這一仗。今年確保17294名貧困人口脫貧,明年完成餘下的任務,甩掉貧困縣的帽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