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店鄉陳窪村:扶貧扶智扶志氣——窮窩裡飛出“金鳳凰”'

"

“感謝黨的扶貧政策好,讓3個孩子上學沒有負擔。”看著兒子的大學《入學通知書》,槐店鄉陳窪村貧困戶陳海洋(化名,下同)動情地說。

負擔重,小家庭陷入大困難

陳窪村位於光山縣槐店鄉西南部,屬淺山丘陵區,山多田少收入低,群眾生活普遍較差。1994年,陳海洋結婚。1995年,大女兒陳玲玲(化名,下同)出生,貧乏的物質條件,絲毫沒有影響這個溫馨、幸福的小家庭。

2000年,陳海洋夫婦喜得龍鳳胎,但是喜悅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憂:在這樣的小山村,撫養3個孩子可不是件容易事,大女兒已在上小學,陳海洋本人視網膜色素變性,視力還有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在農村種田,根本承擔不起生活及3個孩子上學的費用。為了生活,夫婦二人只能背井離鄉,南下廣州務工。在製衣廠每人每月400元,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縮衣節食,半年下來兩人只能掙到4000餘元。

隨著時間推移,兒子和小女兒也開始上學,3個孩子的上學費用讓這個小家庭捉襟見肘。特別是2007年,陳濤夫婦舉債在老家建了四間平房,積蓄用盡,3萬多外債壓著這個5口之家,小家庭苦苦支撐,一度看不到希望。

真幫扶,黨的政策暖人心

陳海洋家庭的困難,村“兩委”一直記在心裡。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陳海洋家庭因學和因殘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黨的各種扶貧政策開始在他家落地生根。

2014年考上信陽師範學院的大女兒在學校申請了3年的無息助學貸款,兒子和小女兒在光山二高上學每年享受2500元的教育補貼。妻子馮桂枝(化名,下同)在廣州的製衣廠務工,每月收入4000多元。村“兩委”幫助陳海洋辦理了二級殘疾證,每月可享受60元的殘疾人補貼;落實整合資金帶貧,每年增收3200元;村裡為陳海洋申請了公益崗位,每年增收3000元;發展生產養兩頭母牛,每年生兩頭小牛,可收入9000多元。為持續增加其家庭收入,2018年參加了為期半個月的稻蝦共作技能培訓,當年就搞起了稻蝦共作,開挖蝦田5畝,縣財政補貼2040元,當年養蝦收入3400多元,家庭收入第一次有了盈餘,並順利實現脫貧。

立志學,知識改變命運

“只要孩子們願意上學,我付出再多也心甘!”這是陳海洋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家庭的困難和父母辛苦的付出,深深烙印在3個孩子腦海裡。知苦甜,懂感恩,曉上進,自立自強,3個孩子有著比同齡人更強的自律意識,在學習上,3個孩子也是鉚足幹勁比著學,大女兒在信陽師範學院上學時,連續四年獲得5000元的國家獎學金,英語過六級,考取駕照,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信陽師院本科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二女兒陳小鳳(化名,下同)在高中階段一直名列前茅,但因2018年高考時患重感冒,發揮失常,被河南工學院錄取,已經著手考研;小兒子陳小龍(化名,下同)2019年以理科582分、高出一本線80分的優異成績被南昌大學錄取。

加油幹,生活有了新期盼

“現在欠的錢都還了,孩子們都在努力學習,我也心安了。”展望未來,陳海洋信心滿滿。2019年,陳海洋自己在家承包經營28畝田地,養了2頭牛,開挖了15畝蝦田,加上企業帶貧和公益崗位,收入預計將有6萬元左右。

一路走來,自強和陽光是這個家庭最大的特點,也是槐店鄉陳窪村能夠實現高質量脫貧的底氣之一。陳窪村一直都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村裡有一句流行的口頭禪“不上學就是沒有出路”。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通過扶貧+扶志+扶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孵化出一大批“金鳳凰”。據統計,陳窪村現有本科及以上人才75人,其中碩士17人,博士後4人,大校軍官1人,一門三本科、兄弟雙碩士的場面在該村不斷上演,實現了一人考上大學,改變一個家庭,帶動一個家族的良性互動。目前,部分優秀人才開始迴歸家鄉,反哺家鄉,建設家鄉,成功人士吳廷軍在該村投資,流轉土地3800畝,建設槐店鄉西部田園綜合體生態旅遊基地,帶動200多名群眾致富。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歷經磨難,初心不改,用知識改變命運,正是這個農村貧困家庭的真實寫照。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黨的政策越來越好,只要群眾自己肯奮鬥,孩子自己願拼搏,一定會有更多的金鳳凰飛向更加壯麗的藍天。

(本文轉載於【光山先鋒】,經【凱升融媒】編輯,轉載此文請標明原作者,保持文章完整性。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