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進城以後宅基地的問題,這位專家教授的建議我舉雙手贊同

農村改革 城市規劃 經濟 蔡繼明 羈絆新三農 2017-06-12

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民進中央常委,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經濟學專家,以研究價值和分配理論知名。

他連續幾年的倡議在網上都引起非常高的關注,無論是廢除“五一黃金週” 還是大聲呼籲大量農民工進城,抑或是農村的繁榮誰來保證等,都讓外界對他有了不同的認識。

2017年兩會,蔡繼明帶來了關於土地改革、擴大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流NPC&CPPCC兩會專題代表委員訪談錄轉範圍、推進城鎮化進程改革、專車發展等8份建議。

農民工進城以後宅基地的問題,這位專家教授的建議我舉雙手贊同

“三塊地”改革:應擴大農村宅基地流轉範圍

根據國土資源部最新數據,我國城鎮用地合計91612平方公里,村莊用地為191158平方公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城鎮國有建設用地2倍以上,其中70%以上是宅基地,而全國總人口中56.1%的常住人口在城鎮,只有43.9%的常住人口在農村,這說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特別是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是極低的,尤其是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落戶,大量農村住宅和宅基地閒置,很多村成為空心村。

“當前中國平均一戶農村家庭耕作10畝地,這種規模在世界農業生產領域中幾乎最小,不能保證讓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蔡繼明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

他認為,目前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只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只能在集體所有制成員內部流轉,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真正屬於經營性建設用地即鄉鎮和村辦企業用地的只佔10%,僅靠這麼少量的農地入市,根本不足以構建競爭有序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蔡繼明認為,對於進城落戶的農民工而言,

老家的宅基地沒用了,但讓其白白讓出來不大可能

宅基地如果可以抵押、出租、轉讓,賦予完整的物業權,

農民工在城市安居樂業就有了一定的收入保障。

蔡繼明建議,適時調整城市土地公有制結構,

降低乃至最終消除農民工進城落戶門檻,

保證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5%,

同時解決1億左右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市落戶難題。

“如果允許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在集體所有制成員之外流轉,

至少有三分之一閒置不用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通過抵押擔保、

出租轉讓以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方式進入市場,

那麼城鎮建設用地就可以增加70%以上。

這樣一來,不僅會拓寬農民財產收入的渠道,

促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使用,

而且會有效地遏制城鎮房價的快速增長,

有助於農民工進城落戶,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蔡繼明說。

城鎮化:超大城市應降低進城門檻

“大城市不凸起,中小城市上不來,城市群就沒有競爭力。我不贊成一味限制特大超大城市人口的數量。特別希望特大、超大城市張開懷抱,降低進城門檻。”蔡繼明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在蔡繼明看來,大城市交通、環境等狀況達到飽和時,城市人口自然向周邊遷徙,形成城市群,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不應該在進城門檻上給予太多限制。

雖然當前北上廣深等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80%乃至90% 以上,但是城市化率從來不是一個區域概念,而是一個全國概念。特大和超大城市理應繼續大力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為全國的新型城市化戰略做出貢獻。

從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展望 2014版》提供的全球80年的數據(包括此前65年的經驗數據和未來15年的預測)看,無論是大城市的數量和人口規模,還是大城市人口占城市人口及總人口的比重,都高於中小城市。

因此,蔡繼明在其兩會建議中提出,當前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在於城市規劃和治理存在問題。例如北京、上海的人口分佈失衡是因為核心區域人口過密。作為北京的核心區域——五環內,集聚了北京市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與面積接近的韓國首爾市、日本東京都區比較,北京的核心區域人口過密明顯,需要嚴格控制。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侯雋︱兩會現場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