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農村 文化 經濟 高能小子終極裝備 農民 百般滋味多肉花園 2019-04-07

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在農村中,氏族的影響是很大的,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中,往往大家都需要抱團取暖才能在村裡佔到一席之地。在一個相對強力的家族之中,成員在外面才不會被人看不起,不會受人欺負,辦什麼事都會更加方便。

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所以,作為農村人,老一輩人總是告訴下一輩人要如何維持關係,應該如何在人情社會中吃得開。各種找人辦事、找關係、走後門的現象就是從這裡來的,人們都想著鑽空子,幾乎沒有什麼公平的意識可言。別人找了你不找,那麼最終吃虧的一定是你,在這樣的文化下,每個人都只好融入其中,就像農村人常說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堵牆”。走親戚其實也是一種維護親友關係的方法,從前人們總是熱衷於這項活動,但現在卻遭遇了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會如此糾結呢?

1、農村的封閉有了改善

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從前農村人生老病死都在家鄉,幾乎一輩子都走不出去,而鄉土觀念極重的農村人一般也不會想要離開家鄉,除非是遇到了什麼意外情況,這才會“背井離鄉”。在這個封閉的小圈子裡,人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集中在村子裡。與別人打好關係,結成組織才能有效提高個人的生存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隨著城鎮化的趨勢,農村的封閉有了改觀,人們互相依賴的程度已經不那麼緊。

2、親戚間的階層分化越來越大

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一直持續高速發展到了今天,在經濟發展的大時代,依託市場經濟,很多敢拼敢闖,有頭腦肯行動的人都收穫了不菲的財富。特別是90年代的下海經商潮,很多沒文化的農民也撈著了第一桶金。那時候起,親戚間的貧富差距開始拉大,隨著下一代的出生,這距離更是擴大到了心理的層面,幾乎已經變得不是一類人,雙方交往起來都會很有心理障礙。

3、費錢、麻煩

農村走親戚的尷尬:不走不親,走了煩心,為何如此糾結?

假如第2點說的是貧富親戚之間的問題,那麼這一點幾乎是使用於所有親戚關係的,上門走親戚,送禮物、紅包是必備的。農村人一年到頭也賺不了什麼大錢,一旦拜年光是紅包就少則一兩百,多則三四百,可以說是比較重的負擔,這需要有很多流動資金。當然,大部分情況下,對方也不會真的收,會用回禮的方式還回來,但這個來往的過程也比較麻煩和浪費時間。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