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鄉村創偉業 甘灑熱血寫春秋

農村 王亮 合作社 三農 中國鐵嶺網 2017-05-06

“遼寧農村的幹部如果都能像王亮書記這樣,那遼寧農民就真正的富裕了。”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希4月19日在昌圖縣調研時說。“李希書記說我們的實踐再次證明,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李希書記還問我‘你這麼年輕能不能紮根基層?’,我說我就是本鄉本土興龍峪村人,我有責任有義務為這片土地做出貢獻,讓百姓能夠真正通過“村社合一”的模式走向發家致富的道路,讓村級合作社能夠走的更長遠,李希書記對我說的這些話我沒事就反覆琢磨,記在我的筆記本上,每天都會拿起來讀一讀。”昌圖縣老城鎮興龍峪村黨總支書記王亮拿著筆記本自豪地說。

昌圖縣老城鎮最北部有一個小村莊叫興龍峪村,它距離昌付線公路20公里處,耕地總面積12412畝,全村826戶共計2660人。走進興龍峪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和整潔,村委會像一個小四合院一樣,身在其中總能夠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溫暖。

黨員責任永記心間

村文化宣傳板上赫然寫著“清正廉潔”四個大字。興龍峪村黨總支書記王亮常說“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初中輟學的王亮早早的擔起家庭重擔,靠著一股勤奮勁兒,他和村裡人學習養殖技術,逐漸他的努力被當時的村書記發現了,那個時候王亮16歲,老書記讓他當村裡的通訊員,他開始接觸村裡的各項事務。20歲那年他入了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這一年,他通過村民公選,被選為興龍峪村的文書,2013年,村民選舉他為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十幾年的時間他從通訊員到文書,最終當選為村支部書記,對工作和崗位的堅守換來了現在對所做工作的遊刃有餘,他身上總是有著一種超越其年齡的淡定和從容。“每過一年我都感覺責任越大,因為增長的不只有年齡,還有黨齡,我不光是興龍峪村的村書記,我還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黨齡越長意味著你越是組織裡的老前輩,就更應該擔負起黨員責任,樹立好黨員形象。”在興龍峪村一次黨日活動總結上王亮這樣和黨員們說。

“這人就是個精神病,惹不起,就得躲得遠遠的”,興龍峪村民在村口旁議論紛紛,興龍峪村七組楊麗娜,先天腦瘤,家境貧寒,是村裡的“難纏戶”,王亮剛上任之初,這位“難纏戶”總是去他家裡鬧事。“我家裡過得不好,怎麼著,我也不想讓你們好。”楊麗娜邊罵邊拿著石頭砸向王亮家的玻璃,王亮恰好去了鎮上開會,妻子和孩子抱在一起不敢走出房門一步。王亮回家看到妻兒蜷縮在一角心都快碎了,但這種場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面對開展群眾工作的困難,王亮曾想過要放棄,可回想當初入黨的誓言,他知道自己不是普通的群眾,黨員不同的地方不光是要吃苦在前,承受的委屈和困難也要更多,他是整個興龍峪村的當家人,不能放棄任何一名困難群眾。王亮不計前嫌的幫助這個“難纏戶”,可是楊麗娜在2015年患尿毒症去世了,緊接著她的父親患腦出血也離開了人世,只剩下楊麗娜母親張秀琴一人,王亮在這期間爭取低保、送慰問金、向民政申請資金、號召村民集體捐款,2015年王亮將楊麗娜家土地流轉至合作社,為她家修房子,免費為她家烘乾玉米,又安排張秀琴到合作社打工。當這些事都得到妥善解決的時候,一個一米八身高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王亮抱著妻子和兒子對他們說:“我不是一個好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爸爸”。而此時張秀琴也終於意識到女兒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可是當時她非但沒有阻止,更是對王亮心懷怨恨。到合作社工作那天,張秀琴緊緊地攥著王亮的手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一直攥著那雙托起她們整個家的手。

群眾困難常掛手邊

“這孩子太可憐了,家裡那麼困難,孩子又這麼小,出了這麼嚴重的車禍,要不是王亮書記,這家人以後可怎麼過啊。”村民尹財說,興龍峪村四組村民王超年僅11歲的兒子王子博在去年夏天出了車禍,肢體粉碎性骨折,肇事司機雖然沒有跑掉,但賠償走了保險,事後先賠償了1萬元,可在瀋陽醫大二院每天的治療費用都在1萬元以上,王子博出車禍之前家裡的房子又著了一場大火,這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更是給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又一致命打擊。王亮晚上聽村民說起這件事,連夜他就趕到醫大二院看望王子博一家,並帶去慰問金。當他到醫院看到王超一家人泣不成聲,他扔下自己所帶去的3000元錢,凌晨就趕回村裡發動村幹部和村民捐款,同時王亮又通過微信、QQ等平臺眾籌愛心基金,兩項共計為王子博籌集醫藥費65000元錢。送去全部眾籌基金後,王亮帶著幾名村幹部重新修繕了王超家被燒燬的房子。王超手中攥著王亮籌集的“救命錢”早已淚流滿面,“我們一家人都感謝王亮書記,真的,他救的不僅是我兒子,更是我們這個家啊。”

王亮有一個專屬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興龍峪村每戶的家庭狀況,翻開來看,家庭條件不好的都被王亮標上了星號,幫扶完成的就畫上對號,待解決的後面寫上代辦事項,加上解決方法和實施截止日期。一組的王生就是剛剛被畫過對號的一個困難戶。“王生,你媳婦又在我家追著母雞跑,快點帶回家吧”,王生的妻子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常常是滿村跑,有一次差點出了意外。家裡的房子是用木棍支起來的簡易棚子,他家裡還有兩個唸書的孩子,王生上大學的兒子說:“我家房子再破我也不怕,我最怕的就是哪次放假回家見不到我媽”,而王生為了照顧妻子,不得不守家在地,一年幾千元的收入常常是入不敷出。王亮安排好幫扶計劃後,就親自帶領村幹部和幾名村民為他家蓋起了房子,又在每年春耕時期,自掏腰包為王生一家送去種子和化肥,秋天又幫他家收地。由簡易棚子到愛心鑄就的暖房,王亮在發展興龍峪村的同時,將王生一家人拉到了奔向小康道路的隊伍中來。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王亮對興龍峪村全體百姓的承諾。

共奔小康落實腳尖

村幹部腳下有多少泥土,才知道百姓心中有多少期盼。“我在村裡工作有19個年頭了,毫不誇張地說,村裡的每一個角落我走過都不下百遍。我今天要去開會,不然我媳婦還不讓我穿呢,她說我太費鞋了。”王亮指著自己沾滿塵土的皮鞋說。創業之路總是佈滿荊棘,2011年王亮為了響應國家土地流轉的號召,同村裡的6位黨員合資,將這幾年家裡全部的積蓄40萬元資金投入到了合作社中,其他股東每位10萬元,以100萬元的註冊資金成立了興旺騰隆玉米種植合作社。在興龍峪村黨支部的堅強帶領下,合作社開始有了起色,為了合作社的壯大,王亮又四處籌集發展資金。當上初中的兒子要交學費,而王亮只能是囊中羞澀時,他才知道只能是背水一戰,不論困難如何合作社一定要發展。艱苦的付出,帶來的是豐厚的回報。2012年,興龍峪村黨支部書記、興旺騰隆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亮被選為昌圖縣人大代表,被市委、市政府先後評為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農業生產先進個人。2015年興龍峪村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規模化發展重點扶持示範村。興旺騰隆農業合作社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規模化經營示範社,被鐵嶺市委、市政府評為3A級合作社。2017年興龍峪村黨總支書記王亮被評為遼寧省勞動模範。

“我當村書記並不想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只想為全村群眾做一些實事”。王亮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15年興旺騰隆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社員人均純收入1.8萬元,比沒有入社的農民人均增收30%。2016年在興龍峪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合作社每年向外銷售小米200噸、大米200噸、花生50噸,一年純收益達到80萬元,興旺騰隆玉米種植合作社種植的五穀雜糧近銷瀋陽、北京等地區,遠銷至新西蘭。與此同時,合作社大搞採摘、認領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加工、垂釣、水庫農家樂綜合一體化特色觀光旅遊項目,特色一體化產業發展讓合作社入社社員去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村合作社經濟飛速提高的同時也保障了村集體經濟的穩步壯大。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如今的興龍峪村,道路兩側無生活垃圾、柴草、畜禽糞便,村屯道路兩側路燈明亮,花草覆蓋,風景優美,全村15個組實現了環境整治全覆蓋。全村修建6處垃圾處理點,修建硬板化廣場和農民大舞臺300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30盞,修建水泥路6.6公里,水泥路兩側栽植花草13.2公里,修建屯內砂石路8.9公里。70歲,80歲的老人每年補助200元,90歲的老人每年補助300元,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的困難戶每年補助1000元,考上一本大學的學生獎勵2000元,考上二本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學生獎勵1000元。對於精準扶貧,王亮有他的計劃,他用筆開始勾畫計算筆記本上的數字,他對“兩委”班子成員說:“去年脫貧8戶36人,還有36戶106人,今年我們必須讓全體百姓都能夠共享村集體經濟壯大的豐碩成果。”

王亮像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樣書寫著興龍峪村的歷史,他同興龍峪村一樣成長,每一個輝煌成績的背後都是他夜以繼日的付出,他像一個考生一樣,謹慎仔細地在興龍峪村這個考場上,在基層組織、集體經濟、農村文化等不同科目上,精心提交給作為考官的整個興龍峪村百姓認為最完美的答卷。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化調整+鄉村特色觀光旅遊,這就是他想像中的美麗、富庶、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十個水庫農家樂垂釣園,打造百畝綠色香瓜採摘園,打造千畝綠色五穀雜糧認領種植園,打造萬畝土地流轉託管園,實行家庭式管理,保姆式服務,這就是他準備完成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思考的答題方向。

使命重在擔當,實幹鑄就輝煌。“李希書記那天和我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不光是村集體經濟要搞上去,興龍峪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必須也要不斷增強,我知道這就需要我們對 ‘三會一課’ ‘兩學一做’ ‘四議一審兩公開’等制度的嚴格執行,所以我現在想做的就是紮根農村,把農村經濟搞活,就是要擼起袖子加油幹!”王亮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村黨總支書記,在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都留下了晶瑩的汗水和閃光的足跡,正是他這種情繫百姓,甘當卒士,踏踏實實,潛心為民的精神,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取得了今天這樣輝煌的成就,用興龍峪村村民最樸實的一句話來說“沒有王書記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佟玉民 邱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