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平:基礎行業保基礎,責任企業負責任

農村 經濟 三農 農業 智通財經網 2017-03-25

2017年3月3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首場發佈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經筆者統計,整場發佈會全程歷時約85分鐘,共回答了中外媒體18個問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問題大會發言人就談論了足足有7分鐘之餘,大面對鏡頭,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更是現場講起蘋果扶貧的故事,王國慶說到:“就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這個創舉,讓蘋果成了陝北農民的‘搖錢樹’。不僅在洛川,在陝西,小蘋果做成了大產業,‘一個產業鏈脫貧一大片’,全產業鏈現在從業人員超過了上千萬,創出了‘一戶一畝蘋果園,不愁脫貧過好年’的經驗。”

在本場發佈會的開場白中,王國慶對本次政協大會的會議議程進行了通報,其中就提到舉行三場有關經濟、民生、文化的記者會,舉辦一次以“農民增收”為主題的提案辦理協商會。“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 農民增收”三組詞語給一個負責任的農業企業點明瞭道路。

農業是一國發展之基礎,要是一國經濟之第一產業。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強烈的外部正效應,因此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不自覺中被民眾賦予了較多的期望和內容。但是農業企業在當代社會中競爭力不強,產業帶動作用弱化,又容易被大眾所忽視,這都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國工業化起步晚,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農村的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要實現國家經濟的全面、快速、健康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必須保證這塊基礎的牢靠。作為農業企業,其代表了農業的先進生產力,是從事農業生產或帶動農業發展的先進組織形式,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企業的發展,農業企業走向現代化、產業化,這對於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收入,解決“三農”問題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農業企業巨大的歷史使命感,也說明了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道路是艱鉅的是長久的。不過也有農業企業家從表面上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增加了企業成本。但我認為,即使從經濟學的眼光看,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往往有良好的經濟價值收益,而且,承擔社會責任雖然不會直接給企業帶來收益,但帶來的一些外在價值,最終會轉化為企業的經濟利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