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甩了“負債”帽 村民收入翻一番拆了豬欄,桐廬這個村“賺到了”

農村 種植業 畜牧業 三農 杭州網 2017-06-09

本報訊 初夏,分水鎮小源村的袖珍菇長得正旺。村主任雷立東在大棚內小心翼翼地撥弄著袖珍菇,笑著說:“每天都能採摘,有6個月的採摘期呢。”

小源村有2300號人,過去村民大多以養豬為主業,種植菇類的這片土地當時就是成片的豬欄。為推進“五水共治”,桐廬全面打響了農村汙水治理戰,小源村要“拆”掉豬欄。雷立東當時挨家挨戶做工作,一開始上門,村民們都很配合,可過了幾天,他們又扎堆往他那裡跑——這豬不養了,接下來做點啥?

雷立東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專家經過實地勘察,指導他們轉型種植袖珍菇。這種菇類營養價值高,採摘期長,通過與農科院的對接,還不愁菇類銷路——40畝的大棚,一年可以達到80萬-100萬的收入。

初戰告捷,雷立東和村民們信心倍增,又相繼開發了中藥材種植、無土蔬菜種植、白茶、菊花和臺灣水果種植、石斑魚養殖等八大新農業項目。加上原來的袖珍菇,一年總的能夠為當地百姓帶來600萬的收入。而以前養豬,村民一年總收入也不過300萬左右。

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五水共治後的小源村,也變得水更清、山更秀了。

村民孟憲有,之前一直在杭州做園林生意。雷立東找到他說,“你看,現在咱們村這麼美,怎麼才能讓‘城裡人’來玩呢?”一來二去,孟憲有萌發了回村創業的念頭,最後投資3000多萬元,建起珊瑚嶺休閒度假區,一時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休閒度假。“如今遊客來到小源村‘有得看,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雷立東說,村裡還出資購置了兩輛觀光車,出一趟車,就能為村集體經濟賺到10元錢。

這兩年,小源村還清了72萬元的債務——這個曾經負債累累的村集體,終於走上了“活水流轉”的道路。如今,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產業發展,村集體一年估摸能有50萬元的收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