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返鄉後,第一時間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錯。劉炎村地勢高,山路泥濘,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們的心病。雖然產柑橘,可是因為道路不通,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看著一筐筐的柑橘爛在橘園。

李元成回鄉後就扛著鋤頭帶領大夥修路。他採用招商引資、贊助捐贈、向政府申請基金等辦法,先後為村裡找來幾百萬元,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國、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組的道路網。之後他又率領村民逐漸完善了田間、地頭的機耕路與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庫。

養雞大戶郭亞娟回憶,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時候,年收入不到現在的一半,甚至發生雞被渴死的情況,“現在好了,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水也好了,雞飲用後也不容易生病。”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返鄉後,第一時間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錯。劉炎村地勢高,山路泥濘,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們的心病。雖然產柑橘,可是因為道路不通,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看著一筐筐的柑橘爛在橘園。

李元成回鄉後就扛著鋤頭帶領大夥修路。他採用招商引資、贊助捐贈、向政府申請基金等辦法,先後為村裡找來幾百萬元,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國、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組的道路網。之後他又率領村民逐漸完善了田間、地頭的機耕路與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庫。

養雞大戶郭亞娟回憶,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時候,年收入不到現在的一半,甚至發生雞被渴死的情況,“現在好了,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水也好了,雞飲用後也不容易生病。”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

產業帶動致富,糧食合作社和柑橘大市場應運而生

要致富,光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行,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讓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讓村民的生活真正富起來。

李元成在發動村民一起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村民的小農思想。

村民龔老三回憶自己之前的做法:“好比上面的這塊田是我的,下面的這塊是你的,上面是水庫。我把水一放,把肥料一澆,就不讓你過(水)了。你硬要過我們就打架,反正只要我有水就行了。”

李元成回到家鄉,軍人的習慣卻還沒有丟,早上的早操是他的每日必修課。為了讓村民關係協調起來,李元成組織村民起來進行早操,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進了村民的關係。

經過深思熟慮,李元成決定從水稻入手。他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用於種植優質水稻,每畝每年付給農民租金300元,讓農民當業主,當拿工資的產業工人。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返鄉後,第一時間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錯。劉炎村地勢高,山路泥濘,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們的心病。雖然產柑橘,可是因為道路不通,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看著一筐筐的柑橘爛在橘園。

李元成回鄉後就扛著鋤頭帶領大夥修路。他採用招商引資、贊助捐贈、向政府申請基金等辦法,先後為村裡找來幾百萬元,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國、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組的道路網。之後他又率領村民逐漸完善了田間、地頭的機耕路與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庫。

養雞大戶郭亞娟回憶,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時候,年收入不到現在的一半,甚至發生雞被渴死的情況,“現在好了,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水也好了,雞飲用後也不容易生病。”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

產業帶動致富,糧食合作社和柑橘大市場應運而生

要致富,光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行,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讓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讓村民的生活真正富起來。

李元成在發動村民一起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村民的小農思想。

村民龔老三回憶自己之前的做法:“好比上面的這塊田是我的,下面的這塊是你的,上面是水庫。我把水一放,把肥料一澆,就不讓你過(水)了。你硬要過我們就打架,反正只要我有水就行了。”

李元成回到家鄉,軍人的習慣卻還沒有丟,早上的早操是他的每日必修課。為了讓村民關係協調起來,李元成組織村民起來進行早操,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進了村民的關係。

經過深思熟慮,李元成決定從水稻入手。他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用於種植優質水稻,每畝每年付給農民租金300元,讓農民當業主,當拿工資的產業工人。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村貌。

覃建成是劉炎村水稻合作社第一分社社長。2011年,覃家灣村併入劉炎村,覃建成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忙時管理100畝水田的耕作,農閒時成為產業工人,收入組成也由以前的純工資變為工資加獎金,一年一萬元到一年三萬元。

隨後建成的劉炎柑橘大市場讓柑橘的運輸、交易變得更方便。每年柑橘成熟的季節就會有老闆從各地趕來收購柑橘。村民們將柑橘帶來,即可立馬變現,再也不用擔心爛掉的問題。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返鄉後,第一時間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錯。劉炎村地勢高,山路泥濘,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們的心病。雖然產柑橘,可是因為道路不通,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看著一筐筐的柑橘爛在橘園。

李元成回鄉後就扛著鋤頭帶領大夥修路。他採用招商引資、贊助捐贈、向政府申請基金等辦法,先後為村裡找來幾百萬元,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國、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組的道路網。之後他又率領村民逐漸完善了田間、地頭的機耕路與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庫。

養雞大戶郭亞娟回憶,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時候,年收入不到現在的一半,甚至發生雞被渴死的情況,“現在好了,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水也好了,雞飲用後也不容易生病。”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

產業帶動致富,糧食合作社和柑橘大市場應運而生

要致富,光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行,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讓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讓村民的生活真正富起來。

李元成在發動村民一起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村民的小農思想。

村民龔老三回憶自己之前的做法:“好比上面的這塊田是我的,下面的這塊是你的,上面是水庫。我把水一放,把肥料一澆,就不讓你過(水)了。你硬要過我們就打架,反正只要我有水就行了。”

李元成回到家鄉,軍人的習慣卻還沒有丟,早上的早操是他的每日必修課。為了讓村民關係協調起來,李元成組織村民起來進行早操,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進了村民的關係。

經過深思熟慮,李元成決定從水稻入手。他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用於種植優質水稻,每畝每年付給農民租金300元,讓農民當業主,當拿工資的產業工人。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村貌。

覃建成是劉炎村水稻合作社第一分社社長。2011年,覃家灣村併入劉炎村,覃建成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忙時管理100畝水田的耕作,農閒時成為產業工人,收入組成也由以前的純工資變為工資加獎金,一年一萬元到一年三萬元。

隨後建成的劉炎柑橘大市場讓柑橘的運輸、交易變得更方便。每年柑橘成熟的季節就會有老闆從各地趕來收購柑橘。村民們將柑橘帶來,即可立馬變現,再也不用擔心爛掉的問題。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站在劉炎學校前感慨萬千。

籌資300萬元建起小學,孩子們不用再舉著火把去上學

劉炎村交通不便,過去學生去上學得早早出發,舉著火把走上幾小時的山路去其他的鎮才行。原村支書李耀清和村民曾多次向上面反映情況,希望能解決劉炎村孩子的上學問題,可都因財政緊張而作罷。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農民、農業的苦體會太深。”李元成說,正因如此他才更感受到上學的必要性。

回到老家後,李元成邀請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到家中座談,商討建校大計,並將自己辛苦積攢下來的20萬元拿出來作建校啟動資金。村民被他的熱情感染,也加入到捐款的隊伍中。之後為籌措資金,李元成先後五次跑常德、三次上長沙,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打報告10多份,終於爭取到50萬元的建校項目資金。

有一次,李元成在深圳會朋友,偶然間聽得有位新四軍將領的後裔,是位樂善好施的企業家。他當天就登門拜訪,誠懇地說明來意,這位企業家被李元成的真情感動,慷慨解囊,捐100萬元給劉炎村建校辦學。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村民委員會。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常德報道

從一個無名貧困的村莊到湖南省、常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常德市桃源縣馬鬃嶺鎮劉炎村實現了華麗轉身。

劉炎村早已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水泥馬路通到家家戶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籌資修建的小學裡書聲琅琅……這一切的改變,都要感謝那個被孩子們叫做“司令官爺爺”的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李元成。

副司令員退休回鄉,第一件事是帶領村民搞建設

“嫁女不嫁劉炎村”,一句話便道出劉炎村曾經窮困的事實。

劉炎村位於湖南北部,因是新四軍原第一師政委劉炎的故鄉而得名,是馬鬃嶺鎮地勢最高也是最窮的地方。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如今的劉炎村,實施村規民約後,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

李元成2005年退休,當時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請他留下,但他還是選擇了回來,成了劉炎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最開始努力讀書學習,闖出去就是為了回來回報家鄉。”

李元成1970年11月應徵入伍,曾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參謀、師作訓科科長、集團軍戰勤處處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廣東省深圳警備區副司令員等職。

“我在深圳退休的時候才53歲,年紀也不大,身體也健康,有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李元成說,返鄉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返鄉後,第一時間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錯。劉炎村地勢高,山路泥濘,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們的心病。雖然產柑橘,可是因為道路不通,外面的車進不來,只能看著一筐筐的柑橘爛在橘園。

李元成回鄉後就扛著鋤頭帶領大夥修路。他採用招商引資、贊助捐贈、向政府申請基金等辦法,先後為村裡找來幾百萬元,修通硬化了十幾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國、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組的道路網。之後他又率領村民逐漸完善了田間、地頭的機耕路與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庫。

養雞大戶郭亞娟回憶,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時候,年收入不到現在的一半,甚至發生雞被渴死的情況,“現在好了,交通運輸方便起來了。水也好了,雞飲用後也不容易生病。”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

產業帶動致富,糧食合作社和柑橘大市場應運而生

要致富,光有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行,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讓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讓村民的生活真正富起來。

李元成在發動村民一起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村民的小農思想。

村民龔老三回憶自己之前的做法:“好比上面的這塊田是我的,下面的這塊是你的,上面是水庫。我把水一放,把肥料一澆,就不讓你過(水)了。你硬要過我們就打架,反正只要我有水就行了。”

李元成回到家鄉,軍人的習慣卻還沒有丟,早上的早操是他的每日必修課。為了讓村民關係協調起來,李元成組織村民起來進行早操,既鍛鍊了身體又增進了村民的關係。

經過深思熟慮,李元成決定從水稻入手。他自告奮勇擔當了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社長,一共流轉土地1000多畝,用於種植優質水稻,每畝每年付給農民租金300元,讓農民當業主,當拿工資的產業工人。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村村貌。

覃建成是劉炎村水稻合作社第一分社社長。2011年,覃家灣村併入劉炎村,覃建成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忙時管理100畝水田的耕作,農閒時成為產業工人,收入組成也由以前的純工資變為工資加獎金,一年一萬元到一年三萬元。

隨後建成的劉炎柑橘大市場讓柑橘的運輸、交易變得更方便。每年柑橘成熟的季節就會有老闆從各地趕來收購柑橘。村民們將柑橘帶來,即可立馬變現,再也不用擔心爛掉的問題。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李元成站在劉炎學校前感慨萬千。

籌資300萬元建起小學,孩子們不用再舉著火把去上學

劉炎村交通不便,過去學生去上學得早早出發,舉著火把走上幾小時的山路去其他的鎮才行。原村支書李耀清和村民曾多次向上面反映情況,希望能解決劉炎村孩子的上學問題,可都因財政緊張而作罷。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農民、農業的苦體會太深。”李元成說,正因如此他才更感受到上學的必要性。

回到老家後,李元成邀請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到家中座談,商討建校大計,並將自己辛苦積攢下來的20萬元拿出來作建校啟動資金。村民被他的熱情感染,也加入到捐款的隊伍中。之後為籌措資金,李元成先後五次跑常德、三次上長沙,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打報告10多份,終於爭取到50萬元的建校項目資金。

有一次,李元成在深圳會朋友,偶然間聽得有位新四軍將領的後裔,是位樂善好施的企業家。他當天就登門拜訪,誠懇地說明來意,這位企業家被李元成的真情感動,慷慨解囊,捐100萬元給劉炎村建校辦學。

“司令村官”李元成這樣將貧困村帶成典範新農村

劉炎學校教學樓。

不懈奔走下,李元成用半年的時間爭取和募得建校資金300多萬元。一座山頭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被夷為平地,在那上面建起來一座小學。經過鎮、村黨員幹部和群眾齊心協力,劉炎學校就此成立。

學校落成時,曾有人提議將學校改名為“元成學校”,李元成立馬謝絕了:“這只是我應該乾的事情。”他為學校購買了5000多冊圖書,又籌資建起了劉炎紀念碑,為學生們講述英烈的故事。

“我認為感恩,就是要感恩父母、感恩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劉炎村,“感恩”“感謝”是再常見不過的詞彙。劉炎村就在這樣和諧的氛圍裡,繼續走在自己通往小康的道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