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深入開展農村治房行動 去年清理一戶多宅、空心房逾2萬戶

農村 長沙 瀏陽 長沙縣 交通 寧鄉 好房子網 2019-07-07
長沙深入開展農村治房行動 去年清理一戶多宅、空心房逾2萬戶

長沙深入開展農村“治房”行動,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圖為環境優美的瀏陽沿溪鎮蝴蝶小區。

“空心房”是當前農村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它們長期閒置、無人居住,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也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有些“空心房”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如何提高農村“顏值”,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去年以來,長沙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將“治房”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深入開展整治“空心房”“一戶多宅”等專項行動,通過增減掛鉤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和規範農村宅基地和建房管理,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如今行走在長沙鄉間大地,昔日作為農村“傷疤”的“空心房”變成一片片耕地、林地或菜地,一幅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麗新農村畫卷令人賞心悅目。

整治

去年清理“空心房”“一戶多宅”逾2萬戶

“早就該拆了,不僅影響美觀,還帶來許多安全隱患。”“尤其是轉彎的地方,影響視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近日,在寧鄉市青山橋鎮石獅橋村S311公路邊,隨著挖掘機進場,一棟閒置10多年的兩層樓房應聲倒地,不少圍觀的村民紛紛叫好。

“房子空了很多年,除了放雜物也沒什麼大用,拆了挺好,是一個新的開始。”戶主胡潤清等挖掘機作業完畢,便與丈夫開始清理廢墟,準備把可用的木材、磚頭運回家去。

“從3月份開始入戶調查統計、做群眾工作,到實施拆除,兩天時間總共拆了8處,實現了公路兩邊‘空心房’清零。”在現場的石獅橋村黨總支書記肖喬生告訴記者,S311公路穿村而過,10多年前在修路時留下不少已徵未拆的房子,久而久之成了公路邊的一道“疤痕”。

今年,石獅橋村將“空心房”拆除工作與打造美麗幹線公路相結合,公路兩廂的“空心房”被徹底拆除。“等這些地清理出來了,就要進行統一復綠或者復墾,把這條公路打造成最美的過境幹線公路。”肖喬生說。

在離青山橋鎮不遠的老糧倉鎮,在外打工的鄧月良趁著最近天氣晴好,特意請假回家,配合鎮裡組織的“空心房”拆除工作。在挖掘機的巨大轟鳴聲中,5間建於30多年前的土磚房很快就被拆除。

“我們一直擔心老屋倒塌,現在終於放心了。”鄧月良說,自己30年前嫁過來時,老屋就存在了,後來建新房後一直沒拆,如今已成了危房,“這次政府組織拆了,既消除了安全隱患,整理出來的土地還可以用來種菜,一舉兩得。”

長期閒置或廢棄,殘垣斷壁,破爛不堪,存在安全隱患以及建新未拆舊,或不符合“一戶一宅”政策的危舊土坯房,俗稱為“空心房”。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空心房”越來越多,這些住房,連同它們身下的宅基地一起閒置,造成了極大浪費。

“空心房”整治,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去年以來,長沙深入開展“治房”行動,全年共調查清理“一戶多宅”和“空心房”2.2萬戶,已拆除1萬餘戶,騰退農用地4000多畝。

根據《長沙市“五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長沙將全面完成“一戶多宅”“空心房”和建新未拆舊房屋的清理整治,實現“空心房”清零,以此盤活農村閒置宅基地,建設美麗新農村。

突破

通過增減掛鉤,環境美化了,村民得實惠

“說家不是家,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這句俗語形象地描繪了農村“空心房”的現狀。

對於“空心房”“一戶多宅”現象而言,拆除不是終點,將騰退出的宅基地進行復墾,美化鄉村環境,並通過增加耕地來“兌換”建設用地,緩解長沙耕補壓力,讓城鄉用地佈局更合理才是最終目標。

增減掛鉤也就成為長沙破解“空心房”難題的先手棋。

“我們村土地增減掛鉤之後,耕地面積增加了,村裡環境改善了,村民收益也增多了……”去年,長沙縣金井鎮蒲塘村貧困戶鄭祝恆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開始,我不同意拆我家老房子,後來看到老房子拆除後不僅有現金獎勵,經過復墾還能耕種增收,我就同意了。”鄭祝恆說,他最終領到了數千元獎金,覺得十分划算。

蒲塘村是全市土地增減掛鉤工作試點村,承擔著“先行者”的角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派駐蒲塘村幫扶工作隊長楊經國向記者解釋,土地增減掛鉤就是通過將閒置宅基地復墾為耕地以獲得“建設用地指標”,再將“建設用地指標”置換出去,村集體從而獲得相應收入。

據統計,去年蒲塘村復墾面積核算共167.58畝,簽約238戶,並全部實現拆除。“土地增減掛鉤預計為蒲塘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0萬元。”楊經國說,在拆除老房子、復墾改造後,蒲塘村一批破敗的廢棄宅基地目前已全部實現復墾複綠。

瀏陽市金剛鎮在“空心房”清理整治行動中,利用增減掛鉤政策為老百姓制定激勵制度。“我們白天踏勘摸排拆除點,幫助村民進行拆除;晚上逐一入戶宣傳政策、與村民溝通解釋。”該鎮黨委書記魯常戰告訴記者,通過發動,全鎮共有730戶村民簽署了土地復墾協議書,目前已拆除682戶,拆除面積13.9萬平方米,復墾430.5畝。

“老百姓對增減政策都很支持,現在正在開展的增減掛鉤項目可以復墾土地800多畝。”魯常戰說,這些復墾土地將為農村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騰出寶貴空間。

“增減掛鉤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方面農村‘空心房’導致大量土地閒置、生態環境破壞;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用地需求旺盛。現在在兩者之間通過城鄉用地增減掛鉤,鼓勵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宅基地復墾後增加耕地面積,把節餘建設用地指標轉讓出去,所獲收益用來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書記陳曉陽說,這樣不僅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於推進脫貧攻堅戰略和城鄉開發建設。

據統計,去年長沙經批覆實施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3個,涉及復墾農用地22366畝,新增耕地15285畝。通過增減掛鉤,有力推進了農村村容村貌大提升、生態環境大修復、土地資源大集約,助推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公平

劃定宅基地佔地面積標準,超面積部分有償使用

除了“一戶多宅”“空心房”,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還出現一些農戶超標準佔用宅基地的情況。對這些超面積者,怎麼辦?這是農村“治房”中的另一隻“攔路虎”。

對此,長沙加大對宅基地和村民建房的管理,於去年出臺了《關於規範和改進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實施意見》,除鼓勵集中居住,嚴禁砌圍牆圈土地建大型別墅和私人會館外,還對宅基地佔地面積標準、建房人口、建房分戶原則都進行了明確規定。

在此基礎上,各區、縣(市)根據自身實際,進一步細化了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對規範農村宅基地管理,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農村宅基地審批效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長望瀏寧,每戶宅基地佔地面積根據地類確定,涉及佔用耕地的每戶總面積不得超過130平方米,佔用荒山荒坡的每戶總面積不得超過210平方米,佔用其他地類的每戶總面積不得超過180平方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村民提出易基新建住宅時,應當先將舊宅拆除,沒有拆除的,他們將不會對新建房屋進行驗收,同時也不會對其發放不動產權證。

瀏陽市大瑤鎮南山村是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典範之一,記者近日來到該村,感受“宅改”給鄉村帶來的新變化。南山村黨總支書記陳賢禮告訴記者,經過測量,全村宅基地面積超標的共304戶,“超過部分按每年每平方米15元標準收取有償使用費。”

陳賢禮口中所說的有償使用費,是根據瀏陽市《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宅基地法定面積標準明確後,對未超過法定面積的,無償使用;對超過法定面積的,超過部分實行有償使用。

祖祖輩輩居住的宅基地超過了面積要繳費,村民們能理解和接受嗎?“超出部分繳一點費用也有道理,不然對那些面積沒超標的家庭來說就不公平,我們家已經交了。”南山村一位劉姓村民告訴記者,他家的主屋加雜屋,宅基地總面積超過了20多平方米,每年繳費300多元。

經過前期發動和宣傳,南山村已有200多戶村民主動繳納了宅基地超出部分的有償使用費。有償使用費“村收村支”,主要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也有一些村民不願意對超面積部分進行繳費,於是主動拆除了多佔部分的建築物。

新貌

統一規劃設計,將建1萬戶湖湘風貌特色民居

決定農村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房屋建築風格、技術標準等。過去農村建房無序,缺乏統一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鄉村常常“有新村無新貌”。如今這一現象正悄然發生改變。

眼下正是夏季,青磚、灰瓦、庭院,新居與古宅、房屋與綠樹、花香與果香遙相呼應,讓陽光下的寧鄉市黃材鎮“千手大屋”看起來有種古樸而靜謐的美,一條筆直的柏油馬路與這100多戶庭院相串聯。“我覺得大家住在一起,左鄰右舍都能相互照應,房子也建得非常牢固、美觀,真的好。”當地居民王愛平說。

目前,寧鄉市已在黃材鎮、橫市鎮等8個鄉鎮建設了“千手大屋”,總用地面積約200畝。而這批房屋都是按照村民集中居住、統一規劃設計的思想建立起來的。

從市區駕車沿黃興大道北行12公里,便到了長沙縣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城市的喧囂漸漸遠離,一座恬靜優美的村莊映入眼簾。踏進小鎮,迎面而來的是青山綠水,柏油馬路筆直整潔,徽派建築錯落有致,吃喝玩樂功能齊全……這是村民集中居住給小鎮帶來的新面貌,潯龍河已成為長沙周邊鄉村遊“網紅地”。

根據《長沙市農村“治房”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年)》,長沙將因地制宜規劃建設農民集中居住示範點,到2019年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同時將推進特色民居建設,建成10000戶以上具有湖湘風貌特色的農民新房。

“農民集中居住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將農民的住房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既整齊、美觀,又能降低建設成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有57個鄉鎮(街道)已開展村民集中居住試點,共有村民集中居住點446個,規劃新建村民住房約3.45萬戶。各區縣(市)均編制了經濟實用、體現湖湘風貌特色的農村建房圖集,免費提供給有需求的農戶,帶動建設湖湘農民新居2800餘戶。

去年,長沙啟動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試點工作,目前正聯合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單位,共同開展全市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全市共有276個村啟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261個村級規劃已獲批。

安居

4類重點對象的農村危房實現“應改盡改”

對於農村危房戶來說,住進安全、美觀的新房是他們最大願望。記者近日來到長沙縣果園鎮金江新村姚家組村民黃金廣家,首先看到的是一棟三室兩廳的平房。屋內傢俱家電齊全,雪白的牆壁、整齊的地磚,襯得房內格外亮堂。“沒想到我們一家還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黃金廣感慨地說。

黃金廣體弱多病,妻子為二級智力殘疾,兒子在外當學徒沒有收入,屬於低保家庭。在危房改造對象的“四類重點人群”中,他家佔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三類。

去年,黃金廣在村幹部的幫助下遞交危房改造申請。很快,他家的房子被鑑定為D級危房,獲得6萬元建房補貼。同年7月,黃金廣家的新房拔地而起。“去年我們一家三口就是在新房過的年,十分開心。”黃金廣告訴記者,現在他感覺生活非常有奔頭,對未來充滿希望。

農村危房改造是老百姓的現實需求,也是長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題中之意。記者從市住建局瞭解到,去年長沙共改造農村危房5193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的農村危房“應改盡改”。

“應改盡改”的背後,是長沙連續10年堅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總改造戶數逾6.3萬戶。市住建局村鎮建設處處長劉朝陽告訴記者,每年全市都會抽調專門隊伍對存量危房進行全面核查、登記造冊,並加大財政投入,近6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逾10億元,在全省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排名中穩居第一。

為保證危房改造後農村風貌,市住建局制定並下發了《長沙市農村危房改造技術指導手冊》,引導村民按圖施工,統一建築風格。告別破敗的危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農村村容村貌隨之發生變化。同時,隨著水、電、路、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和垃圾、汙水治理的同步推進,長沙鄉村正變身一片令人嚮往的新天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