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文:古岸雲沙

前些日子回老家,在和隔壁大嬸聊天的當兒,前面的大爺爺忽然氣喘吁吁的跑過來說:“孩子,你大奶奶不行了,現在喘不過氣來,你趕緊幫忙把他送到醫院吧”。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於是,我馬上騎上家裡的電三輪,快速向著鎮醫院的方向趕去……

大奶奶是高血壓,醫生說,這次犯病幸虧送的及時,要不然,性命難保。

聽著醫生的話,我禁不住哀嘆。

大爺爺他們已經年近八十,兩兒兩女四個孩子,按照農村的說法,是應該比較有福氣的家庭。

但事實上,生活的真實卻刺痛人的三觀。

大爺爺的兒子,老大在加拿大,老二在深圳,兩個女兒定居北京,一個比一個又本事。

其間,孩子也曾接他們到生活過的城市,但最終他們老夫妻還是選擇了逃離。因為鄉下是他們的根。子女們也會定期給兩位老人一些錢,生活上,吃喝確實不愁。

此刻,子女都不在身邊。他們在我眼裡,是真正可憐的老人。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走進城市,農村逐漸空心化,除非農忙季節,你基本上在村子看不到一個青壯年勞力。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新農村改造使農村煥然一新,鋪了柏油路,種了花草,房子也越蓋越氣派,然而街上坐著的除了老人還是老人。年輕的去打工了,孩子們也都去鄉里或者縣裡的學校寄宿去了。大多數老人還在種著地,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幹下去。

有個朋友說:在農村,幸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兒子沒用的,基本上是打光棍或不太識字的,因此他們大多不會出去打工,相反,兒女越有本事,跑的就越遠,也就越觸不可及。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大約就是這樣的:“如果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得在田裡活受罪。”我們那個年代,一切勞動還都要靠人工,不象現在有機械,種地成了我們祖祖輩輩無法脫離的地獄之煉。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那時候,還沒有象現在這樣開放的人員流動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讀書,讀書是我們跳出農門的獨木橋。真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形成,是父輩們長年勞作的隱痛,種地就是受罪,靠天吃飯,不如靠國家養著。雖然現在想來這想法有點幼稚,可是當初父母們就是那麼想的。

於是我們帶著兩腳泥,跌跌撞撞地走進了城市。要生存,要混個人模狗樣,要買房,要過好日子,要讓我們的下一代上最好的學校,讀最好的書。大多數時候我們不能顧及到還在老家生活的父母,我們自己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依然還在土地裡勞動著。

然而他們正在一天天衰老。贍養父母已經成了我們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

農村裡誰家供出幾個學生,那就是最光榮最值得榮耀的事,臉上長光,尤其是兒女們混到了大城市。村裡人都會說以後就跟著兒女享福吧。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可是他要在城市裡買車買房,他剛剛參加工作,還沒有穩定下來,而且大城市花銷大,工資還不夠自己花的。沒有積蓄,還要買房,不買房誰會嫁給你,所以他要想在城市裡立足,就得先買房。買房就得父母拿錢。

於是父母就得把多年種地所得的積蓄以及省吃儉用的錢都拿出來,付首付。不夠,借。自己虧點,累點,不能虧了孩子。在對待兒女上,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可是兒女們卻只想過自己的日子。

我的好朋友家裡兩個弟弟,一個弟弟在北京工作,一個弟弟在青島工作,大弟弟買房,父母把家裡的積蓄拿出來,付了首付;二弟弟買房,父母又把攢了幾年的錢付了首付。父母落了一身病,七十多了,還要種地幹活。過年回家,兒子們卻只知道與小夥伴們聚會玩樂,從來不知道幫父母乾點力所能及的活,陪父母聊聊天。

等到離開家,回去上班,父母大包小包的準備了吃的喝的,統統拿走。等到父母生病住院,大兒子卻說養老不是一個人的事,兄弟姊妹都得均攤,為此鬧了一場又一場。論說均攤也沒有錯,父母不是一個人的,每個子女都有孝敬父母的責任與義務。問題在於他做事的方式讓姊妹們都不能接受,把父母一生的積蓄都壓榨乾了,還沒有反哺父母,卻開始推卸責任了。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他們只知道自己在城市裡生活處處需要錢,卻從來不曾想過父母拖著病體在田地裡勞作的辛苦,不知道父母是如何從牙縫裡,手縫裡,省出那些錢的。

我有個表弟一直沒找到對象,經過多年的碰壁,他自己也沒有想找的決心了。他在外打工時,姑姑姑父還擔心他找個外地的媳婦,在城市裡買房,付不起首付,於是兩個人沒黑沒白地長在地裡勞動,現在好了,表弟回了老家,所有重活累活都是他幹,姑姑姑父反而享福了。他自己還買了一輛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比在城市裡打工強多了。

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不是他在外邊多有本事,多能掙錢,而是他是不是孝順,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好好對待的人,你能夠指望他對誰好呢?

中國人一向註定兒孫滿堂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可是我們的父母可能也只有過年時才有這樣的機會,大多數時候他們活在對遠方兒女的牽掛裡和電話裡。反而不如那些孩子沒走出去的鄰居們,有重活,累活,不用他們幹,現在也不缺吃不缺喝的,能夠一家人守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想把父母接在身邊,可是生活環境與習慣都不一樣,生活上也會有很多的不方便,而且父母們習慣了在農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窩在城市的樓房裡度過餘生。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最好的狀態是讓父母住在他們喜歡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去看看。送點吃的,喝的,而不是搜刮他們。他們已經老了,再也經不起我們折騰了。

農村裡那些享福的父母,往往是因為有個沒用的兒子。同意這觀點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