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縣多措並舉提升群眾對扶貧工作滿意度

農村 農民 創業 慈善 華聲在線 2017-08-02

華聲在線7月17日訊(記者 古思敏 通訊員 楊永龍)中方縣堅持把穩定好“三類對象”、落實好“三大保障”、扮演好“三種角色”,作為提升群眾對扶貧工作滿意度的重要舉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穩定“三類對象”

長期關切非貧困戶的思想情緒。對非貧困戶堅持以思想疏導為主,在做好扶貧政策宣傳、識貧標準解讀、工作程序解釋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交流機制,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嫉妒、攀比心理,並通過採取臨時救助等方式,統籌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同步安排非貧困村的生產生活。對非貧困村的宣傳、引導工作始終不減力度,務求談心交心到位、幫扶開展到位、管理服務到位。牽涉扶貧剛性指標的毫不含糊,堅持與貧困村同標準、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尤其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扶貧項目資金安排上與貧困村同規劃、同實施。

著力抓好已脫貧對象的後續幫扶。按照“脫貧不脫政策,幫扶不減力度”的要求,對全縣2萬多名已脫貧貧困人口,繼續開展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務求幫扶力度不減、支持政策不變、脫貧成效不反彈。幫扶人員需調整的,做好人員接替工作,確保駐村幫扶不歇氣,結對幫扶不斷檔。

落實“三大保障”

落實安居保障工程。一方面,及時處理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矛盾糾紛,搶抓有利天氣,加快工程進度,確保按計劃完成項目建設。另一方面,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逐戶排查,對房屋年久失修,確實破爛不堪的,摸清底子,建立分類臺賬,對貧困戶的爛房爛屋,一查是否納入危改和易地搬遷範圍,二查家中是否有人居住,三查在外居住狀況;對於家庭較為困難的非貧困戶,尚在家裡居住的,逐級上報,及時改造。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對貧困戶家庭,堅持上門指導,引導群眾把周邊的環境搞乾淨,把室內衛生搞整潔。

落實教育扶貧工程。著力完善《中方縣“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方案》,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貧困學生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大學等階段資助政策。制定職業技能教育推動精準扶貧政策舉措,實施“一戶產業工人”計劃,確保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人接受職業技能教育、崗位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以及就業創業培訓,著力切斷貧困代際傳遞。

落實醫療救助工程。把醫療救助作為基本保障,確保患病的貧困人口都得到有效救治,不因病致貧返貧。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給予全額補貼;將參加新農合的貧困人口就醫報銷比例提高10%;取消貧困人口縣域普通門診報銷起付線,農村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降至3000元;落實貧困人口家庭每人每年60元的“扶貧特惠保”政策;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大疾病救助範圍。同時,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力度,使貧困人口大病醫治得到有效保障。

扮演好“三種角色”

在扶貧工作中,簡單的送錢送物,效果難以保證,還有可能送出意見、送出矛盾。中方縣堅持幫扶傾注真感情,真正把群眾當親人,力促工作有成效,問題能解決。

當好“自家人”。該縣幫扶幹部定期不定期到貧困群眾中“串門走親”,問需、問計、問民生,定期開展回訪,瞭解新需求、發現新問題、解決新矛盾。對於舉家外遷的對象,不僅要準確掌握聯繫方式,而且創建QQ群、微信群,通過平臺把情況弄清楚,把工作做到位,對家住懷化的貧困群眾經常上門走訪。

當好“勤務兵”。幫扶幹部在工作中調整角色,把自己當群眾、當“勤務員”,平等對話商量溝通多了,人文關懷多了,減少了貧困戶的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進一步細化“服務清單”,讓服務直達“末梢神經”,讓群眾真正受惠滿意。

當好“信訪員”。開闢脫貧攻堅信訪“綠色通道”,設置專門接待窗口,受理群眾訴求、投訴、意見、建議。及時做好政策宣傳解釋和疏導工作,主動下訪化解矛盾糾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真正打通群眾訴求“最後一公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