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產業扶持拔窮根——灌溉群眾增收樹。一是農業扶貧調窮業大力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持之以恆推進農業“十百千萬”工程,精準落實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立“127”利益聯結機制。累計發展金釵石斛8.3萬畝、竹林132.8萬畝,年出欄以赤水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00萬羽以上,生態水產1.72萬畝,花卉苗木6070畝。2018年,20萬竹農(含2萬餘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200元以上;石斛產業覆蓋貧困人口4050戶12604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烏骨雞產業覆蓋貧困人口帶動4560戶貧困家庭年人均增收400餘元;生態魚產業覆蓋貧困戶660戶2100餘人,直接帶動人均增收350元。二是工業扶貧帶就業。聚焦“園區”集約發展,堅持“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緊盯“竹、藥、醋、雞、酒”五張名片,大力發展紙製品、傢俱製造、特色食品藥品、竹集成材、新技術新材料“五大產業”。創造工作崗位1萬多個,實現就近就業11633人,人均年收入31200元以上,帶動3000餘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三是旅遊扶貧創新業堅持“全景赤水·全域旅遊”,大力實施“村莊變公園”“田園變景區”“農房變客棧”工程和景區創A工程,全面佈局旅遊新老六要素消費業態,推動工旅、農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有效帶動群眾走上旅遊路、吃上旅遊飯、發上旅遊財,全市旅遊從業人員達7萬人,帶動貧困人口4000餘戶9000餘人脫貧,人均年收入2.4萬元以上。

環境改善換窮窩——構築脫貧安居夢。一是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我市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43戶14369人,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8個進行安置,搬遷群眾入住後,各鄉鎮和部門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後續工作落實,著力盤活農村“三塊地”資源,建立就業“扶貧車間”,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歸屬感”、有“融入感”、有“幸福感”。二是農村危舊房屋改造煥新顏。創新制定農村危舊房整治甄別標準,全方位、多層次、無盲區開展危舊房大排查大整治,以“七改一增兩治理工程”為重點,採取農村危舊房屋就地改建和就近修建方式,對“最危險的房屋、最困難的群眾”住房實施免費改造、修建。累計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27790戶,危舊房整治10191戶,農村危舊房得到全面整治,對農村危房實行動態化管理,農民安全感、自豪感得到全面提升。三是組組通公路輸血液。全市以“村村通”和“組組通”交通三年決戰為契機,投入資金46.2億元,實施了“2666”“2111”“ 組組通”工程。完成毛坯路改造470公里,新建產業路2422公里,硬化通村通組公路2879公里,生命防護工程1865公里。目前,全市公路總里程為5533公里,公路密度為29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78公里/萬人,實現100%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農村客運目標,100%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全面構築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公路網。是農村環境整治添新氣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紮實推進“治汙治水·潔淨家園”五年攻堅行動,全面實施綠化、淨化、硬化、亮化、氣化、文化、便民化、安全化、網絡化、產業化工程,將農村房屋、環境與自然整體包裝、深度融合。累計建成精品型村莊82個、提升型村莊160個和普及型村莊235個,打造美麗鄉村示範村80個,建成生態溼地3個;實施土地整治和地災治理,打造景觀林4.5萬畝;建成鄉鎮生活汙水處理廠12個、村級汙水治理設施101處和垃圾壓縮站19個,實現生活汙水、垃圾處理城鄉全覆蓋。五是飲水安全保障洗窮土。我市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進農村水資源開發利用,2016年以來投資0.67億元解決5.12萬人和提升6.26萬人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到2017年完成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市全覆蓋,農村飲水達到脫貧攻堅“飲水不愁”標準,並實現戶戶通水;加快推進骨幹水源工程建設,投資14.18億元建設旺隆水庫、丙安水庫,投資3.59億元實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14平方公里,確保到2020年全面解決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讓家家戶戶都喝上健康水。

基本保障脫窮境——織牢民生兜底網。一是為貧困對象構建最低生活保障壁壘我市不斷健全“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建檔立卡貧困戶參保率達100 %,及時兌現60歲以上貧困待遇,建成鄉鎮敬老院14個,完成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844人,對6415名“兩無”人員實施政策兜底保障。二是為貧困學子打造義務教育鐵布衫。我市按照“精準資助、應助盡助”原則,確保每一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孩子不因貧困而輟學,建立“從小到大”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落實普通高中、中職“兩助三免(補)”和高校“兩助一免(補)”等資助政策,新(改、擴)建薄弱學校83所,建成教育園區、職教園區和特殊教育學校;大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定期安排城鎮教師到村級學校掛職任教、輪崗支教,全面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基礎水平。三是為貧困患者撐起健康保護傘我市建立健全以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實現新農合醫療參保率達99.07%,貧困戶參保率達10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覆蓋,實行“一站式”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基層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就診,門診不設起付線,縣內住院和經轉診到省內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起付線50%納入報銷,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起付線不高於3000元。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7家,統籌推進鄉鎮衛生醫療機構提檔升級,新(改、擴)建鄉鎮衛生院、村衛生醫務室20餘所,提高了群眾健康水平。

主辦單位:遵義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遵義市對外協作辦公室)

審 核:王 凱

本期編輯:盧賢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產業扶持拔窮根——灌溉群眾增收樹。一是農業扶貧調窮業大力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思路,持之以恆推進農業“十百千萬”工程,精準落實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立“127”利益聯結機制。累計發展金釵石斛8.3萬畝、竹林132.8萬畝,年出欄以赤水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00萬羽以上,生態水產1.72萬畝,花卉苗木6070畝。2018年,20萬竹農(含2萬餘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3200元以上;石斛產業覆蓋貧困人口4050戶12604人,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烏骨雞產業覆蓋貧困人口帶動4560戶貧困家庭年人均增收400餘元;生態魚產業覆蓋貧困戶660戶2100餘人,直接帶動人均增收350元。二是工業扶貧帶就業。聚焦“園區”集約發展,堅持“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緊盯“竹、藥、醋、雞、酒”五張名片,大力發展紙製品、傢俱製造、特色食品藥品、竹集成材、新技術新材料“五大產業”。創造工作崗位1萬多個,實現就近就業11633人,人均年收入31200元以上,帶動3000餘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三是旅遊扶貧創新業堅持“全景赤水·全域旅遊”,大力實施“村莊變公園”“田園變景區”“農房變客棧”工程和景區創A工程,全面佈局旅遊新老六要素消費業態,推動工旅、農旅、文旅、城旅、康旅深度融合。有效帶動群眾走上旅遊路、吃上旅遊飯、發上旅遊財,全市旅遊從業人員達7萬人,帶動貧困人口4000餘戶9000餘人脫貧,人均年收入2.4萬元以上。

環境改善換窮窩——構築脫貧安居夢。一是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我市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43戶14369人,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8個進行安置,搬遷群眾入住後,各鄉鎮和部門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後續工作落實,著力盤活農村“三塊地”資源,建立就業“扶貧車間”,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歸屬感”、有“融入感”、有“幸福感”。二是農村危舊房屋改造煥新顏。創新制定農村危舊房整治甄別標準,全方位、多層次、無盲區開展危舊房大排查大整治,以“七改一增兩治理工程”為重點,採取農村危舊房屋就地改建和就近修建方式,對“最危險的房屋、最困難的群眾”住房實施免費改造、修建。累計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27790戶,危舊房整治10191戶,農村危舊房得到全面整治,對農村危房實行動態化管理,農民安全感、自豪感得到全面提升。三是組組通公路輸血液。全市以“村村通”和“組組通”交通三年決戰為契機,投入資金46.2億元,實施了“2666”“2111”“ 組組通”工程。完成毛坯路改造470公里,新建產業路2422公里,硬化通村通組公路2879公里,生命防護工程1865公里。目前,全市公路總里程為5533公里,公路密度為29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78公里/萬人,實現100%行政村通硬化路和通農村客運目標,100%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全面構築滿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公路網。是農村環境整治添新氣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紮實推進“治汙治水·潔淨家園”五年攻堅行動,全面實施綠化、淨化、硬化、亮化、氣化、文化、便民化、安全化、網絡化、產業化工程,將農村房屋、環境與自然整體包裝、深度融合。累計建成精品型村莊82個、提升型村莊160個和普及型村莊235個,打造美麗鄉村示範村80個,建成生態溼地3個;實施土地整治和地災治理,打造景觀林4.5萬畝;建成鄉鎮生活汙水處理廠12個、村級汙水治理設施101處和垃圾壓縮站19個,實現生活汙水、垃圾處理城鄉全覆蓋。五是飲水安全保障洗窮土。我市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持續推進農村水資源開發利用,2016年以來投資0.67億元解決5.12萬人和提升6.26萬人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到2017年完成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市全覆蓋,農村飲水達到脫貧攻堅“飲水不愁”標準,並實現戶戶通水;加快推進骨幹水源工程建設,投資14.18億元建設旺隆水庫、丙安水庫,投資3.59億元實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14平方公里,確保到2020年全面解決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讓家家戶戶都喝上健康水。

基本保障脫窮境——織牢民生兜底網。一是為貧困對象構建最低生活保障壁壘我市不斷健全“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建檔立卡貧困戶參保率達100 %,及時兌現60歲以上貧困待遇,建成鄉鎮敬老院14個,完成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844人,對6415名“兩無”人員實施政策兜底保障。二是為貧困學子打造義務教育鐵布衫。我市按照“精準資助、應助盡助”原則,確保每一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孩子不因貧困而輟學,建立“從小到大”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落實普通高中、中職“兩助三免(補)”和高校“兩助一免(補)”等資助政策,新(改、擴)建薄弱學校83所,建成教育園區、職教園區和特殊教育學校;大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定期安排城鎮教師到村級學校掛職任教、輪崗支教,全面提升農村義務教育基礎水平。三是為貧困患者撐起健康保護傘我市建立健全以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實現新農合醫療參保率達99.07%,貧困戶參保率達10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覆蓋,實行“一站式”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基層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就診,門診不設起付線,縣內住院和經轉診到省內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起付線50%納入報銷,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起付線不高於3000元。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7家,統籌推進鄉鎮衛生醫療機構提檔升級,新(改、擴)建鄉鎮衛生院、村衛生醫務室20餘所,提高了群眾健康水平。

主辦單位:遵義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遵義市對外協作辦公室)

審 核:王 凱

本期編輯:盧賢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探索實踐|赤水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