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甌“綠道”

農村 三農 農民 種植業 東南網 2017-04-15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甌“綠道”

小赤院水庫,魚鴨混養有特色。

東南網4月13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魏劍生 魏永青 文/圖)去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建甌市入選“農業內部融合型”試點。該類型是指種養結合等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發展形成規模,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比例高,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統一,有力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如今一年過去了,試點的情況如何?草長鶯飛的日子,記者來到建甌。

路怎麼走?

因地制宜,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

“根據各地不同的資源條件、地域特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多種形式。建甌自然環境優越,向來有‘綠海金甌’‘竹海糧倉’之稱。這裡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基礎較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市、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國家級(筍竹)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所以,我們試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主要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全面推廣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建甌市副市長黃洪河說。

在福建辰山有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所屬的東遊鎮上範雞場,上千只辰山牧雞被散養在方圓300畝的杉木林、桂花林、錐慄林、竹林中。“之所以命名為‘牧雞’,就是因為像放牧一樣養雞。這種雞主要吃蟲子、草籽,補充一點玉米,肉質鮮嫩。”公司負責人黃總邊領著記者穿山鑽林,邊介紹。

山林遠離村鎮,沒有汙染,加上低密度放養,平均每畝林地養10只雞,以保證活動空間和食物。據介紹,牧雞已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公司每年養雞二三十萬羽,自行加工、銷售。目前,牧雞最高可賣100元/公斤,雞蛋可賣60元/公斤,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

聽說福建鴛鴦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魚鴨混養有特色,記者來到順陽鄉江墩村的小赤院水庫參觀。正趕上飼養員給魚餵食,只見他將鴨糞倒入庫中,成千上萬的魚兒一擁而上搶食,煞是熱鬧。

公司老總曾勇彪看記者面露疑惑,主動介紹說:“這種生態養殖模式叫作水面養鴨、鴨糞肥水、水中養魚。鴨子的直腸很短,它們吃的飼料沒有充分消化就會排出來。鴨糞經消毒發酵處理後投入水中,一方面可以給魚當餌料,一方面可以肥水,避免另外投入磷肥、尿素。再說,水庫中的小野雜魚也吃這種餌料,它們又能為水庫中的鴨子提供食物,減少人工餵養的成本。”

黃洪河介紹,建甌市重點抓平原高優、丘陵綠色、高山生態三條產業帶。目前全市共有28個產品獲評無公害農產品,33個產品獲評綠色食品,13個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6個產品獲地理標誌認證。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甌“綠道”

旺嘉食品公司與農民實行訂單生產、保價收購的合作模式。這是公司在生產脫水瓠瓜。

錢從哪裡來?

政府成立擔保平臺,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可抵押貸款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實現生產上規模、標準化、有特色,需要資金的支持。但農戶、合作社、企業等普遍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物,貸款難、貸款貴,怎麼辦?2014年,建甌市供銷社和建甌林業總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綠甌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為農戶、合作社、企業等利用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提供擔保和收儲服務。

“真是及時雨!”南平利民農業發展公司的遊總難掩興奮,他通過綠甌公司,第一次用108畝土地承包經營權作抵押,貸到了30萬元。

原來,利民公司已種了兩年黑妃番茄,今年打算採用無土栽培新技術,但需要對原來的大棚進行改造,急需資金。現在公司用土地承包經營權作抵押,解了燃眉之急,預計4月份大棚改造可完工。

登上小橋鎮西邊村海拔約700米的高山茶園,只見青山如黛、雲霧繚繞,層層疊疊的茶園中套種著7000多株桂花樹。這是東方茶樹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的基地,佔地約300畝。

為何在茶園種那麼多桂花樹?公司的老總遊先生說:“主要是可以涵養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另外桂花樹也可以賣錢。我們要把茶葉做成生態品牌,比如鋤草用人工,不用藥,一年只採春季這一次,確保茶葉的高品質。”

今年1月,東方茶樹公司利用177畝的茶山林權,通過綠甌公司擔保,向銀行貸了50萬元。“時間兩年,月息5釐多,解決了公司流動資金不足的困難。”遊先生高興地說,這是公司頭一回用林權作抵押貸款。

截至2月28日,綠甌公司已提供貸款擔保366筆,擔保貸款7307.6萬元,由此促成土地流轉約2萬畝、林權流轉約2.5萬畝,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建甌“綠道”

養殖辰山牧雞,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

人的積極性如何激發?

創新和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之間合作共贏的局面

黃洪河表示,有效推動農村產業融合,一個關鍵是調動各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形成合力。為此,當地採取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鼓勵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建立產業聯盟,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坡田糧油發展有限公司在迪口鎮擁有約3000畝綠色水稻基地,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迪口鎮後坪村農民葉益平告訴記者,他有山壟田3畝多,從2013年開始將田入股坡田公司,又投了一些錢,去年分紅2萬多元。田裡的事不用他管了,他就專門給兩個工廠開車拉貨,一年又有幾萬元的收入。

坡田老總、省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林昌盛介紹,公司成立了水稻專業合作社,111位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並投資千元到萬元不等,年底享受保底分紅和贏利分紅。由於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緊緊綁在一起,他們能夠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的要求,生產出綠色、優質的大米。

與坡田公司“資源變股權、農民變股東”的經營模式不同,位於小橋鎮的旺嘉食品公司,則實行訂單合同、保價收購的利益聯繫機制,既保障菜農的利益,又延伸了蔬菜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

董事長江明旺介紹,公司主營脫水蔬菜加工,擁有2300畝菜地。他每年和菜農簽訂合同,種植花菜、線豆、苦瓜、瓠瓜等。菜農按照合同的要求,實行綠色種植,全部使用農家肥。公司驗收合格後,實行保價收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