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施展“十八般武藝” 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農民 當代先鋒網 2017-06-10

沿河自治縣是全國四個單一的土家族自治縣之一,也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由於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間,雖然通過全縣幹部職工和群眾的不懈努力,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5.13萬人減少到2017年的6318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3.19%。2016年,該縣順利實現20個貧困村出列、2.6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如今,仍有230個貧困村63180個貧困人口等待著脫貧。

潮湧催人進,風正好揚帆。該縣面對脫貧攻堅的壓力和挑戰,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產業扶持、易地搬遷、駐村幫扶等舉措和今年“脫貧攻堅·春季攻勢”階段的強勢推進,引導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加速跑”,取得了一定實效。

沿河:施展“十八般武藝” 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貧困戶在基地打工

綠色產業 奏響脫貧致富曲

初夏時節,春和景明。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楊坪村金刺梨基地,每隔3米就有近50釐米高的刺梨苗,頭頂支著綠葉,欣欣向榮。十幾名農戶或是除草,或是施肥……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政府幫我們引進企業,建設基地,扶持我們入股發展刺梨,政策這麼好,我們一定要加油幹,爭取早日脫貧。”貧困戶田茂花掩飾不住滿臉的喜悅。

該縣始終把發展產業當成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關鍵所在,編制了“十三五”產業扶貧規劃,牢牢樹立“大生態”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茶、生態畜牧、生態果蔬、生態中藥材以及“互聯網+”五大產業,穩步推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該縣生態茶產業蒸蒸日上,成功申報“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茗茶之鄉”。按照“集中連片、示範帶動、優化佈局、規模發展”的原則,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大戶帶動等模式,建成塘壩、新景、客田、黃土、譙家5個萬畝茶鄉及24個千畝茶村,76個百畝茶戶。2017年春季攻勢以來,新建茶園面積1.02萬畝,全縣春茶產量達2653.23噸,產值4.256億元,茶項目區農戶戶均增收5247元。

生態畜牧業蓬勃發展。南部鄉鎮以努比亞山羊、北部鄉鎮以沿河白山羊為主導的生態畜牧業正蓬勃發展。該縣2016年引進的貴州省努比亞集團有限公司,探索“5+1”養殖模式和“1+9”利益聯結機制,將帶動23個專業合作社、250戶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同時,該縣採取“公司+保險+信合+農戶”“貧困戶代養+特色農業保險”的模式在譙家鎮養殖黃牛,是該縣首批試點推行特色農業保險的樣板,即按照省級財政承擔保費的50%、貧困戶自行承擔保費的50%繳納,其中貧困戶承擔的50%由縣級財政扶貧資金切塊解決。截止2017年5月,全縣共出欄生豬10.2萬頭、肉牛8436頭、山羊7.2萬隻、家禽30萬羽,肉類總產量1.2萬噸,水產品產量299836噸。

生態果蔬產業方興未艾。依託“沙子空心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商標品牌,突出高山冷涼、烏江河谷季節溫差等特點,採取政府主導、公司牽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土地入股分紅的“三金”模式和“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農戶、企業+大戶+基地”等模式,大力發展精品水果和蔬菜。截止目前,全縣精品水果面積達13萬畝,投產果園面積6萬畝;種植蔬菜12萬畝,新建食用菌基地1000畝,新建城市保供蔬菜示範基地1000畝。

大健康產業欣欣向榮。依託良好的自然優勢和生態優勢,目前全縣新建藥賞兩用玫瑰種植基地3000畝,金絲黃菊種植基地120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2萬畝,輻射帶動11個鄉鎮35個村2500多戶貧困戶。

“互聯網+”產業扶搖直上。堅持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平臺,探索“互聯網+農業+旅遊”等模式,實施電商示範引領、農村電商星火、人才成長、基礎配套、主體培育、平臺建設、品牌打造、金融扶持、電商扶貧、電商眾創10大電商工程,加快推進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電商平臺建設,建成了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沿河服務中心正式運行,60家村級農村淘寶網店同步開業。通過產業發展,人均年收入將提高5000餘元,帶動5萬多戶、近萬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沿河:施展“十八般武藝” 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電子商務產業園

易地搬遷 鋪就群眾幸福路

“我們不花一分錢就搬進了裝修好的新房子,不但條件好多了,子女上學方便了,還開了個門面做生意,心裡特別滿意,對生活充滿了信心,真心感謝政府啊!”日前,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宅村大土組的田茂剛興奮地說。

田茂剛家居住條件的改善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該縣集山區、邊緣區、貧困區於一體,60%的自然村寨分佈在圪樑上、溝岔裡,25%的村組不足100人,蝸居深山的村民不光增收難、看病難、吃水難、行路難,孩子上學和年輕人找對象結婚更是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正是破解這一瓶頸的最有效、最徹底的脫貧途徑之一。

該縣充分結合縣情實際,採取政府主導、農戶自願、村民代表大會評議、支部村委研究、村內公示、鄉鎮審核及公示、縣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批等步驟,確定"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579戶44203人。

為激發貧困群眾易地搬遷的積極性,該縣堅持“積極穩妥、尊重意願、分類施策”的原則,對貧困戶集中搬遷安置實行“三靠近”,即靠近產業集聚區、靠近產業基地、靠近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區域,確保貧困戶遷得出、有收入、能脫貧、快致富。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該縣還立足縣情實際巧打“組合拳”,積極探索了“易地扶貧搬遷戶+”模式,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特色農業產業、新型城鎮化、園區、農旅一體等建設等相結合,實現一舉多贏。

在特色農產業結合上,該縣高標準規劃安置點,搬遷點就近規劃實施農業產業園,以精品水果及部分傳統經濟作物為主導產業,採取"易地扶貧搬遷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讓搬遷戶通過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等實現脫貧致富;

在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上,該縣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把“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路”作為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按土家族特色灰派建築風格進行建設。同時配套文化活動廣場、衛生室、公廁、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和排水、街景綠化、亮化等項目,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促進貧困移民群眾增收致富,推動城鎮化建設健康、可持續發展。

園區、農旅一體結合上,不僅解決了44203人的易地搬遷安置問題,還引導和扶持貧困群眾從事農產品加工、商品經營、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就業,盤活了企業。

圍繞“搬遷後群眾如何生活”,沿河除科學選址,將每一個安置點建在集鎮商貿中心和產業基地外,還結合中央、省、市相關規定,出臺了系列惠民政策,免費開展就業創業培訓,促群眾轉移就業。

對於搬遷進城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該縣實行“四優先、一扶持”:“四優先”,即對搬遷進城的適齡勞動力,優先組織勞務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優先安置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在有用工需求企業就業,優先給予小額創業貸款支持。“一扶持”即對於自主創業人員,縣相關部門制定了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在項目、資金上予以支持,引導和幫助從事種養業、加工業、鄉村旅遊和商貿運輸等,並可享受創業優惠政策,申請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由財政全額貼息,對於新增就業崗位優先安排搬遷群眾的產業化項目,在專項資金上予以重點扶持。目前,全縣完成就業扶貧貧困人口登記104191人,實現就業27963人,其中職業技能培訓就業182人,職業介紹就業700人,創業貸款扶持創業36人。

截至目前,該縣第一批4個安置點838戶已全部搬遷入住;第二批6個安置點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6月底前,928戶4218人可實現全部入住。跨區域搬遷2017年搬遷碧江區250戶1231人。

駐村幫扶 譜寫群眾新生活

幹部是脫貧攻堅戰的排頭兵,近年來,該縣建立健全幫扶制度,通過千名幹部駐村幫扶等活動,向基層貧困村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這都得感謝縣委宣傳部駐村幹部陳震,帶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出去考察種植巨菌草,現在,我不出家門也能掙大錢。”在思渠鎮蛟溪村71歲村民肖法庭說。

為助力沿河脫貧攻堅,該縣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帶頭作用,建立縣領導聯鄉包村、縣直單位駐村幫扶、黨員幹部聯村包戶層層負責制度,從縣直單位和鄉鎮(街道)選派了一批幹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立駐村工作隊,紮根一線。2016年以來,該縣共選派252個駐村工作組1200餘名駐村幹部,緊扣脫貧攻堅中心任務,履行駐村職責,開展真幫扶。

產業扶持脫貧、易地搬遷脫貧、土地流轉脫貧、教育保障脫貧、技能提升脫貧……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謀劃和全程參與下,沿河縣脫貧工作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截至目前,該縣駐村工作隊共為群眾提供惠民政策服務4萬人次;化解矛盾糾紛900餘起;修訂完善鎮村發展規劃252份,制訂農民增收措施1180條;辦理好事實事1500餘件;幫助解決發展和就業困難2150人,協調解決企業和項目建設用地及水、電、路等實際困難和問題800餘個。

小額貸款 注入扶貧新活力

脫貧攻堅,金融活水是關鍵。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充分發揮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助推脫貧攻堅示範作用,該縣結合實際和農村“三變”改革,以政府為主體,以產業扶貧為平臺,在大力推廣“精扶貸533”模式和大力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模式基礎上,率先在全市推廣“農保貸”項目。讓更多貧困戶、村集體和企業受益,實現多方共贏,助力全縣脫貧攻堅。

該縣加大與信聯社、貴陽銀行等對接協調,設立沿河貴銀黨建扶貧發展基金管理中心。已與貴州銀行、貴陽銀行建立民生基金10億元、扶貧基金28億元。

2017年,該縣累計發放“精扶貸”3498戶1。7億元,其中入股企業2990戶1.4億元,用於自身發展508戶3000萬元。

2017年第一批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9601萬元,已按“33112”投向,及時明確投入重點,主要用於產業發展、精扶貸貼息、村集體經濟、中藥材發展、技能培訓等,特別是針對該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1285戶,按每戶5000元量化到戶,用於入股就近的龍頭企業或實體經濟組織發展產業。

同時大力推行“農保貸”項目,對符合貸款要求的涉農企業最高可授信500萬元,最低1000元,貸款期限最長60個月。

截至目前,“農保貸”累計放款惠及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共15家,金額2100萬元。

匯聚民生 力解群眾脫貧難

該縣按照“扶持到校、資助到人”的要求,紮實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

今年春季學期,共計免除4241名建檔立卡戶學生學費241.134萬元、書費84.82萬元、住宿費109.8萬元;清退2016年秋季學期3793名建檔立卡戶就讀高中、中職學校學生的書費、住宿費170.6萬元。發放第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兜底資助資金314.65萬元。

健康扶貧出實招。該縣全面落實“一資助、兩提高、兩降低、兩兜底"”保障政策。構築“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貧兜底”四重醫療保障體系,凡2016年以來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者經嚴格執行轉診後住院不設起付線,發生的醫療費用,經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償、大病保險賠付、民政救助、新農合後續救助等報銷後,當次個人自付醫療費用超過1000元以上的,超過部分全部予以救助。

出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兜底及非醫療費用專項救助》政策,著力解決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交通等相關費用;針對93種慢性病特殊病種以及縣內規定的其他特(慢)病種經新農合基本醫療報銷後自付醫療費用超過500元以上的,超過部分全部予以救助等。

該縣還面啟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工作,對於確實有困難、患者出院時無力一次性結清自付費用的,可通過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延期、分期還款。

截至目前,已籌集“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貧兜底”四重醫療保障體系專項經費2000萬元,救助貧困人口68人次7.17萬元;將在6月上旬落實全縣健康扶持對象1-5月份住院醫療費用兜底及非醫療費用專項救助,預計救助4122人次608.39萬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