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經濟網:脫貧攻堅 看嶽西縣是如何做的

農村 三農 大別山 農民 嶽西網 2017-04-26

在地處嶽西縣黃尾鎮的大別山彩虹瀑布景區,蔡立江經營著一家叫綠水雅閣的農家樂。4年前,他還住在一方水土難養一家人的深山區,生活比較艱苦。2013年,他從7公里外的黃龍村移民搬遷到這裡開辦農家樂,經過兩年的發展,快速致富,並還清了債務。

黃尾鎮是嶽西縣北部門戶,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山區鄉鎮。全鎮建檔在冊貧困戶600戶1843人。境內森林覆蓋率達91%,有國家4A景區大別山彩虹瀑布景區。近3年來,該鎮利用優勢資源,堅持創新引領,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探索出一條“黨員示範,景區帶動,精準扶持,景村互融”的旅遊扶貧新路子。2016年,鄉村旅遊綜合總收入超過億元。黃尾鎮及黃尾村先後榮獲省優秀旅遊鄉鎮、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近三年來,嶽西縣堅持走特色產業化扶貧道路,以茶葉、蠶桑、蔬菜、林藥、養殖、構樹、旅遊、勞務、電商、光伏“十大產業扶貧”為抓手,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實現村村有基地、戶戶有產業、人人有增收,每個貧困戶有2項以上“長短結合”的穩定增收項目,每個貧困村有2個以上特色產業基地,貧困戶特色產業收入達到脫貧總收入的50%以上。

產業“造血”: 村村有基地 家家有產業

為發揮龍頭景區在旅遊扶貧中的帶動作用,黃尾鎮優先支持大別山彩虹瀑布景區建設,重要資源、重要項目和優質服務向景區傾斜積聚。2012年以來,彩虹瀑布景區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去年,又啟動了彩虹谷5A景區、道元傳統村落景區及黃尾特色小城鎮建設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

黃尾鎮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鎮長劉啟超向記者介紹,該鎮利用景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旅遊扶貧中引領示範作用,成立“彩虹之約”農家樂協會黨支部、彩虹瀑布景區黨支部。景區內設置黨員便客便民服務中心,探索完善“協會+農戶”發展模式,既推動了鄉村旅遊,又帶動了旅遊扶貧。

黃尾村村民程千明家,一棟四間二層小樓房坐落在景區盤山公路的路口,一樓兩間廚房,兩個飯廳,作為農家樂接待遊客。壯實的中年漢子程千明是該鎮一百名群眾代表之一,又是農家樂黨員示範戶、產業致富帶頭人,他說:“我家過去住在山上,自從政府開發了彩虹瀑布後,給補貼叫我們搬到山下,又安排我們夫妻兩人在景區上班,每年有近5萬元的收入。工作之餘,做做農家樂,每年有3至4萬元的收入,還有7畝茶園,每年有近4萬元的收入。一年這麼多收入,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為讓更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分享旅遊扶貧的成果。黃尾鎮引導景區內外的農民發展“五小園”經濟,利用零星地塊和房前屋後因地制宜發展小菜園、小茶園、小果園、小田園、小養殖園。組織景區和先富起來的彩虹之約農家樂經營戶與種養戶手拉手結對,簽訂互幫協議,農家樂按照優先採購、保底收購、優質優價原則,採購群眾“五小園”農特產品作為食材。政府將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帶動群眾脫貧作為推薦農家樂評星定級的條件。協會還牽頭在景區內開辦“扶貧超市”,在農家樂設置“扶貧專櫃”,專賣貧困戶農特產品。2016年,景區接待中心和全鎮農家樂使用和銷售群眾農特產品超過2000萬元,為貧困農戶增收300多萬元。

綠水雅閣農家樂經營業主蔡立江介紹:“我這是吃啥賣啥,遊客在店裡點了什麼菜,吃了覺得好吃,走的時候基本上都買點帶走,我這有周圍幾十戶鄉鄰的電話,我雖然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可以幫鄉鄰每年賣出幾十萬的土特產。”

嶽西縣將旅遊產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產業,鄉村旅遊成為決戰脫貧攻堅的主陣地。據統計,2016年嶽西全縣通過旅遊帶動脫貧1.14萬人。

傳統產業壯大 新興產業增加

嶽西縣頭陀鎮梓樹村位於大別山腹地,由於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交通不便,資源難以得到有效開發。該鎮堅持把“合力幫、持續幫”作為精細幫扶的關鍵,因村定產業,因戶定項目,培育產業發展“主力軍”,引導和支持貧困戶、大戶能人,先後成立了誠照家庭農場、徽紅星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新天地種養專業合作社、香草尖種養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

梓樹村“扶貧車間”是安徽天有輕紡織品有限公司在梓樹村設立的生產車間,該公司多次到村入戶走訪調研,最後決定把安慶公司一部分機械搬到梓樹村,利用閒置的茶廠做“扶貧車間”。2017年1月,梓樹“扶貧車間”正式成立,共吸收、培訓25名左右留守婦女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6人,每月穩定收入2000元以上,既實現了“義利兼顧、互惠雙贏”的目標,又較好地解決了留守婦女就業問題。3月份,梓樹“扶貧車間”作為創新幫扶措施典型全縣推廣。

頭陀鎮堅持產業帶動,從貧困群眾最期盼、獲得感最強、通過幫扶可以解決的問題入手,做到光伏扶貧、生態養殖、特色種植產業發展“三個全覆蓋”。

據瞭解,嶽西縣堅持“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縣內企業和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開展“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建設40個就業扶貧驛站,將部分企業生產車間前移至有條件的貧困村,就近吸納貧困戶就業。推廣貧困戶帶資入股“1+1+N”信貸模式,每個鄉鎮安排一家企業實行“企業+貧困戶”,幫助自主創業能力弱的貧困戶增收脫貧。發揮扶貧小額信貸對貧困戶產業發展的撬動作用,由縣財政局、縣扶貧辦、縣農商行、保險公司共同簽署扶貧小額信貸合作協議,目前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評級授信面達到100%,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貸款面達到100%,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用貸款9217戶1.78億元,解決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申請農發行扶貧貸款5億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開展“三變”試點,吸納貧困村、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小額信貸、土地資源入股等形式,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目前,全縣已有80%的村建立了電子、紡織、鞋帽、茶葉、食用菌、特色養殖等“扶貧工廠”、“扶貧車間”和養殖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