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孔廟櫺星門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冬日晨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孔子湖——尼山水庫

2016年12月31日的曲阜之行,是我第二次來到這座“東方聖城”。

第一站我選擇了尼山,我打算從孔子的出生地出發開始這趟朝聖之旅。孔子的童年並不太幸福,據傳說,孔子出生後,曾因相貌醜陋甚至遭到了遺棄,在尼山的一處山洞裡,靠著母虎餵奶,老鷹扇風納涼才得以存活下來。孔子早年生活也極為辛苦,《論語》中記載了一段孔子對於自己童年的回憶。這段文字是這麼說的:“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少也賤”短短三個字,蘊含著孔子童年諸多的艱辛。我想去看看孔子少時“多能鄙事”的地方。第二站我選擇了周公廟。周公是孔子心目中聖人,孔子最嚮往的社會制度是西周時的社會制度,而周公是這一套制度的總設計師,所以孔子崇拜周公,視周公為聖人,並且經常夢見他。孔子一生維護並致力於恢復西周的禮樂文化和禮樂制度,收集整理並傳播西周以來的文化。《論語·述而》裡邊有這麼一段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也許表達了夫子晚年宗周理想無法實現的惆悵。行程的再後才是赫赫有名的“三孔”,孔子最後的棲息地孔林,身後榮耀的殿堂孔廟,後代繁衍居住的孔府。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孔子湖日出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水庫也是省級文保單位了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水庫標識銘牌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孔子湖畔的高大孔子雕像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昌平山下魯源村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康有為題刻的“古昌平鄉”碑

早晨七點我就從闕里賓捨出發了,我搭上了孔姓司機的小車,據他稱亦是孔子後裔。前一天下高鐵站我就搭乘了他的小車,為了方便起見,乾脆說定包了他一整天的車。隆冬的魯南大地一片蒼茫蕭瑟,有一種雄渾的氣象,因為我從未在冬天去往北方,因此,這是我從沒有過的的感受和體驗。七點四十分,等我站在尼山孔廟入口,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烏龍錯誤,景區要九點才正式開放,於是沒得選擇決定去尼山水庫邊轉轉。孔廟在尼山的東麓,尼山的南麓正對水庫就在進行一個叫做“尼山聖境”旅遊項目的建設,巨大的孔子雕像已經豎起來了。在冬天的寒風中我徘徊在尼山水庫大壩上,看著太陽突破層雲,灑滿整個水面,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在這寂靜的尼山水庫邊感受一次日出,一切都是緣分啊!尼山水庫又稱“孔子湖”,北依孔子誕生地尼山,南鄰有睡佛美稱的昌平山,東傍以孔子的母親命名的顏母山。截五川之水彙集, 總庫容1.253億立方米,佔地11.5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7萬畝,是以防洪、蓄水灌溉、養魚、為城區供水、保持水資源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系全國二十四大水庫之一。水庫於1958年11月開始動工興建,1960年9月完成。尼山水庫萬畝水面碧波盪漾,風光秀麗,與尼山山水合一,給孔子的出生地增輝不少。水庫大壩的西側,透過落葉的白楊樹林隱約可見的村莊,事後我才知道,就是孔子小時候生活的魯源村,或許也算是他真正的故鄉吧。魯源,即魯國源泉之義。據《闕里志·尼山》記載:“尼山之西五里,史載孔子生昌平鄉即此;今名魯源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陬邑大夫時,即居昌平鄉。尼山孔廟裡保存有康有為題寫“古昌平鄉“碑。尼山八景之一的魯源林,即指林木蔥鬱的魯源村。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遠望尼山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遠望顏母山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牌樓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冬天乾涸的智源溪與松柏密佈的尼山,露出的一角就是觀川亭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山頂的石灰石如白雪覆蓋

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而孔子一生下來,頭頂中間低四邊高,很像尼丘山。他的父母便給他起名為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尼山位於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歷史上一度屬於鄒縣(現山東省鄒城市),1960年代劃歸曲阜。據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戴光編修的《鄒縣地理志》載:“尼丘山去城東60裡,在魯源社、魯源村。昔啟聖王夫人顏氏禱於此,而生孔子者也,其山五峰連峙,中峰之麓有孔子廟。”鄒縣的志書一直把“尼山毓聖”列為古鄒十六景之一。尼山並不甚高大,海拔僅340餘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但因為孔夫子降生於此山,尼山就有了特別的意義,有人說尼山應當與“三孔”並列,改“三孔”為“四孔”。站在新修的尼山的牌坊下東望看到的山就是顏母山,顏母山位於尼山東面,與孔子誕生地夫子洞相對。相傳顏母山上留有顏母生孔子時的紅草坡,附近有24棵柏樹,稱作文德林。後人為紀念孔子母親顏徵在,稱此山為顏母山,稱顏徵在居住的村莊為顏母莊村。

尼山孔廟掩映在蔥鬱、別有特色的古柏林之中。相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母親顏徵在登尼山祈禱而生孔子,後世以建廟奉祀。此廟初名為叔梁紇廟。唐《括地誌》載:“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五十里尼丘山東址。”五代後周顯德(公元954—960年)間,兗州太守趙侯於尼山再建廟奉祀。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孫、襲封文宣公孔宗願“作新宮廟、有殿、有寢、有講堂、有學舍(原在廟西側,現已不存)、有祭田”,已成為主祀孔子的廟宇。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以維修孔廟羨錢四千餘貫,興工大修形制與今廟基本相同。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孫、衍聖公孔思晦上疏奏請重修,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三月以廉坊僉事楊訥等捐資興工重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48年)又增塑孔子及四配像。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重修。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孫、衍聖公孔彥縉等“鼎新重建,正殿三間,高廣如制。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多次維修,部分建築進行重建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孫、衍聖公孔繁灝上疏奏請重修尼山孔廟,經皇帝同意,撥銀三萬一千五百餘兩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尼山建築群的建築、碑刻、古樹、環境受到充分的重視、修繕和保護。2006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尼山孔廟及書院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曲阜三孔的拓展項目名單。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智源溪上智源橋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智源橋的西側有蚣蝮吞水獸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崖上觀川亭露出的一角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過智源橋就是孔廟了

上尼山孔廟是溯智源溪而上的,智源溪,在尼山東側,承接尼山之雨水蜿蜒曲折流至尼山孔廟門前,在夫子洞南側向東匯入沂河。尼山孔廟和夫子洞都在溪澗的北側,因孔子出生此地,於是稱山澗之溪為智源溪。智源,智慧之源也。每當夏秋之交,溪水潺潺,明代張敏有詩讚曰:“智源水遠東還魯,顏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銜寒雨下秋田。”可惜隆冬時節,溪澗是乾涸的。沿智源溪西行,約裡許,就看到一座石橋,就是智源橋,過橋就是尼山孔廟了。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孔廟第一道大門櫺星門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明尼山書院碑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全國文保碑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門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門內大成殿

尼山孔廟橫分三路,五進院落,殿堂共計80餘間。第一道大門為櫺星門。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修廟時添建,三間四柱,為八角柱,前後有石鼓夾抱,柱上出雲朵,首飾蓮花座。中二柱頂刻圓雕石獅,傍二柱頂刻花瓶。明間陰刻“櫺星門”三字,上刻火焰寶珠。坊兩側建有八字牆,門前西側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廟記》碑,東側為大明尼山書院的碑刻。拾級而上穿過櫺星門,北向偏東的大成門,為尼山孔廟的第二道門。門闊三間,頂山建築。其後連以高臺,正中直接連大成殿。“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孟子認為孔子既能做到“聖之時”,便能稱為“集大成”。對前人成為“集大成”,對後人則成了“至聖先師”。步入“大成門”,正如步入佛家“三解脫門”,便能登堂入室,最終成就至聖如孔子、覺悟如佛陀一樣的境界。此門為三間三門,單簷黃瓦硬山頂,無斗拱。始建於宋代,歷經金、元、明、清數代修復,現存為清代建築。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觀川亭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觀川亭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觀川亭屋頂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觀川亭全景,遠處的山是顏母山

觀川亭位於大成門前的第一進院落,在此院落的東南角,下方就是夫子洞,東面正對以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命名的顏母山,觀川亭東臨沂水,下臨懸崖,相傳為孔子觀川、感嘆時光奔馳不返的地方。《論語·子罕》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意思是光陰如流水,不分晝夜的流逝著。亭始建於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今存清代建築。今亭為方形,木架無斗拱,單簷灰歇山頂。站在觀川亭前的望遠臺上,向東可以看到以孔子母親顏徵在命名的顏母山,流淌在顏母山腳下的則是沂河,向南望去則是尼山水庫,雨後,站在觀亭內,居高臨下,可望波濤翻騰的五川匯流,蔚為壯觀。這時好像似乎可以聽到聖人在這裡吟誦那千古流傳的佳句,可以感受到那份寧靜與思考,好像在提醒我們珍惜現在,珍惜時間,生命。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殿庭院全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殿外觀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殿前簷柱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大成殿內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孔廟寢殿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泗水侯殿

大成殿為尼山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殿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40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現存為清道光年間重修。雖為清道光時所建,但大斗拱等方面仍有元代餘風。殿五間,單簷黃瓦歇山頂,簷下有斗拱,前簷柱為石質,八角形,每面均為淺刻小幅雲龍。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殿前有元代石幢,記載了當時的修廟、祀廟的歷史情況。東西兩廡各五間,前為廊,無斗拱,單簷灰瓦懸山頂。原為金代建築,1978年維修時重建東廡,大修西廡,為供奉孔子七十二賢弟子的地方。寢殿在大成殿之後,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始建於宋代,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簷黃瓦懸山頂。殿內供奉孔子夫人神牌位。寢殿前東西各有三間廂房,前出廊,無斗拱,單簷灰瓦懸山頂。兩廂房是祭祀孔子之子孔鯉、之孫孔伋的場所。因孔鯉、孔伋在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被追封為“泗水侯”及“沂水侯”,所以東為泗水侯殿,西為沂水侯殿。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東路講堂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東路土地祠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中路與西路之間的長長的甬道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西路毓聖侯祠院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西路啟聖王殿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西路啟聖王殿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西路啟聖王寢殿

大成門內有東、西二門,通往東西兩院。講堂在廟的東路,是祭祀孔子之前的齋所,也是用來講授經典的地方。堂為三間,前出廊,無斗拱,單簷灰瓦懸山頂。堂始建於宋天曆年間,今存為清代重建。講堂後為土地祠,一間,灰瓦懸山頂,前有照壁,是用來祭祀尼山土地神的地方(因孔子生於尼山,得到土地神的保護,使之成為聖人)。祠為清道光年間重修廟時添建。毓聖侯祠在西路的東南角,三間,前出廊,無斗拱,單簷灰瓦懸山頂。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封尼山神為毓聖侯(因孔子生於此,得到尼山神的保佑),建祠祭祀,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修廟時重建。啟聖王是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紇的場所,因叔梁紇於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被加贈為“啟聖王”而得名。此殿始於唐(原年代不祥),原為叔梁紇廟,也叫尼丘山祠,五代擴建時改為專祀叔梁紇。後經歷代重修,現存為清初建築,殿五間,前出廊,無斗拱,單簷綠瓦歇山頂。殿前面有三門,名為啟聖門。啟聖王寢殿是奉祀孔子母親顏徵在的場所,建築年代,形制同啟聖王殿相同,單簷綠瓦歇山頂。神皰位於廟的最後部,是用來置備祭品的場所,初建於金代,今存為清道光年間建築。正房三間,西廂房二間,均為灰瓦硬山頂。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尼山後山松柏蒼翠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松柏簇擁的紅牆書院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紅牆書院分外耀眼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書院簡樸的大門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書院內的照壁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書院內的庭院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書院正堂

尼山書院在廟東北百餘米處,周圍紅牆,書院大門南向,院內有正房5間,五稟四柱前後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頂,東西廂房各5間。門前東側有元代刻制的尼山書院石碑。尼山書院始建於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原址在廟的西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移於今處,後經多次重修,今存為明代建築。明朝孔子六十孫孔承慶曾有詩曰:“盤石垂蘿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餘事,紗帽籠頭自煮茶”。似此幽雅清靜的仙境,真是讀書講學難得的好地方。從書院拾級而下就是夫子洞。夫子洞相傳為孔子出生處,位於觀川亭的山崖下。《闕里志尼山》載:“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坤,雌性之義,靈,精靈。至於孔子為什麼在洞中呢?有兩種說法:一說顏徵在祈禱尼山神後,回家時便臨產,將孔子產於洞中;一說孔子生來醜陋,被遺棄於此,傳說正巧一隻母虎過此,將其銜入洞中乳養。故名“坤靈”,天氣炎熱,飛來大雕用其翅膀扇涼,故有“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談。坤靈洞始見於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成書的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圖中,刻有洞名,為金代的進士劉曄所刻。金人陳國瑞曾有詩云:“雲開虎洞清溪繞,雨臥龍碑碧蘚封。”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司居敬刻孔子像,置於洞中,在《中庸精舍記》中記載:“司居敬又為孔子像,刻於尼山。”“居之坤靈洞中。”並立《尼山孔子像記》石碑,立於洞前。洞旁立碑名“夫子洞”。後為戰亂所毀,洞因被水淤塞已滿,1978年清理重修,1983年由山東省省長李予昂題刻“夫子洞”石碑,2009年新建圍牆護之。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從書院拾級而下,路旁古樹怪石林立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夫子洞遺址文保碑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崖壁白石累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夫子洞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夫子洞近景

孔子誕生地:尼山聖境

崖頂就是觀川亭

離開時我特意讓孔師傅停車,拍了一張尼山的遠景照。尼山有豐富的石灰石、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山上裸露的岩石都是白色的石灰石,乍一看像是滿山的積雪,素淨寧靜,非常別緻。遠遠地看著尼山不知道為什麼我內心突然變得寧靜起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