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天津。明成祖調遣數萬安徽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居住在天津開展軍事駐防工作。天津地處要塞,與北京更是脣舌相依的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曾經三次從渤海灣進攻到天津,意圖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城下之盟。

百年前的天津大沽口和八里臺一直是舊時戰場,八里臺附近有一座聶工橋,就是為了祭奠清代將領聶士成而造的。橋邊有漢白玉的雕像,人們過橋時,就能目睹到聶工精彩絕倫的雕像,只見聶士成跨坐在馬上,手指前方,就像是在指揮戰鬥一樣。

聶士成的名望,按說應該像譚嗣同一樣響亮,二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譚嗣同是文人,善用詩歌文字描寫心境,聶士成是武將,雖然,武藝超群,可是,在近代軍事史裡,只有對他寥寥幾筆的記載描述。因為,彼時的百姓認為“兵匪一家”,當兵的並沒有太多社會地位。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天津。明成祖調遣數萬安徽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居住在天津開展軍事駐防工作。天津地處要塞,與北京更是脣舌相依的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曾經三次從渤海灣進攻到天津,意圖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城下之盟。

百年前的天津大沽口和八里臺一直是舊時戰場,八里臺附近有一座聶工橋,就是為了祭奠清代將領聶士成而造的。橋邊有漢白玉的雕像,人們過橋時,就能目睹到聶工精彩絕倫的雕像,只見聶士成跨坐在馬上,手指前方,就像是在指揮戰鬥一樣。

聶士成的名望,按說應該像譚嗣同一樣響亮,二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譚嗣同是文人,善用詩歌文字描寫心境,聶士成是武將,雖然,武藝超群,可是,在近代軍事史裡,只有對他寥寥幾筆的記載描述。因為,彼時的百姓認為“兵匪一家”,當兵的並沒有太多社會地位。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在聶士成小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聶士成於1836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 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所以,聶士成年少時習武,曾在袁甲三部任職,後追隨劉銘將軍鎮壓太平軍,被提為提督一職。

中法戰爭時,聶士成被派遣到臺灣基隆,大敗法軍。1891年聶士成被調遣到別的地方去訓練軍隊,次年被任命為天津太原鎮總兵,留在蘆臺訓練軍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聶士成隨提督葉將軍前去支援,並在遼東大東嶺與日軍廝殺了十個晝夜,擊斃日軍將領,最終,收復連山關。

時值清朝政府創立武衛軍,將聶士成統領的三十營改為武衛前軍,在蘆臺駐紮訓練軍隊。聶將軍效仿德國的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從裝備到訓練都與舊時訓練不同。聶將軍十分重視開設軍事教育,為培養人才而下了苦功夫,從算法、兵法等多個學科對官兵進行培訓。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天津。明成祖調遣數萬安徽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居住在天津開展軍事駐防工作。天津地處要塞,與北京更是脣舌相依的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曾經三次從渤海灣進攻到天津,意圖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城下之盟。

百年前的天津大沽口和八里臺一直是舊時戰場,八里臺附近有一座聶工橋,就是為了祭奠清代將領聶士成而造的。橋邊有漢白玉的雕像,人們過橋時,就能目睹到聶工精彩絕倫的雕像,只見聶士成跨坐在馬上,手指前方,就像是在指揮戰鬥一樣。

聶士成的名望,按說應該像譚嗣同一樣響亮,二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譚嗣同是文人,善用詩歌文字描寫心境,聶士成是武將,雖然,武藝超群,可是,在近代軍事史裡,只有對他寥寥幾筆的記載描述。因為,彼時的百姓認為“兵匪一家”,當兵的並沒有太多社會地位。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在聶士成小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聶士成於1836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 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所以,聶士成年少時習武,曾在袁甲三部任職,後追隨劉銘將軍鎮壓太平軍,被提為提督一職。

中法戰爭時,聶士成被派遣到臺灣基隆,大敗法軍。1891年聶士成被調遣到別的地方去訓練軍隊,次年被任命為天津太原鎮總兵,留在蘆臺訓練軍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聶士成隨提督葉將軍前去支援,並在遼東大東嶺與日軍廝殺了十個晝夜,擊斃日軍將領,最終,收復連山關。

時值清朝政府創立武衛軍,將聶士成統領的三十營改為武衛前軍,在蘆臺駐紮訓練軍隊。聶將軍效仿德國的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從裝備到訓練都與舊時訓練不同。聶將軍十分重視開設軍事教育,為培養人才而下了苦功夫,從算法、兵法等多個學科對官兵進行培訓。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這期間,還有從冷兵器的刀槍棍棒到馬槍、步槍的升級,而且,經常親自檢驗其成效。尤其是每年春、秋兩季會進行大規模的行軍演習,為了讓官兵更好的瞭解地形,他會模擬真實的戰鬥場景。1900年年中,聶士成率軍兵守衛天津,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

他積極與八國聯軍應戰,最終身負重傷,但是,依然在簡單處理傷口後返回戰場殺敵。但不幸的是,最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抗敵後,於八裡臺地區被敵軍圍攻。聶士成率部隊激戰數個小時,受傷後依然堅持戰鬥。聶士成大聲呼喊眾將領和士兵,為他們加油鼓勁“咱們在這跟敵人拼了,凡若後退一步都不是真男人”。

話音未落,一發炮彈落在了聶士成身邊爆炸了,聶士成被飛起的彈片擊中腹部,身體都被炸爛了。但是,聶士成依然如泰山一樣巋立不動,這時又被數發子彈擊中頭部、聶士成壯烈犧牲。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天津。明成祖調遣數萬安徽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居住在天津開展軍事駐防工作。天津地處要塞,與北京更是脣舌相依的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曾經三次從渤海灣進攻到天津,意圖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城下之盟。

百年前的天津大沽口和八里臺一直是舊時戰場,八里臺附近有一座聶工橋,就是為了祭奠清代將領聶士成而造的。橋邊有漢白玉的雕像,人們過橋時,就能目睹到聶工精彩絕倫的雕像,只見聶士成跨坐在馬上,手指前方,就像是在指揮戰鬥一樣。

聶士成的名望,按說應該像譚嗣同一樣響亮,二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譚嗣同是文人,善用詩歌文字描寫心境,聶士成是武將,雖然,武藝超群,可是,在近代軍事史裡,只有對他寥寥幾筆的記載描述。因為,彼時的百姓認為“兵匪一家”,當兵的並沒有太多社會地位。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在聶士成小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聶士成於1836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 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所以,聶士成年少時習武,曾在袁甲三部任職,後追隨劉銘將軍鎮壓太平軍,被提為提督一職。

中法戰爭時,聶士成被派遣到臺灣基隆,大敗法軍。1891年聶士成被調遣到別的地方去訓練軍隊,次年被任命為天津太原鎮總兵,留在蘆臺訓練軍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聶士成隨提督葉將軍前去支援,並在遼東大東嶺與日軍廝殺了十個晝夜,擊斃日軍將領,最終,收復連山關。

時值清朝政府創立武衛軍,將聶士成統領的三十營改為武衛前軍,在蘆臺駐紮訓練軍隊。聶將軍效仿德國的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從裝備到訓練都與舊時訓練不同。聶將軍十分重視開設軍事教育,為培養人才而下了苦功夫,從算法、兵法等多個學科對官兵進行培訓。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這期間,還有從冷兵器的刀槍棍棒到馬槍、步槍的升級,而且,經常親自檢驗其成效。尤其是每年春、秋兩季會進行大規模的行軍演習,為了讓官兵更好的瞭解地形,他會模擬真實的戰鬥場景。1900年年中,聶士成率軍兵守衛天津,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

他積極與八國聯軍應戰,最終身負重傷,但是,依然在簡單處理傷口後返回戰場殺敵。但不幸的是,最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抗敵後,於八裡臺地區被敵軍圍攻。聶士成率部隊激戰數個小時,受傷後依然堅持戰鬥。聶士成大聲呼喊眾將領和士兵,為他們加油鼓勁“咱們在這跟敵人拼了,凡若後退一步都不是真男人”。

話音未落,一發炮彈落在了聶士成身邊爆炸了,聶士成被飛起的彈片擊中腹部,身體都被炸爛了。但是,聶士成依然如泰山一樣巋立不動,這時又被數發子彈擊中頭部、聶士成壯烈犧牲。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貴為清朝的武將軍,但是,他生活樸實,一貫保持著普通官兵的作風。當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他率先上前殺敵,沒有任何退縮和懼怕,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戰士,卻不幸在戰鬥中犧牲。在彼時西方世界,戰死沙場的士兵會按至高無上的軍禮對待。但是,在當時的中國,軍人甚至算不上什麼光明的職業,在百姓心裡也視他們與草寇無異。

之後,清朝政府為表彰聶將軍,追封他為太子少保,諡號“忠節”,還在他的家鄉專為聶士修葺紀念祠堂,不難看出,清朝政府對聶將軍是十分認可的。如今,祠堂前面還保留下了一隻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彷彿向人述說這段歷史。現在,聶士成的後人分佈在天津、四川等地共有幾百人。記者在走訪中,遇到了聶士成的曾孫聶先輝先生,他向大家闡述了聶家祖訓。

"

中華民族抗擊倭寇的歷史故事,可謂比比皆是,有一位英勇的將領應該為大眾記住:聶士成,他在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一生功過成為後世探究的對象。歷史真相就像洋蔥一樣在歷史塵埃裡被一點點的剝開,聶士成究竟是怎麼犧牲的?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天津是一個港口城市,至今,還有不少老天津人稱其為“天津港”,自古以來,都是軍隊駐紮之地。在天津這裡,曾發生過無數次戰役,天津更是宋代、遼代時期的軍事前線;金朝、元朝之時,稱天津為“直沽”。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直到明成祖朱棣時期,這裡被正式命名為天津。明成祖調遣數萬安徽的軍人與他們的親人居住在天津開展軍事駐防工作。天津地處要塞,與北京更是脣舌相依的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曾經三次從渤海灣進攻到天津,意圖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城下之盟。

百年前的天津大沽口和八里臺一直是舊時戰場,八里臺附近有一座聶工橋,就是為了祭奠清代將領聶士成而造的。橋邊有漢白玉的雕像,人們過橋時,就能目睹到聶工精彩絕倫的雕像,只見聶士成跨坐在馬上,手指前方,就像是在指揮戰鬥一樣。

聶士成的名望,按說應該像譚嗣同一樣響亮,二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譚嗣同是文人,善用詩歌文字描寫心境,聶士成是武將,雖然,武藝超群,可是,在近代軍事史裡,只有對他寥寥幾筆的記載描述。因為,彼時的百姓認為“兵匪一家”,當兵的並沒有太多社會地位。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在聶士成小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聶士成於1836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 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所以,聶士成年少時習武,曾在袁甲三部任職,後追隨劉銘將軍鎮壓太平軍,被提為提督一職。

中法戰爭時,聶士成被派遣到臺灣基隆,大敗法軍。1891年聶士成被調遣到別的地方去訓練軍隊,次年被任命為天津太原鎮總兵,留在蘆臺訓練軍隊。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聶士成隨提督葉將軍前去支援,並在遼東大東嶺與日軍廝殺了十個晝夜,擊斃日軍將領,最終,收復連山關。

時值清朝政府創立武衛軍,將聶士成統領的三十營改為武衛前軍,在蘆臺駐紮訓練軍隊。聶將軍效仿德國的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從裝備到訓練都與舊時訓練不同。聶將軍十分重視開設軍事教育,為培養人才而下了苦功夫,從算法、兵法等多個學科對官兵進行培訓。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這期間,還有從冷兵器的刀槍棍棒到馬槍、步槍的升級,而且,經常親自檢驗其成效。尤其是每年春、秋兩季會進行大規模的行軍演習,為了讓官兵更好的瞭解地形,他會模擬真實的戰鬥場景。1900年年中,聶士成率軍兵守衛天津,抗擊八國聯軍的侵略。

他積極與八國聯軍應戰,最終身負重傷,但是,依然在簡單處理傷口後返回戰場殺敵。但不幸的是,最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在經歷了一個月的抗敵後,於八裡臺地區被敵軍圍攻。聶士成率部隊激戰數個小時,受傷後依然堅持戰鬥。聶士成大聲呼喊眾將領和士兵,為他們加油鼓勁“咱們在這跟敵人拼了,凡若後退一步都不是真男人”。

話音未落,一發炮彈落在了聶士成身邊爆炸了,聶士成被飛起的彈片擊中腹部,身體都被炸爛了。但是,聶士成依然如泰山一樣巋立不動,這時又被數發子彈擊中頭部、聶士成壯烈犧牲。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貴為清朝的武將軍,但是,他生活樸實,一貫保持著普通官兵的作風。當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他率先上前殺敵,沒有任何退縮和懼怕,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戰士,卻不幸在戰鬥中犧牲。在彼時西方世界,戰死沙場的士兵會按至高無上的軍禮對待。但是,在當時的中國,軍人甚至算不上什麼光明的職業,在百姓心裡也視他們與草寇無異。

之後,清朝政府為表彰聶將軍,追封他為太子少保,諡號“忠節”,還在他的家鄉專為聶士修葺紀念祠堂,不難看出,清朝政府對聶將軍是十分認可的。如今,祠堂前面還保留下了一隻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彷彿向人述說這段歷史。現在,聶士成的後人分佈在天津、四川等地共有幾百人。記者在走訪中,遇到了聶士成的曾孫聶先輝先生,他向大家闡述了聶家祖訓。

此人為國犧牲,死前說:凡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聶士成曾經訓話,要求聶氏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雖然,這個要求在今天來看是有些苛刻的,但是,聶氏一族遵從先輩祖訓,至今沒有出國的。2000年的時候,是其為國捐軀的100週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鐫刻: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

參考資料: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提督聶忠節公傳》、《聶士成紀念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