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封建”一詞出自於《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毛傳:“封,大也。”鄭玄箋:“則命之於小國,以為天子,大立其福。謂命湯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封建”即“封土建國”,簡稱“封建”。也就是由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轄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並授予他們爵位,諸侯再分封貴族,諸侯和貴族在自己的領地上有相當的自主權。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我國有長達兩千年的封建史,但是,“封建”的具體意義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就是“分封建制”,從東周時期的諸侯到唐宋元明清的藩王皆是如此。嚴格來說,“封建”在歷史上是存在斷層的,在秦朝幾十年的統治中並未採用“分封制”,而是別出心裁地開創了“郡縣制”。除秦朝之外,公元后的王朝大多沿用分封制,雖說,也有某些王朝曾仕途將郡縣制融合入分封制,但是,從結果來看,分封制仍是無法被取代的。

秦朝的滅亡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以封建思想作為基礎的封建王朝,若不再進行分封建制,那麼,這個王朝會輕易地從動盪中土崩瓦解,皇權得不到諸侯的保護,勢必不會長久。但是,若一味地實行分封即可長治久安嗎?當然不是,從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乃至隋唐之後的藩鎮割據等問題充分表明了,分封制對於皇權來說也是一顆定時炸彈。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所以,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致力於復興周禮,打算讓天下重新走上西周列國的老路。朱元璋參考了歷代野心家們篡權謀位的前車之鑑,決定要對分封制進行改革,通過“強化版”的分封制度使皇權與藩權達到平衡,鞏固皇權統治。以至於,洪武二年頒佈的“封建諸王之制”,就充分的展現了朱元璋效仿周朝的決心。

他沿用了周朝的地名,將秦、楚、晉、燕、吳等十個封國賞賜給自己的兒孫。在分封過程中,朱元璋一再強調:“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為了提防藩王造反,朱元璋同時聲名“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從表面上來看,朱元璋的確解決了困擾封建王朝已久的分封問題。

但是,藩王會像朱元璋預想的一樣安分守己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麼,為何燕王會公然起兵搶侄子的皇位呢?是朱棣野心膨脹,還是朱允炆的身邊的確出現了一批需要“清”的諂諛之臣?其實,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

筆者認為:朱棣謀反的關鍵在於太子朱標。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朱標若尚在人世,朱棣根本沒機會造反。試想,在“無嫡立長”的絕對繼承製約束下,朱棣哪來的勇氣與大哥朱標叫板?若他擅自用兵,其他各路藩王定會群起討伐,屆時“清君側”定然不是“勤王”的對手。

不過,朱標英年早逝,太祖將皇位留給最喜歡的皇孫。對於朱棣來說,朱允炆登基和朱標登基完全是兩種概念。朱棣再也不用考慮篡奪政權的合法性,畢竟,朱允炆是朱棣的晚輩,而且,小皇帝的身邊還有一群張羅削藩的大臣,剛好給了朱棣口實。

朱允炆上臺後雷厲風行,立即與自己的親信策劃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削藩行動。在此期間周、代、齊、湘等實力弱小的藩王首當其衝,成了朱允炆的打擊對象。朱允炆對這些皇叔毫不手軟,先是將他們削去爵位,隨後,又用狠辣的手段逼他們自盡,斬草除根。

朱允炆打得一手好算盤,他認為:只要從弱勢的藩王下手,由弱及強,即可逐步將藩權回收到自己手中。然而,朱允炆的伎倆並未奏效,他忽略了削藩會使其他幾位藩王警覺。

那麼,朱棣為何沒在第一時間動手呢?

他忌憚的就是割據各地的藩王們,如今,這些藩王在小皇帝的打擊下成了難兄難弟,朱棣剛好將他們納入麾下共襄盛舉。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朱允炆意識到事情愈發不可收拾,便與齊泰、黃子澄等人商議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然而,卻為時已晚。朱棣搶先一步籠絡其他藩王,打著“清君側”的幌子朝南京進軍。不得不說,朱棣之所以能有如此名正言順的理由,完全是朱元璋的疏忽。

洪武年間,朱元璋在改革分封制期間考慮到朝中奸黨篡權的可能,便賦予了藩王們“靖難”之權,沒想到,卻正中朱棣下懷,成了建文朝諸王謀反的口實。之後,雙方爆發了長達四年的拉鋸戰,最終,朱棣成功擊破南京將皇侄趕下臺,取而代之,是為:永樂皇帝。

明朝先後爆發了三次規模不等的藩王之亂,但是,唯有朱棣成功使江山易主,讓皇權落入自己一脈。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結果呢?

朱高煦與朱棣的關係恰如朱棣與朱元璋的關係,父子二人都曾為江山屢立奇功,但卻未被立為皇儲,惱羞成怒圖謀篡位。只不過,朱棣是成功者,朱高煦是失敗者罷了。

朱高煦曾在靖難之役中身先士卒,帶領燕軍先鋒接連攻城略地,在許多場決定性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兒子,還曾對他說過這句話:“你兄長體弱多病,你好好幹。”正是這幾個字,令朱高煦怦然心動,也喚醒了朱高煦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權欲。

朱高煦在戰場上與將士出生入死,朝中武將多與其交好,朱高煦身邊也有一群出鬼主意的謀士,朱高煦在這群謀士的授意下幾次試圖離間父親與大哥的關係,險些得逞。然而,太子朱高熾絕非等閒之輩,他雖心地善良,但他的執政能力非常強。

在朱棣南征期間,之所以燕京無後顧之憂,完全是因為朱高熾指揮得當,瓦解了五十萬南軍的攻勢,這才保住了朱棣的老巢。朱棣繼位後,曾被夾在兩個兒子中左右為難,但是,考慮到皇權的繼承製度,始終未能下定決心廢立儲君。

多次爭奪太子之位未果的朱高煦心灰意冷,朱棣幾次封朱高煦為藩王,朱高煦屢次拒絕前往封地,最終,被父親強行送到山東安樂州。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朱高熾繼承皇位,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自由體弱多病,登基後沒到一年便染病離世,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朱瞻基。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朱高煦在山東聽說父親駕崩,立即打起了皇位的念頭。而他與父親的境遇如出一轍,始終沒有起兵的口實。十個月後,朱高熾英年早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千里迢迢前往燕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太子歸京的路上將其攔路截殺。

誰知,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準備不充分,竟錯過了下手的機會,未能得逞。朱瞻基登基後,是為明宣宗,他對皇叔朱高煦的態度與父親如出一轍,對其極盡禮遇,仁至義盡,然而,他的做法並沒有感動野心膨脹的朱高煦。

宣德八年,朱高煦起兵謀反,效仿老爹玩了一出“靖難”。然而,朱瞻基的能力遠非朱允炆可比,他早就察覺到皇叔的野心,立即舉兵應對來勢洶洶的朱高煦。宣宗大軍壓境,將安樂城團團圍困,朱高煦逼不得已只能拱手而降,一場叛亂就這樣被宣宗輕描淡寫地鎮壓了。

宣宗對皇叔非常仗義,雖然,朱高煦起兵篡位,但宣宗仍饒了朱高煦一命。某日聽說朱高煦染上重病,宣宗親自前去探望,誰知朱高煦的病是裝的,兩人見面後他立即一腳將朱瞻基踢倒,朱瞻基怒不可遏,命人將水缸扣在皇叔的腦袋上,希望他安分守己。

誰知,朱高煦力大無窮,竟舉著水缸朝朱瞻基走去,朱瞻基終於不再手軟,命人將朱高煦架在火上活活燒死。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還有寧王朱宸濠,相比於前面兩位,朱宸濠的名氣不大,他雖然在正德年間率軍造反,但卻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被朝廷三下五除二鎮壓了。正德十四年,朱厚照巡遊歸來後,仍不過癮,打算南下長江再來一次巡遊。

為了讓皇帝留在京城,群臣在朱厚照面前費勁口舌,終於勸住了貪圖玩樂的朱厚照。寧王朱宸濠聽說這件事後,立即寫了一封關於朱厚照荒淫無道的檄文,並殺掉了封地的巡撫、按察使等朝官,號稱發兵十萬,劍指北京。

同年七月,朱宸濠勢如破竹,先後攻下了南康和安慶,朝著南京進發。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聽聞寧王作亂,當機立斷,率軍勤王,與各路明軍會師,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收復大量失地。當明軍奪回南昌後,朱宸濠迅速率軍回防,與駐紮在南昌的明軍展開決戰,一敗塗地。

官兵得勝後,乘勝追擊朱宸濠的殘部,以火計將叛軍趕進大河,被燒死、淹死的叛軍多達三萬人。最終,朱宸濠與他一眾親信全部落網。朱厚照聽說寧王造反後決定御駕親征,誰知,正當朱厚照打算親自捉拿寧王時戰爭已然結束,寧王伏法。

朱元璋建國後,為國家留下了一個極大隱患,後世子孫很難安分守己

縱觀明朝爆發的三次藩王之亂,除了朱棣以外其餘兩位藩王皆以失敗收場。雖說,朱宸濠在短時間內連下幾座城池,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朱宸濠造反的規模比前兩位藩王大,只能說:此時的明朝剛剛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國力大不如前罷了。

明朝出現中衰,難免會出現種種突發事件,有一定的偶發性。在這場戰爭中僉都御史王守仁反應迅速,力挽狂瀾,也側面說明此時的明朝雖經歷險境,但前朝養士的好處卻體現了出來,國家仍無傾覆之危。

參考資料:

【《詩·商頌·殷武》、《封建制度解析》、《明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