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隼

燕隼(學名:Falco subbuteo)的體形比獵隼、遊隼等都小,為小型猛禽,上體深藍褐色,下體白色,具暗色條紋。腿羽淡紅色。繁殖於歐洲、非洲西北部、俄羅斯等,越冬於日本、印度、老撾、緬甸等地,在中國分佈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棲息於接近林地的開闊原野。捕食小鳥和大型昆蟲。近似種有非洲燕隼、東非的燕隼、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東方燕隼。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猛禽之二——燕隼

燕隼

燕隼俗稱為青條子、螞蚱鷹、青尖等,體形比獵隼、遊隼等都小,為小型猛禽,體長28一35釐米,體重為120—294克。上體為暗藍灰色,有一個細細的白色眉紋,頰部有一個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紋,頸部的側面、喉部、胸部和腹部均為白色,胸部和腹還有黑色的縱紋,下腹部至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為棕栗色。尾羽為灰色或石板褐色,除中央尾羽外,所有尾羽的內 均具有皮黃色、棕色或黑褐色的橫斑和淡棕黃色的羽端。飛翔時翅膀狹長而尖,像鐮刀一樣,翼下為白色,密佈遊黑褐色的橫斑。翅膀摺合時,翅尖幾乎到達尾羽的端部,看上去很象燕子,因而得名。虹膜黑褐色,眼周和蠟膜黃色,嘴藍灰色,尖端黑色,腳、趾黃色,爪黑色[1]。

棲息環境

燕隼是中國猛禽中較為常見的種類,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生長的開闊平原、曠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緣地帶,有時也到村莊附近,但卻很少在濃密的森林和沒有樹木的裸露荒原。

猛禽之二——燕隼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飛行快速而敏捷,如同閃電一般,在短暫的鼓翼飛翔後又接著滑翔,並能在空中作短暫停留。停息時大多在高大的樹上或電線杆的頂上。主要以麻雀、山雀等雀形目小鳥為食,偶爾捕捉蝙蝠,更大量地捕食蜻蜓、蟋蟀、蝗蟲,天牛、金龜子等昆蟲,其中大多為害蟲。主要在空中捕食,甚至能捕捉飛行速度極快的家燕和雨燕等。雖然它也同其他隼類一樣在白天活動,但卻是在黃昏時捕食活動最為頻繁。常在田邊、林緣和沼澤地上空飛翔捕食,有時也到地上捕食。

叫聲:重複尖厲的叫聲kick。

遷徙時大多組成小群,通常春季在4月中下旬遷到東北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離開繁殖地。

世界分佈

猛禽之二——燕隼

燕隼分佈圖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共和國、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共和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灣、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朝鮮、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公國、馬其頓、馬拉維、馬爾代夫、馬裡、馬耳他、毛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塞舌爾、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斯威士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旅鳥:喀麥隆、加拿大、乍得、法羅群島、加納、幾內亞、冰島、印度尼西亞、萊索托、馬來西亞、塞內加爾、新加坡、臺灣、東帝汶、美國。

中國分佈

猛禽之二——燕隼

燕隼

​中國有2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青海、甘肅、新疆為夏候鳥,在陝西、寧夏為留鳥,山東為旅鳥,西藏為冬候鳥。南方亞種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均為留鳥或夏候鳥,在臺灣為偶見迷鳥。

主要分佈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香港。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武夷山(福建)、興隆山、內伶仃島--福田、黑石頂、雪嶺雲杉、托木爾峰、鼎湖山、大明山、十萬大山水源林、防城金花茶、草海、董寨鳥類、雞公山、洪河、涼水、神農架、後河、東洞庭湖、莫莫格、長白山、大豐麋鹿、鄱陽湖、武夷山(江西)、巖泉、桃紅嶺、鴨綠江口濱海溼地、雙臺河口、老禿頂子、烏樑素海溼地鳥類、白芨灘、六盤山(寧夏)、青海湖鳥島、天龍山、龐泉溝、蘆芽山 蘆芽山、五鹿山、靈空山、綿山、歷山、太白山、高黎貢山、銅壁關、南麂列島、古田山、烏巖嶺、大霧嶺、衡水湖溼地和鳥類、黃河三角洲、額濟納胡楊林。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金山、長白山、中條山、大別山、崑崙山-西段、桐柏山、秦嶺、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阿爾泰山山地、青海湖、賽里木湖、博斯騰湖、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崑崙山北麓平原、西崑崙山山地、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塔里木河、普惠、哈巴河、烏倫古湖、吐爾洪、淖毛湖、阿爾泰、額爾齊斯河流域、恰庫爾圖、布爾根河流域、托木爾峰南坡(瓊臺蘭河)、芨芨湖、羅布泊地區、鞏乃斯、那拉提、下馬崖。

繁殖方式

猛禽之二——燕隼

燕隼

繁殖期為5~7月。配對以後,雄鳥常常嘴裡銜著食物,以一種踩高蹺的姿態走近雌鳥,一邊不斷地點頭,一邊將兩腿分開,露出內側的羽毛,然後將食物交給雌鳥,完成它們之間的鞠躬儀式。接著雄鳥和雌鳥便在空中雙雙飛舞,同時伴隨著特有的單調而柔和的鳴叫[2]。

營巢於疏林或林緣和田間的高大喬木樹上,通常自己很少營巢,而是侵佔烏鴉和喜鵲的巢。巢距地面的高度大多在10~20米之間。每窩產卵2~4枚,多數為3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密佈紅褐色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7~43×30~32毫米,孵卵由親鳥輪流進行,但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28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28~32天后才能離巢。[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5]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