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哪吒 文化 大和族 老子 周易 孔子 動畫 曲江家學 2019-08-18
"

最近《哪吒》破了國產動畫片票房紀錄,這事兒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歡動畫片。好吧,這個紀錄我沒有貢獻,因為各種原因還一直沒進電影院去看。只是這部電影帶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令我有些在意。這句話當然是很燃的一句臺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我”和“天命”相對立的感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誤解,所以今兒我很想蹭個熱點,談一談中國人的天命觀。

嚴格說起來,“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對的“命”,其實應該是宿命論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這裡被拉來當靶子了。實際上中國人的天命觀和宿命論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

最近《哪吒》破了國產動畫片票房紀錄,這事兒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歡動畫片。好吧,這個紀錄我沒有貢獻,因為各種原因還一直沒進電影院去看。只是這部電影帶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令我有些在意。這句話當然是很燃的一句臺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我”和“天命”相對立的感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誤解,所以今兒我很想蹭個熱點,談一談中國人的天命觀。

嚴格說起來,“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對的“命”,其實應該是宿命論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這裡被拉來當靶子了。實際上中國人的天命觀和宿命論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宿命論是認為人乃至世界的命運是已經像方程式一樣被設定好了,某某結局一定會出現,而中國人的天命觀則不同。首先,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天就不是一個固定對象化的概念,其有時候被表述為叫“天公伯”、玉皇大帝的人格神,有時候被表述為自然的天,有時被用於指向在人之上的某種力量,等等。天、陰陽、道,這些都不是可規範定義的概念,而是通過不斷地描述它的現象來理解它。而所謂天人合一,我也不是一個和天相對立的,而是處於天人關係和人人(二人為仁)關係中,才呈現而出的“我”。

所以,同樣的天命不是一個外化於“我”之外的東西,其與“我”是一直有很深刻的內在關聯的。所以在最上古的典籍之一《尚書·泰誓中》就說: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意思就是,這個天固然有它高高在上的情況,同樣也有與人世相呼應的現象。同樣地,在這裡絕不能把這個天簡單理解為像聖經裡那樣明確的上帝,它是處於某種變化中的天。

"

最近《哪吒》破了國產動畫片票房紀錄,這事兒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歡動畫片。好吧,這個紀錄我沒有貢獻,因為各種原因還一直沒進電影院去看。只是這部電影帶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令我有些在意。這句話當然是很燃的一句臺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我”和“天命”相對立的感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誤解,所以今兒我很想蹭個熱點,談一談中國人的天命觀。

嚴格說起來,“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對的“命”,其實應該是宿命論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這裡被拉來當靶子了。實際上中國人的天命觀和宿命論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宿命論是認為人乃至世界的命運是已經像方程式一樣被設定好了,某某結局一定會出現,而中國人的天命觀則不同。首先,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天就不是一個固定對象化的概念,其有時候被表述為叫“天公伯”、玉皇大帝的人格神,有時候被表述為自然的天,有時被用於指向在人之上的某種力量,等等。天、陰陽、道,這些都不是可規範定義的概念,而是通過不斷地描述它的現象來理解它。而所謂天人合一,我也不是一個和天相對立的,而是處於天人關係和人人(二人為仁)關係中,才呈現而出的“我”。

所以,同樣的天命不是一個外化於“我”之外的東西,其與“我”是一直有很深刻的內在關聯的。所以在最上古的典籍之一《尚書·泰誓中》就說: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意思就是,這個天固然有它高高在上的情況,同樣也有與人世相呼應的現象。同樣地,在這裡絕不能把這個天簡單理解為像聖經裡那樣明確的上帝,它是處於某種變化中的天。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這種對天的非固定對象以及其和人有某種呼應關聯,多次出現在《易經》和《老子》中。

在《易經》中,常常是用陰陽相交、位勢以及對應的現象描述,來給出人事吉凶的判斷。最典型的是乾卦: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再到“或躍在淵”又到“飛龍在天”——分別說了天的陽氣運行變化處在潛地、田、天的現象,然後說其“利見大人”、“無咎”等。

而《老子》中則多次以“道”為概念,說天的不可固定對象化,又和人有深切關聯。比較代表的有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把道、天、人的這種呼應關係說得十分微妙精到,在這裡“道”就完全不能解釋成所謂“事物的總規律”這種固定對象化的意思了,而是總能且總在呼應這天人關係的不可道的“不是什麼東西”。

"

最近《哪吒》破了國產動畫片票房紀錄,這事兒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歡動畫片。好吧,這個紀錄我沒有貢獻,因為各種原因還一直沒進電影院去看。只是這部電影帶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令我有些在意。這句話當然是很燃的一句臺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我”和“天命”相對立的感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誤解,所以今兒我很想蹭個熱點,談一談中國人的天命觀。

嚴格說起來,“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對的“命”,其實應該是宿命論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這裡被拉來當靶子了。實際上中國人的天命觀和宿命論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宿命論是認為人乃至世界的命運是已經像方程式一樣被設定好了,某某結局一定會出現,而中國人的天命觀則不同。首先,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天就不是一個固定對象化的概念,其有時候被表述為叫“天公伯”、玉皇大帝的人格神,有時候被表述為自然的天,有時被用於指向在人之上的某種力量,等等。天、陰陽、道,這些都不是可規範定義的概念,而是通過不斷地描述它的現象來理解它。而所謂天人合一,我也不是一個和天相對立的,而是處於天人關係和人人(二人為仁)關係中,才呈現而出的“我”。

所以,同樣的天命不是一個外化於“我”之外的東西,其與“我”是一直有很深刻的內在關聯的。所以在最上古的典籍之一《尚書·泰誓中》就說: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意思就是,這個天固然有它高高在上的情況,同樣也有與人世相呼應的現象。同樣地,在這裡絕不能把這個天簡單理解為像聖經裡那樣明確的上帝,它是處於某種變化中的天。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這種對天的非固定對象以及其和人有某種呼應關聯,多次出現在《易經》和《老子》中。

在《易經》中,常常是用陰陽相交、位勢以及對應的現象描述,來給出人事吉凶的判斷。最典型的是乾卦: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再到“或躍在淵”又到“飛龍在天”——分別說了天的陽氣運行變化處在潛地、田、天的現象,然後說其“利見大人”、“無咎”等。

而《老子》中則多次以“道”為概念,說天的不可固定對象化,又和人有深切關聯。比較代表的有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把道、天、人的這種呼應關係說得十分微妙精到,在這裡“道”就完全不能解釋成所謂“事物的總規律”這種固定對象化的意思了,而是總能且總在呼應這天人關係的不可道的“不是什麼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囉嗦了這麼一長串,才來說“天命”,是因為這樣才能理解,古人說的天命就不是一個已經被某個明確的上天意志規定好了的命運結局,而是隨時與人相呼應的並且會變化的。

所以到了孔子談天命,最常說的是“知命”,而不是“認命”,這種知命而不認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指出,天命不是一個固定的靶子在那裡讓你射的東西,天命總是在與你呼應,你要去感知它,並隨時由感知“天命”來把握“我命”。

所以孔子五十就知天命了,那怎麼不認命呢,反而又到了“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呢?恰恰是因為天命不是一個可以用來“認”、遵循的固定化的東西,所以當你知了天命後,找到了你與天命相呼應的道,就可以最終修養到和“天道”相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從心隨欲不逾矩”了。這種不逾矩不是不違反某種規矩,而是“我命”和“天命”的完美和諧,不會再出現不通不達的情況了。

想想中國人常說的很有名的一句天命觀的話:

“盡人事,聽天命”

其實說的並不是:盡力吧,然後認命吧。而是人只有在盡到人事的最後邊緣處,才能“聽到天命”,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天命是怎麼回事。

"

最近《哪吒》破了國產動畫片票房紀錄,這事兒我很欣喜,我一向喜歡動畫片。好吧,這個紀錄我沒有貢獻,因為各種原因還一直沒進電影院去看。只是這部電影帶火了“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令我有些在意。這句話當然是很燃的一句臺詞,也很容易朗朗上口,但它很容易令人產生一種“我”和“天命”相對立的感覺,這其實是對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天命”的誤解,所以今兒我很想蹭個熱點,談一談中國人的天命觀。

嚴格說起來,“我命由我不由天”反對的“命”,其實應該是宿命論的命,而非“天命”的命,只是天在這裡被拉來當靶子了。實際上中國人的天命觀和宿命論是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宿命論是認為人乃至世界的命運是已經像方程式一樣被設定好了,某某結局一定會出現,而中國人的天命觀則不同。首先,在中國人的文化思想中,天就不是一個固定對象化的概念,其有時候被表述為叫“天公伯”、玉皇大帝的人格神,有時候被表述為自然的天,有時被用於指向在人之上的某種力量,等等。天、陰陽、道,這些都不是可規範定義的概念,而是通過不斷地描述它的現象來理解它。而所謂天人合一,我也不是一個和天相對立的,而是處於天人關係和人人(二人為仁)關係中,才呈現而出的“我”。

所以,同樣的天命不是一個外化於“我”之外的東西,其與“我”是一直有很深刻的內在關聯的。所以在最上古的典籍之一《尚書·泰誓中》就說: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意思就是,這個天固然有它高高在上的情況,同樣也有與人世相呼應的現象。同樣地,在這裡絕不能把這個天簡單理解為像聖經裡那樣明確的上帝,它是處於某種變化中的天。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這種對天的非固定對象以及其和人有某種呼應關聯,多次出現在《易經》和《老子》中。

在《易經》中,常常是用陰陽相交、位勢以及對應的現象描述,來給出人事吉凶的判斷。最典型的是乾卦:從“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再到“或躍在淵”又到“飛龍在天”——分別說了天的陽氣運行變化處在潛地、田、天的現象,然後說其“利見大人”、“無咎”等。

而《老子》中則多次以“道”為概念,說天的不可固定對象化,又和人有深切關聯。比較代表的有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把道、天、人的這種呼應關係說得十分微妙精到,在這裡“道”就完全不能解釋成所謂“事物的總規律”這種固定對象化的意思了,而是總能且總在呼應這天人關係的不可道的“不是什麼東西”。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囉嗦了這麼一長串,才來說“天命”,是因為這樣才能理解,古人說的天命就不是一個已經被某個明確的上天意志規定好了的命運結局,而是隨時與人相呼應的並且會變化的。

所以到了孔子談天命,最常說的是“知命”,而不是“認命”,這種知命而不認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指出,天命不是一個固定的靶子在那裡讓你射的東西,天命總是在與你呼應,你要去感知它,並隨時由感知“天命”來把握“我命”。

所以孔子五十就知天命了,那怎麼不認命呢,反而又到了“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呢?恰恰是因為天命不是一個可以用來“認”、遵循的固定化的東西,所以當你知了天命後,找到了你與天命相呼應的道,就可以最終修養到和“天道”相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從心隨欲不逾矩”了。這種不逾矩不是不違反某種規矩,而是“我命”和“天命”的完美和諧,不會再出現不通不達的情況了。

想想中國人常說的很有名的一句天命觀的話:

“盡人事,聽天命”

其實說的並不是:盡力吧,然後認命吧。而是人只有在盡到人事的最後邊緣處,才能“聽到天命”,才能感知到真正的天命是怎麼回事。

無關《哪吒》,由“我命由我不由天”談被誤解的中國人的天命觀

所以,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要給一個比較中國文化的臺詞可以這樣說:

“我命由我亦由天!”

好吧,確實不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朗朗上口,您要覺得我說了一堆拗口的話,就當我是蹭熱點吧,這何嘗不是一種“樂天知命”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