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城市簡介----南通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

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

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閒娛樂場所飛越百度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

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

2018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7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8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8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財政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据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7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8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城市簡介----南通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

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

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閒娛樂場所飛越百度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

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

2018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7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8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8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財政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据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7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8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城市簡介----南通

金融

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598.0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00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5%。全年金融系統新增存款863.3億元,年末金融系統存款餘額647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605.7億元,增長17.5%;企事業單位存款餘額2680.3億元,增長10.4%。 2017年新增保險機構3家,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65家。全年保費收入129.4億元,下降3.2%。其中,財產險收入33.1億元,增長23.8%;人壽險收入96.2億元,下降11.8%。全年已決賠款及給付36.8億元,增長14.9%。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83年地市行政機構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農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翻建了住房蓋起了簡陋的樓房,農民建房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均建築面積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進入九十年代後,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村鎮建設工作,更加註重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年中共建新房(樓房)1078.83萬㎡,共計投資45.48億。其中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萬㎡,投資8.09億元。農村人均建築面積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間,南通切實抓緊了小城鎮的規劃,重點搞好10個全國重點鎮和24個省重點中心鎮的規劃,在規劃指導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開發,走集中統一建設的路子。“十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好步開好頭。城鎮數量逐步減少,城鎮規模趨向合理。全力推進區域供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個建制鎮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強化農村建築市場管理,加強鄉鎮建設(管)服務站所建設。

2018年,南通年市區(含通州區)新增綠地780.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2.2%;日供水能力達到160萬立方米,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市區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全年市區新增路燈、景觀燈24180盞,城市道路亮燈率達到99%。

科技事業

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50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836項;新建省級工程中心3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4家,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全年有24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0項。

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50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27家。全年專利申請量34770件;專利授權量25970件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87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217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06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55%,比2014年提高0.05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8所,年末在校學生9.0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學生2.2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所,在校學生6.16萬人;普通高中49所,在校學生8.3萬人;普通初中162所,在校學生15.51萬人;小學322所,在校學生3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0.1萬人;各級各類幼兒園443所,在園兒童16.42萬人。

  • 高等院校

本科南通大學、南通理工學院專科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高校研究所北航軟件南通基地、上海海事大學培訓基地、蘭州大學研究生學院南通校區、河海大學南通校區、天津大學南通基地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城市簡介----南通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

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

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閒娛樂場所飛越百度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

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

2018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7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8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8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財政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据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7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8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城市簡介----南通

金融

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598.0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00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5%。全年金融系統新增存款863.3億元,年末金融系統存款餘額647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605.7億元,增長17.5%;企事業單位存款餘額2680.3億元,增長10.4%。 2017年新增保險機構3家,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65家。全年保費收入129.4億元,下降3.2%。其中,財產險收入33.1億元,增長23.8%;人壽險收入96.2億元,下降11.8%。全年已決賠款及給付36.8億元,增長14.9%。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83年地市行政機構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農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翻建了住房蓋起了簡陋的樓房,農民建房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均建築面積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進入九十年代後,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村鎮建設工作,更加註重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年中共建新房(樓房)1078.83萬㎡,共計投資45.48億。其中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萬㎡,投資8.09億元。農村人均建築面積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間,南通切實抓緊了小城鎮的規劃,重點搞好10個全國重點鎮和24個省重點中心鎮的規劃,在規劃指導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開發,走集中統一建設的路子。“十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好步開好頭。城鎮數量逐步減少,城鎮規模趨向合理。全力推進區域供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個建制鎮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強化農村建築市場管理,加強鄉鎮建設(管)服務站所建設。

2018年,南通年市區(含通州區)新增綠地780.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2.2%;日供水能力達到160萬立方米,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市區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全年市區新增路燈、景觀燈24180盞,城市道路亮燈率達到99%。

科技事業

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50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836項;新建省級工程中心3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4家,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全年有24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0項。

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50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27家。全年專利申請量34770件;專利授權量25970件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87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217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06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55%,比2014年提高0.05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8所,年末在校學生9.0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學生2.2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所,在校學生6.16萬人;普通高中49所,在校學生8.3萬人;普通初中162所,在校學生15.51萬人;小學322所,在校學生3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0.1萬人;各級各類幼兒園443所,在園兒童16.42萬人。

  • 高等院校

本科南通大學、南通理工學院專科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高校研究所北航軟件南通基地、上海海事大學培訓基地、蘭州大學研究生學院南通校區、河海大學南通校區、天津大學南通基地

城市簡介----南通

  • 成人高校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南通市工人業餘大學

  • 四星級高中
  • 南通市轄區(7所)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南通市第三中學南通市天星湖中學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海安(2所)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海安曲塘中學如東縣(3所)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如東縣馬塘中學啟東市(1所)江蘇省啟東中學如皋市(5所)江蘇省如皋中學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石莊中學如皋市江安中學如皋市第一中學海門市(2所)江蘇省海門中學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

  • 其它主要準四星級高中(尚未評委四星級高中,但屬南通地區B類學校):

啟東市匯龍中學、啟東市大江中學、海門市實驗學校、海門市四甲中學

交通事業

航空

南通興東機場位於南通城區東北18公里的通州區興東鎮,佔地面積1700多畝,於1992年底竣工,1993年投入使用。 從市區校西公交停車場可乘611路到達,在通州區客運站可乘213路到達。

公路

高速公路主要有:瀋海高速公路(G15沿海高速)、G40滬陝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啟揚高速(S28)、通錫高速(S19)、通洋高速(在建),南通市區設有6個互通上下道口。

南通境內有2條國道:204和328國道。

崇啟大橋2011年12月24日建成通車;

蘇通大橋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

黃海大橋於2008年7月16日全線貫通 ,2008年底建成通車。

南通汽車客運東站於2014年1月8日投入運營。形成以南通汽車客運東站、南通汽車站為始發站,狼山站、九圩港站為配載站的新佈局。

至2018年底,南通市公路總里程達17914.537公里,公路密度達223.9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987公里,一級公路1078.717公里,二級公路1511.714公里,三級公路1652.036公里,四級公路13222.828公里,等外公路151.255公里。公路客運站場64個。

  • 南通市區城市快速路

2009年5月,南通市啟動快速路網改造工程,首條快速路通滬大道高架開建。南通快速路網起步雖晚於蘇南地區約5年,但發展速度快,於2012年底實現趕超,總里程和互通水平躍居全省第一方陣,蘇中蘇北領先。經過5年努力,環城快速路(除嗇園路段因軌道交通建設暫緩實施外)全部圍合貫通,中軸快速路全線開放交通,輻射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大部分建成。

2014年5月30日,通京大橋(3號橋)、通呂5號橋立交開放交通,市區快速路網“北環”(江海大道)與“中軸”(通京大道)、“東環”(東快速路)實現貫通。“中軸”通京大道全長10.2公里,通行約8分鐘。從城市西北角高墩圩立交出發,經長江北路、江海大道、東快速路、通滬大道、東方大道,至東南角的沿海高速開發區收費站,通行只需33分鐘,環城快速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全勤通達,基本實現了10分鐘上高架、20分鐘上高速、30分鐘城市組團通勤的暢達目標,標誌著市區首輪快速路網升級改造基本完工。

截至2018年7月20日,南通市快速路網總里程達83.24公里,其中長江路西延在建3.6公里,共建成9座城市立交、33對上下匝道、10座跨線橋、7座天橋和2個隧道。

鐵路

新長鐵路,寧啟鐵路穿境而過,境內主要的客站有:南通站,如皋站和海安縣站。南通站現已融入國家鐵路網,從南通可以到達全國各地,海安縣站為江蘇省除徐州外的最大的二級編組站。南通東站已開通貨運。

2014年3月1日,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進入實質化建設階段。

地鐵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准,成為江蘇省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

南通市軌道交通遠景線網由4條市區線和4條市域線組成,線網總長約324km,其中市區線總長170.8km,市域線總長153.2km。

2014年8月,南通獲批建設1號線一期和2號線一期工程共2條骨幹線路,線路總長59.55公里,共設車站41座,總投資397.13億元。

規劃中的南通軌道交通線網呈“T”形放射結構,線網由4條線路構成,總長170.8公里,1號線途經鐵路西站地區、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老城區、新城區、能達商務區、蘇通科技產業園;2號線途經南通火車站、市北新城、老城區、觀音山新城、南通高新區、通州城區;3號線途經港閘開發區、市北新城、觀音山新城、新城區、能達商務區、錫通產業園區南區,4號線途經通州城區、南通家紡城、錫通產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

水路

南通港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也是長江水系江河運輸直達中轉的樞紐。從市區、長途汽車站到南通港可乘4路車直達。

截至2018年底,南通市航道總里程達3515.9公里。其中,三級航道:25.17公里,四級航道:12.48公里,五級航道:16.63公里,六級航道314.17公里,七級航道420.48公里,等外航道2726.97公里。通航船閘14座。內河港口2個,碼頭泊位722個,碼頭總延長66856米。

市內交通

  • 公交

隨著國家“公交優先”戰略舉措的實施,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公交優先發展。自2010年7月份公交管理職能劃入交通運輸局以來,公交優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14年上半年,南通市區共有公交車1124輛,各類城市公交線路104條,公交線路總長度超過1700公里,淨站點(不含重複站點)1800多個,日均客運量超過32萬人次。

  • 出租車

價格:起步價8元(3公里),2.4元/公里,附加燃油費2元。

南通市區目前有6家出租車公司,共計車輛1277輛。

  • 公共自行車

從2013年元旦開始,南通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正式啟動運營。 截至2014年7月1日,已建成299個公共自行車站點。 用戶每次租借自行車兩小時內免費。超過兩小時的,超時後按1元/小時收取(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收)。還車後再次租用重新開始計時,當天多次租車時間不累計。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城市簡介----南通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

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

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閒娛樂場所飛越百度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

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

2018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7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8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8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財政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据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7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8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城市簡介----南通

金融

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598.0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00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5%。全年金融系統新增存款863.3億元,年末金融系統存款餘額647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605.7億元,增長17.5%;企事業單位存款餘額2680.3億元,增長10.4%。 2017年新增保險機構3家,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65家。全年保費收入129.4億元,下降3.2%。其中,財產險收入33.1億元,增長23.8%;人壽險收入96.2億元,下降11.8%。全年已決賠款及給付36.8億元,增長14.9%。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83年地市行政機構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農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翻建了住房蓋起了簡陋的樓房,農民建房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均建築面積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進入九十年代後,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村鎮建設工作,更加註重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年中共建新房(樓房)1078.83萬㎡,共計投資45.48億。其中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萬㎡,投資8.09億元。農村人均建築面積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間,南通切實抓緊了小城鎮的規劃,重點搞好10個全國重點鎮和24個省重點中心鎮的規劃,在規劃指導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開發,走集中統一建設的路子。“十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好步開好頭。城鎮數量逐步減少,城鎮規模趨向合理。全力推進區域供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個建制鎮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強化農村建築市場管理,加強鄉鎮建設(管)服務站所建設。

2018年,南通年市區(含通州區)新增綠地780.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2.2%;日供水能力達到160萬立方米,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市區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全年市區新增路燈、景觀燈24180盞,城市道路亮燈率達到99%。

科技事業

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50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836項;新建省級工程中心3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4家,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全年有24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0項。

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50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27家。全年專利申請量34770件;專利授權量25970件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87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217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06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55%,比2014年提高0.05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8所,年末在校學生9.0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學生2.2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所,在校學生6.16萬人;普通高中49所,在校學生8.3萬人;普通初中162所,在校學生15.51萬人;小學322所,在校學生3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0.1萬人;各級各類幼兒園443所,在園兒童16.42萬人。

  • 高等院校

本科南通大學、南通理工學院專科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高校研究所北航軟件南通基地、上海海事大學培訓基地、蘭州大學研究生學院南通校區、河海大學南通校區、天津大學南通基地

城市簡介----南通

  • 成人高校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南通市工人業餘大學

  • 四星級高中
  • 南通市轄區(7所)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南通市第三中學南通市天星湖中學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海安(2所)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海安曲塘中學如東縣(3所)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如東縣馬塘中學啟東市(1所)江蘇省啟東中學如皋市(5所)江蘇省如皋中學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石莊中學如皋市江安中學如皋市第一中學海門市(2所)江蘇省海門中學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

  • 其它主要準四星級高中(尚未評委四星級高中,但屬南通地區B類學校):

啟東市匯龍中學、啟東市大江中學、海門市實驗學校、海門市四甲中學

交通事業

航空

南通興東機場位於南通城區東北18公里的通州區興東鎮,佔地面積1700多畝,於1992年底竣工,1993年投入使用。 從市區校西公交停車場可乘611路到達,在通州區客運站可乘213路到達。

公路

高速公路主要有:瀋海高速公路(G15沿海高速)、G40滬陝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啟揚高速(S28)、通錫高速(S19)、通洋高速(在建),南通市區設有6個互通上下道口。

南通境內有2條國道:204和328國道。

崇啟大橋2011年12月24日建成通車;

蘇通大橋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

黃海大橋於2008年7月16日全線貫通 ,2008年底建成通車。

南通汽車客運東站於2014年1月8日投入運營。形成以南通汽車客運東站、南通汽車站為始發站,狼山站、九圩港站為配載站的新佈局。

至2018年底,南通市公路總里程達17914.537公里,公路密度達223.9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987公里,一級公路1078.717公里,二級公路1511.714公里,三級公路1652.036公里,四級公路13222.828公里,等外公路151.255公里。公路客運站場64個。

  • 南通市區城市快速路

2009年5月,南通市啟動快速路網改造工程,首條快速路通滬大道高架開建。南通快速路網起步雖晚於蘇南地區約5年,但發展速度快,於2012年底實現趕超,總里程和互通水平躍居全省第一方陣,蘇中蘇北領先。經過5年努力,環城快速路(除嗇園路段因軌道交通建設暫緩實施外)全部圍合貫通,中軸快速路全線開放交通,輻射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大部分建成。

2014年5月30日,通京大橋(3號橋)、通呂5號橋立交開放交通,市區快速路網“北環”(江海大道)與“中軸”(通京大道)、“東環”(東快速路)實現貫通。“中軸”通京大道全長10.2公里,通行約8分鐘。從城市西北角高墩圩立交出發,經長江北路、江海大道、東快速路、通滬大道、東方大道,至東南角的沿海高速開發區收費站,通行只需33分鐘,環城快速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全勤通達,基本實現了10分鐘上高架、20分鐘上高速、30分鐘城市組團通勤的暢達目標,標誌著市區首輪快速路網升級改造基本完工。

截至2018年7月20日,南通市快速路網總里程達83.24公里,其中長江路西延在建3.6公里,共建成9座城市立交、33對上下匝道、10座跨線橋、7座天橋和2個隧道。

鐵路

新長鐵路,寧啟鐵路穿境而過,境內主要的客站有:南通站,如皋站和海安縣站。南通站現已融入國家鐵路網,從南通可以到達全國各地,海安縣站為江蘇省除徐州外的最大的二級編組站。南通東站已開通貨運。

2014年3月1日,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進入實質化建設階段。

地鐵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准,成為江蘇省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

南通市軌道交通遠景線網由4條市區線和4條市域線組成,線網總長約324km,其中市區線總長170.8km,市域線總長153.2km。

2014年8月,南通獲批建設1號線一期和2號線一期工程共2條骨幹線路,線路總長59.55公里,共設車站41座,總投資397.13億元。

規劃中的南通軌道交通線網呈“T”形放射結構,線網由4條線路構成,總長170.8公里,1號線途經鐵路西站地區、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老城區、新城區、能達商務區、蘇通科技產業園;2號線途經南通火車站、市北新城、老城區、觀音山新城、南通高新區、通州城區;3號線途經港閘開發區、市北新城、觀音山新城、新城區、能達商務區、錫通產業園區南區,4號線途經通州城區、南通家紡城、錫通產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

水路

南通港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也是長江水系江河運輸直達中轉的樞紐。從市區、長途汽車站到南通港可乘4路車直達。

截至2018年底,南通市航道總里程達3515.9公里。其中,三級航道:25.17公里,四級航道:12.48公里,五級航道:16.63公里,六級航道314.17公里,七級航道420.48公里,等外航道2726.97公里。通航船閘14座。內河港口2個,碼頭泊位722個,碼頭總延長66856米。

市內交通

  • 公交

隨著國家“公交優先”戰略舉措的實施,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公交優先發展。自2010年7月份公交管理職能劃入交通運輸局以來,公交優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14年上半年,南通市區共有公交車1124輛,各類城市公交線路104條,公交線路總長度超過1700公里,淨站點(不含重複站點)1800多個,日均客運量超過32萬人次。

  • 出租車

價格:起步價8元(3公里),2.4元/公里,附加燃油費2元。

南通市區目前有6家出租車公司,共計車輛1277輛。

  • 公共自行車

從2013年元旦開始,南通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正式啟動運營。 截至2014年7月1日,已建成299個公共自行車站點。 用戶每次租借自行車兩小時內免費。超過兩小時的,超時後按1元/小時收取(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收)。還車後再次租用重新開始計時,當天多次租車時間不累計。

城市簡介----南通

汽渡

截至2018年底,南通市有長江汽渡4個 :海太汽渡、通常汽渡、通沙汽渡、皋張汽渡,與長江南岸相來往,交通便捷。

歷史文化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中(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鬥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裡,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晉時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裡相遇。

約六朝梁元帝時(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遊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漲接並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於兩地之間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

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於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於常熟白茹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

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百姓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常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顯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文化代表

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現在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南通侗子會: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海安花鼓:流行於400年前時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融進江蘇《漁籃花鼓》、《淮揚花鼓》、《泰興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員之陣容,再度編排成廣場舞蹈,編入首者國慶50週年聯歡晚會第一板塊“賀神州普天同慶”。

海門山歌:主要流傳於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臺劇。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餘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民間音樂《海門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通方言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區:海安縣、如皋市以及如東縣的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片,總體成為如皋話,又可分為兩種小方言片:如東東部地區的如東口音和其他地區的如海口音兩種,可以分別稱為如東話和如海話。

南通城周邊地區:港閘區、崇川區西北部及通州區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話,南通話是毗陵片吳語向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話的過渡方言。

南通的東南部地區:崇川區的東南部、通州區西南部、海門市南部、啟東市南部、如東縣東南部和通州區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方言——沙地話(崇明話、海門話、也叫啟海話),屬於吳語。

南通的東部地區:通州區東部、海門市的北部、啟東市的北部的方言——通東話呂四分支和東社分支——通東話(亦可叫古常州語,或稱江北話),屬於吳語。

通州城周邊地區:通州區的中部方言——金沙話,屬於吳語。

如東話是如海話向通東話的過渡口音、南通話是是古吳語區向江淮官話的過渡區、金沙話是通東話向南通話的過渡區。

如東話和如海話互通、金沙話和南通話可交流、南通話和(除金沙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金沙話和(除南通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通東話及沙地話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如東話和如海話(除互通外)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

節慶活動

燈節:舊曆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這六天謂之燈節。燈節期間,南通城裡城外,有好多廟宇裝燈。十五、十六兩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門口放煙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帶,有許多賣燈的。,賣的是馬燈、獅子燈、兔兒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等,都是以蔑為骨,以彩色紙糊的,至遲賣到十五、十六日結束。民間所掛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孃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

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稱通州。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蘇州燈火相邀,西、北與泰州、鹽城接壤,“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 ”,被譽為“北上海”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

因漲沙沖積成洲,南通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南通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辛亥革命後改通州為南通縣,1983年,撤銷南通地區,設立南通市。南通市下轄3區、2縣,代管3個縣級市,面積8544平方千米。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創辦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入選“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作為中國老齡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壽命達80.71歲,百歲壽星多達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認證委員會授予全球首個“世界長壽之都”。

城市簡介----南通

歷史沿革

今南通境域按地理變化和歷史淵源大致分為北、南兩部。今南通北部的海安、如皋一帶,春秋戰國時期歷屆吳、越、楚等國地域,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置寧海、如皋等縣,屬海陵郡,這是北部地區建縣之始。今南通南部舊稱通海地區。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

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

宋代,通州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

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

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人關。次年七月南下佔領通州。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廢縣為鄉,併入通州。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為直隸州,隸屬於江蘇布政使司,領泰興、如皋兩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屬江寧布政使司。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通州19沙、崇明11沙及新漲的天南等41沙設海門直隸廳。

1950年5月,南通市升格為蘇北行署直轄市。1953年1月起,南通市為江蘇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同年4月起改稱專區,1978年7月起改為地區)。其中“市”管轄城區、郊區,專區(地區)管轄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7縣(其中崇明於1958年11月劃歸上海)。地、市並行的體制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1983年3月,國務院決定,撤銷南通地區行政公署,原行署所轄6縣歸南通市領導,市管縣的體制延續至今。

行政區劃

2018年8月,南通市轄3個區(崇川、港閘、通州)、1個縣(如東)、2個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濱海園區)、1個功能區(蘇通科技產業園),代管4個縣級市(啟東、如皋、海門 .海安)。南通市總面積8001平方公里,是江蘇全省的十二分之一 。

地理環境

城市簡介----南通

區域位置

南通地處北緯31°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溫和宜人

在中國的版圖上,處於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T型結構交匯點和長江三角洲洲頭的城市只有兩個,一個是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另一個就是與其一衣帶水、處於長江東岸的南通。南通“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隔江與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及蘇南其它地區相望,北接廣袤的蘇北大平原,通過鐵路與歐亞大陸橋相連;從長江口出海可通達中國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蘇、皖、贛、鄂、湘、川六省及雲、貴、陝、豫等地。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以後,已使南通進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南通面臨海外和內陸兩大經濟輻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揚子第一窗口”之美譽。

地形形成

南通最早成陸的地方是位於揚泰古沙嘴最東端的海安、如皋一帶。20世紀70年代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及隨後的研究證實,距今6000多年前,今南通西北部已經成陸並有人類活動。距今4000年前,江淮的沿海地區淹沒。漢代,今南通地區的西北部重新漲出。從公元5世紀到20世紀初,通過四次大規模的沙洲連陸,扶海洲(今如東縣地)、胡逗洲(今南通市區和附近一帶)、東布洲(今海門、肩東中北部)等古沙洲先後與大陸連接。在陸地不斷接連的同時,由於水勢的影響,部分區域地塊在不斷消長。明清之際,長江侵蝕通州陸地,古海門縣坍沒,之後又從長江口陸續漲出二三十個沙洲。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今啟東南部(原稱崇明外沙)與海門陸地相連。至此,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

南通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裡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氣候特徵

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南通屬北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區,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海陸相過渡帶,常見的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梅雨、颱風、暴雨、寒潮、高溫、大風、雷擊、冰雹等,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按近3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00~22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熱同季,夏季雨量約佔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城市簡介----南通

自然資源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勢於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岸線30多公里;擁有海岸線210公里,其中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線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1萬公頃,是中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礦、石油、天然氣、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總面積700萬畝,土壤肥沃,適種範圍廣,盛產水稻、蠶繭、棉花、油料等作物。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文蛤、紫菜、河鰻、沙蠶、對蝦的出口創匯基地。呂四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總量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常住人口73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達到458.2萬人,增長2.7%,城鎮化率62.8%,比2017年提高1.7個百分點。2015年末戶籍人口766.8萬人,比2014年減少0.8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60‰,人口死亡率8.98‰,人口自然增長率-1.38‰。

民族概況

南通市為多民族雜居地區,漢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9.7%以上:有少數民族52個,22萬餘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幾的0.29%。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苗族(5589人)、土家族(3120人)、侗族(2901人)、布依族(2209人)、彝族(1475人)、回族(1285人);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869人)、滿族(660人)、蒙古族(582人)、藏族(420人)、白族(360人)、瑤族(338人)、傣族(319人)、朝鮮族(281人)、水族(153人)、仡佬族(134人)、黎族(114人)、維吾爾族(113人)、畲族(112人)、僳僳族(109人)。未識別的少數民族240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1人。

經濟概述

綜合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蹟,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鉅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係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038.9億元, 2014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5652.7億元。

2015年,南通市地區生產總值614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4.9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816.0億元,增長10.5%。人均GDP達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為13525美元,增長8.1%。 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為5.8:48.4:45.8。

2018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8427.00億元,居全省第四。

城市簡介----南通

農業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佈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瞭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複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曆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6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7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290.6億元,增長2.9%;牧業產值150.2億元,增長1.7%;漁業產值156.6億元,增長4.6%。全年糧食畝產434.9公斤,增長0.7%。

工業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7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商業

城市簡介----南通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

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

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閒娛樂場所飛越百度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

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

2018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7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8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8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財政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据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7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8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城市簡介----南通

金融

2017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598.0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006.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5%。全年金融系統新增存款863.3億元,年末金融系統存款餘額6477.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4%。其中,儲蓄存款餘額3605.7億元,增長17.5%;企事業單位存款餘額2680.3億元,增長10.4%。 2017年新增保險機構3家,年末保險機構總數達65家。全年保費收入129.4億元,下降3.2%。其中,財產險收入33.1億元,增長23.8%;人壽險收入96.2億元,下降11.8%。全年已決賠款及給付36.8億元,增長14.9%。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83年地市行政機構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農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翻建了住房蓋起了簡陋的樓房,農民建房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均建築面積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進入九十年代後,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村鎮建設工作,更加註重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年中共建新房(樓房)1078.83萬㎡,共計投資45.48億。其中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萬㎡,投資8.09億元。農村人均建築面積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間,南通切實抓緊了小城鎮的規劃,重點搞好10個全國重點鎮和24個省重點中心鎮的規劃,在規劃指導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開發,走集中統一建設的路子。“十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好步開好頭。城鎮數量逐步減少,城鎮規模趨向合理。全力推進區域供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個建制鎮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強化農村建築市場管理,加強鄉鎮建設(管)服務站所建設。

2018年,南通年市區(含通州區)新增綠地780.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2.2%;日供水能力達到160萬立方米,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市區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全年市區新增路燈、景觀燈24180盞,城市道路亮燈率達到99%。

科技事業

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750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836項;新建省級工程中心3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4家,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全年有24項科技成果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0項。

2018年末,全市共建成科技孵化器50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27家。全年專利申請量34770件;專利授權量25970件 ;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87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217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06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2.55%,比2014年提高0.05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南通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8所,年末在校學生9.0萬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學生2.2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所,在校學生6.16萬人;普通高中49所,在校學生8.3萬人;普通初中162所,在校學生15.51萬人;小學322所,在校學生3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在校學生0.1萬人;各級各類幼兒園443所,在園兒童16.42萬人。

  • 高等院校

本科南通大學、南通理工學院專科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高校研究所北航軟件南通基地、上海海事大學培訓基地、蘭州大學研究生學院南通校區、河海大學南通校區、天津大學南通基地

城市簡介----南通

  • 成人高校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南通市工人業餘大學

  • 四星級高中
  • 南通市轄區(7所)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南通市第三中學南通市天星湖中學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海安(2所)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海安曲塘中學如東縣(3所)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如東縣馬塘中學啟東市(1所)江蘇省啟東中學如皋市(5所)江蘇省如皋中學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石莊中學如皋市江安中學如皋市第一中學海門市(2所)江蘇省海門中學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

  • 其它主要準四星級高中(尚未評委四星級高中,但屬南通地區B類學校):

啟東市匯龍中學、啟東市大江中學、海門市實驗學校、海門市四甲中學

交通事業

航空

南通興東機場位於南通城區東北18公里的通州區興東鎮,佔地面積1700多畝,於1992年底竣工,1993年投入使用。 從市區校西公交停車場可乘611路到達,在通州區客運站可乘213路到達。

公路

高速公路主要有:瀋海高速公路(G15沿海高速)、G40滬陝高速公路、寧通高速、啟揚高速(S28)、通錫高速(S19)、通洋高速(在建),南通市區設有6個互通上下道口。

南通境內有2條國道:204和328國道。

崇啟大橋2011年12月24日建成通車;

蘇通大橋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車;

黃海大橋於2008年7月16日全線貫通 ,2008年底建成通車。

南通汽車客運東站於2014年1月8日投入運營。形成以南通汽車客運東站、南通汽車站為始發站,狼山站、九圩港站為配載站的新佈局。

至2018年底,南通市公路總里程達17914.537公里,公路密度達223.9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7.987公里,一級公路1078.717公里,二級公路1511.714公里,三級公路1652.036公里,四級公路13222.828公里,等外公路151.255公里。公路客運站場64個。

  • 南通市區城市快速路

2009年5月,南通市啟動快速路網改造工程,首條快速路通滬大道高架開建。南通快速路網起步雖晚於蘇南地區約5年,但發展速度快,於2012年底實現趕超,總里程和互通水平躍居全省第一方陣,蘇中蘇北領先。經過5年努力,環城快速路(除嗇園路段因軌道交通建設暫緩實施外)全部圍合貫通,中軸快速路全線開放交通,輻射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大部分建成。

2014年5月30日,通京大橋(3號橋)、通呂5號橋立交開放交通,市區快速路網“北環”(江海大道)與“中軸”(通京大道)、“東環”(東快速路)實現貫通。“中軸”通京大道全長10.2公里,通行約8分鐘。從城市西北角高墩圩立交出發,經長江北路、江海大道、東快速路、通滬大道、東方大道,至東南角的沿海高速開發區收費站,通行只需33分鐘,環城快速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全勤通達,基本實現了10分鐘上高架、20分鐘上高速、30分鐘城市組團通勤的暢達目標,標誌著市區首輪快速路網升級改造基本完工。

截至2018年7月20日,南通市快速路網總里程達83.24公里,其中長江路西延在建3.6公里,共建成9座城市立交、33對上下匝道、10座跨線橋、7座天橋和2個隧道。

鐵路

新長鐵路,寧啟鐵路穿境而過,境內主要的客站有:南通站,如皋站和海安縣站。南通站現已融入國家鐵路網,從南通可以到達全國各地,海安縣站為江蘇省除徐州外的最大的二級編組站。南通東站已開通貨運。

2014年3月1日,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進入實質化建設階段。

地鐵

2014年8月,南通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家批准,成為江蘇省第6個,全國第37個獲批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

南通市軌道交通遠景線網由4條市區線和4條市域線組成,線網總長約324km,其中市區線總長170.8km,市域線總長153.2km。

2014年8月,南通獲批建設1號線一期和2號線一期工程共2條骨幹線路,線路總長59.55公里,共設車站41座,總投資397.13億元。

規劃中的南通軌道交通線網呈“T”形放射結構,線網由4條線路構成,總長170.8公里,1號線途經鐵路西站地區、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老城區、新城區、能達商務區、蘇通科技產業園;2號線途經南通火車站、市北新城、老城區、觀音山新城、南通高新區、通州城區;3號線途經港閘開發區、市北新城、觀音山新城、新城區、能達商務區、錫通產業園區南區,4號線途經通州城區、南通家紡城、錫通產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

水路

南通港是中國十大港口之一,也是長江水系江河運輸直達中轉的樞紐。從市區、長途汽車站到南通港可乘4路車直達。

截至2018年底,南通市航道總里程達3515.9公里。其中,三級航道:25.17公里,四級航道:12.48公里,五級航道:16.63公里,六級航道314.17公里,七級航道420.48公里,等外航道2726.97公里。通航船閘14座。內河港口2個,碼頭泊位722個,碼頭總延長66856米。

市內交通

  • 公交

隨著國家“公交優先”戰略舉措的實施,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公交優先發展。自2010年7月份公交管理職能劃入交通運輸局以來,公交優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14年上半年,南通市區共有公交車1124輛,各類城市公交線路104條,公交線路總長度超過1700公里,淨站點(不含重複站點)1800多個,日均客運量超過32萬人次。

  • 出租車

價格:起步價8元(3公里),2.4元/公里,附加燃油費2元。

南通市區目前有6家出租車公司,共計車輛1277輛。

  • 公共自行車

從2013年元旦開始,南通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正式啟動運營。 截至2014年7月1日,已建成299個公共自行車站點。 用戶每次租借自行車兩小時內免費。超過兩小時的,超時後按1元/小時收取(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收)。還車後再次租用重新開始計時,當天多次租車時間不累計。

城市簡介----南通

汽渡

截至2018年底,南通市有長江汽渡4個 :海太汽渡、通常汽渡、通沙汽渡、皋張汽渡,與長江南岸相來往,交通便捷。

歷史文化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中(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鬥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裡,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晉時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裡相遇。

約六朝梁元帝時(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遊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漲接並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於兩地之間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

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於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於常熟白茹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

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百姓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常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顯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文化代表

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現在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南通侗子會: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海安花鼓:流行於400年前時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融進江蘇《漁籃花鼓》、《淮揚花鼓》、《泰興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員之陣容,再度編排成廣場舞蹈,編入首者國慶50週年聯歡晚會第一板塊“賀神州普天同慶”。

海門山歌:主要流傳於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臺劇。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餘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民間音樂《海門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通方言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區:海安縣、如皋市以及如東縣的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片,總體成為如皋話,又可分為兩種小方言片:如東東部地區的如東口音和其他地區的如海口音兩種,可以分別稱為如東話和如海話。

南通城周邊地區:港閘區、崇川區西北部及通州區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話,南通話是毗陵片吳語向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話的過渡方言。

南通的東南部地區:崇川區的東南部、通州區西南部、海門市南部、啟東市南部、如東縣東南部和通州區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方言——沙地話(崇明話、海門話、也叫啟海話),屬於吳語。

南通的東部地區:通州區東部、海門市的北部、啟東市的北部的方言——通東話呂四分支和東社分支——通東話(亦可叫古常州語,或稱江北話),屬於吳語。

通州城周邊地區:通州區的中部方言——金沙話,屬於吳語。

如東話是如海話向通東話的過渡口音、南通話是是古吳語區向江淮官話的過渡區、金沙話是通東話向南通話的過渡區。

如東話和如海話互通、金沙話和南通話可交流、南通話和(除金沙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金沙話和(除南通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通東話及沙地話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如東話和如海話(除互通外)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

節慶活動

燈節:舊曆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這六天謂之燈節。燈節期間,南通城裡城外,有好多廟宇裝燈。十五、十六兩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門口放煙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帶,有許多賣燈的。,賣的是馬燈、獅子燈、兔兒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等,都是以蔑為骨,以彩色紙糊的,至遲賣到十五、十六日結束。民間所掛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農曆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孃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城市簡介----南通

元宵鑼鼓:舊時民俗公約,日常敲鑼視為報警,故兒童平時不得敲鑼戲弄,但到春節期間則可盡興玩耍,天黑亦無防,尤其正月燈節期間,更不受時間限制了。每到元宵節,城內東大街小關帝廟(在南通電影院附近,今已建為證券大樓),自發舉行鑼鼓比賽。昔日元宵節那一浪高一浪的鑼鼓聲,震撼著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滿對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氣氛,是小伢兒和大人們最快活的節日。

“放燒火”:南通民間“放燒火”的風俗,起源於遠古人們對火和火神的崇拜。遠一點的可以翻翻《詩經》:“去其螟塍,及其蟊賊,無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說的就是鄉野阡陌農夫手執火把驅蟲趕獸,護衛田禾的情形。近一點的可以看看我們的老前輩、清道光初南通詩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詞》:“山村好是晚風初,燒火連天錦不如,但祝麻蟲能照盡,歸來沽酒膾池魚。”詩後原注:“元夕放燒火,謂之照麻蟲。”這首民歌體的小詩告訴我們,當年南通民間 “放燒火”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連城裡的紅男綠女、騷人墨客都要趕去爭看熱鬧。“放燒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俗諺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蟲,一送永無蹤”,農人們回憶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視和南通市政府聯合組織拍攝《正大綜藝》欄目《節日繽紛》把它搬上熒屏,讓更多的人瞭解南通,瞭解這一奇俗。

旅遊攻略

景點概況

簡介

南通市是中國江蘇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東臨黃海,南臨長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通擁有許多著名景點,以濠河風景區為代表,狼山風景區、南通博物院苑、南通珠算博物館、如皋水繪園、疊石橋家紡產業旅遊區也十分受歡迎。

最佳旅行時間

春季最佳

建議遊玩天數

2天

當地氣候

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

語言

西北部江淮官話、東南部吳語

南通在江蘇省排名第四,未來的南通絕對的大都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