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廈門南普陀寺歷史

宋治平間(1064~1067)改今名。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巖。

元至元間(1264~1294)被廢寺。

明洪武間(1368~1398),僧覺光復建。

明末清初,普照寺毀於兵亂。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復臺灣後駐廈門,就普照寺舊址復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闢為觀音菩薩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相類比,改稱為“南普陀寺”。聘請臨濟宗三十五世傳人慧日法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南普陀寺一度被駐軍佔住。時戰火日迫廈門。閩南佛學院遭日機轟炸,寺中住僧和學院師生紛紛避入內地或出國。

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併,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該寺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 、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簷,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簷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簷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簷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 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廈門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