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南平將拉響防空警報

為了檢驗我市市區防空警報的可靠性,提高全民的國防觀念、人防意識,保障戰時人民防空的組織指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第三十五條、《福建省人民防空條例》第三十三條,市政府決定於5月14日(星期二)上午9時30分至10時在南平市區組織防空警報試鳴。具體防空警報信號規定:

防空警報(9:30-10:00):第一次預先警報,一長一短,鳴36秒,停24秒,反覆3遍,時間3分鐘;第二次空襲警報,連續急促短音,鳴6秒,停6秒,反覆15遍,時間3分鐘;第三次解除警報,一長音,連續鳴3分鐘。每次警報的時間間隔為5分鐘。

試鳴警報期間城市一切活動照常。

特此公告

南平市人民政府

2019年5月5日

警報響起時,你應該怎麼做?

預先警報

5月14日上午,南平將拉響防空警報

預先告訴人們敵人即將空襲城市,要求做好防空襲的準備。規定信號為鳴36秒,停24秒,重複3遍,時間3分鐘,其特點是:“長間隔”。

到時你該這樣做

聽到預先警報時,應立即關閉電源、煤氣、爐火,攜帶好個人防護器材和生活必需品,迅速有序地進入人防工程或指定隱蔽地域。

空襲警報

5月14日上午,南平將拉響防空警報

表明敵空襲兵器已臨近本市,空襲即將開始,警告人們迅速隱蔽。規定信號為鳴6秒,停6秒,重複15遍,時間3分鐘,其特點是“短間隔”。

到時你該這樣做

聽到空襲警報時,應就近進入人防工程隱蔽。當情況緊急無法進入人防工程時,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隱蔽。

解除警報

5月14日上午,南平將拉響防空警報

表明敵空襲已結束,且沒有其他威脅的敵空襲兵器出現。規定信號為長鳴3分鐘,其特點是“無間隔”。

為什麼選在5月14日呢?

背後的歷史你知道多少呢?

1949年5月1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解放了南平城

1939年5月8日上午,南平首次遭侵華日軍飛機空襲,炸燬房屋百餘棟,死11人,傷7人。抗戰時期,南平曾遭8次空襲,當時南平縣政府組織了兩次防空演習。

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長江支隊)進駐南平,南平解放。同年6月5日成立南平縣人民民主政府,9月易名人民政府。

在解放初期,地處福建前線國防要道的南平,又多次遭到潰退臺灣的國民黨飛機的轟炸。

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南平縣隸屬第二專員公署管轄。

1955年7月29日,城區防空指揮部組織了以群眾疏散、搶救、消防、指揮和治安糾察為內容的防空戰備演習。

1955年10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

1970年11月19日夜晚,南平地、市兩級防空領導小組聯合組織防空燈火管制演習。

2002年12月26日,市國防動員委員會研究決定:每年的5月14日(南平解放日)為南平市區防空警報試鳴日。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機在福州地區狂轟濫炸,造成福州、連江、長樂等地平民被炸死,房屋被炸燬無數。特別是1941年4月、1944年10月,福州先後兩次淪陷後,日本法西斯侵略軍窮凶極惡,在福州地區燒、殺、奸、掠,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南平城雖然遠離省城,但因戰時省政府遷永安,山城南平成為當時永安省府的中轉地,省城有20餘家單位遷南平辦公。因此,南平也成為日本侵略軍空中打擊的重要目標之一。

自1939年5月至1944年夏天,日機先後8次40架轟炸掃射南平城鄉,市民被炸死32人,傷22人,毀屋55餘間。

1939年5月8日上午,日軍水上飛機4架空襲南平市區中華路地段,投彈10枚,機槍掃射4次,炸燬民房及南平中學光國堂、圖書室等建築,炸死市民1人,傷7人。三天後在舊汽車站後山發現男屍10具,均為被日機機槍掃射中彈而死。幾天後日機再次空襲南平駐軍營房,部分房屋被炸燬。此後,日機空襲更加頻繁。

7月3日下午,“建順”快艇抵南平嶽溪江面,遭日機9架襲擊,死5人,傷3人。

7月9日上午,日機4架轟炸市區小水門碼頭附近,投彈8枚。當時碼頭停泊民船多艘,一艘運載蘿蔔的船隻被炸成兩截,炸死1人,傷1人,毀屋1間。

1940年5月17日下午,日機3架低飛南平樟湖阪上空,此時來自閩清口之民船4艘,載貨上駛南平,至阪頭附近中山角江面被日機掃射後又投彈2枚,民船被炸中沉沒,船主尹阿銀當場炸死,船工張開亮等6人被炸傷。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件爆發的槍聲,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慨,南平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同仇敵愾,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平城鄉的活動十分活躍。

根據黨史資料和親歷者回憶,主要有:組織抗日宣傳隊,有南平中學、劍津中學、工業職業中學等校學生參與到街道、鄉村演講,動員各界民眾投入抗日洪流;成立抗日劇社和抗敵劇團,在城鄉義演《民族火焰》、《為國犧牲》、《送哥上前線》、《噴火口》、《紅心草》等劇目;開展抗日歌詠活動,在城鄉教唱《救亡進行曲》、《流亡三部曲》、《大路歌》等抗日歌曲。

南平城區曾舉行“萬人大合唱”集會,悲壯激昂的抗日歌聲響徹長空;出版抗日報刊,許多進步作家學者寓居南平,他們以《東南日報》副刊為陣地,喊出堅持抗戰到底的呼聲;1939年,鄒韜奮創立的生活書店在南平設分店,銷售各類救亡讀物及進步書籍;組織抗日募捐運動,由南平黨組織發起的義賣“油炸檜”(炸油條,喻油炸汪精衛),學生上街邊義賣,邊高呼“油炸汪精衛”,持續一個星期,聲勢浩大,引起群眾強烈反響,募捐了不少善款交抗敵後援會;大規模查禁抵制日貨運動,有工人和學生揭發中山路商鋪販賣日貨,店主被究辦。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也發起成立各界人民抗敵後援會;成立國民兵團,訓練軍事知識;開辦男女識字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成立童子軍戰時服務團,參與中學生700多人;向社會募捐,公務人員捐一日所得支援抗戰前線;農民田賦稅改繳實物公糧;當時南平僅有小型電燈廠、碾米廠、鋸板廠和自來水公司,工人不足百人,夜以繼日堅守生產崗位或無償勞動支援抗日;動員工商業者誠信經商的同時,積極認購救國公債;成立難民招待所收容難民等。

1941年4月21日,福州第一次淪陷,延城成為戰時大後方,從福州疏散的機關、學校、報社、商號、工廠等諸多員工、學生遷南平。1942年又有浙江金華《天行報》與杭州《東南日報》社同時遷到延城辦報。南平城區人口激增至10萬餘人。

1944年10月4日,福州第二次淪陷,又疏散機關團體居民,南平再度“畸形繁榮”的同時,交通擁擠,社會一度較混亂。

南平是省城的“後方”,也是抗日救亡的前沿陣地,這在當時無論是正義弘揚還是物資保障,南平人都作出了應有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