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

“很高興在這裡和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見面,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南平的關心、關注與支持!”昨日舉行的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市委書記袁毅作主題發佈,向大家介紹了南平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的情況。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這裡,歷史悠久,每個縣市建縣都在千年以上,“福建”之名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成,古建州府即今日南平建甌;這裡文化深厚,歷史上曾出過2000多位進士,大儒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首唱柳永、一代名相李綱等賢哲輩出;這裡,生態優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所轄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雙遺產地之一;這裡,物產豐饒,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等美譽……這是一塊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風景醉人的旅遊勝地、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

驚豔蝶變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70年來,歷屆南平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帶領全市人民弘揚老區蘇區精神,艱苦奮鬥、實幹拼創,特別是近年來,南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選準做優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創新推進“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加快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實現了“綠色之變”“交通之變”“水美之變”“小康之變”。

綠色之變

不負生態,逐綠而行

"

“很高興在這裡和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見面,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南平的關心、關注與支持!”昨日舉行的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市委書記袁毅作主題發佈,向大家介紹了南平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的情況。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這裡,歷史悠久,每個縣市建縣都在千年以上,“福建”之名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成,古建州府即今日南平建甌;這裡文化深厚,歷史上曾出過2000多位進士,大儒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首唱柳永、一代名相李綱等賢哲輩出;這裡,生態優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所轄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雙遺產地之一;這裡,物產豐饒,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等美譽……這是一塊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風景醉人的旅遊勝地、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

驚豔蝶變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70年來,歷屆南平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帶領全市人民弘揚老區蘇區精神,艱苦奮鬥、實幹拼創,特別是近年來,南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選準做優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創新推進“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加快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實現了“綠色之變”“交通之變”“水美之變”“小康之變”。

綠色之變

不負生態,逐綠而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質量穩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0.79億元,到1994年突破百億達118.40億元,再到2013年突破千億達1097.07億元。2018年,全市GDP達到1792.51億元,相當於每天創造GDP近5億元,是1949年的2200多倍,全市人均GDP也從1949年的76元,提高到2018年的66760元。

作為閩江之源、福建生態屏障的南平,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對南平發展十分關心,多次深入南平調研指導工作,要求南平“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這些年來,南平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子,做好優勢轉化的文章,既保護了生態“顏值”,又創造了經濟價值。

過去20年,南平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質量,經濟增長了10倍,單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長方式、動力、動能正在加速轉換。與此同時,南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產業(農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66.5%的不均衡產業結構,到現在逐步構建起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2018年產業結構調整為16.2:43.3:40.5,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7.8%。

交通之變

互聯互通,便捷出行

"

“很高興在這裡和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見面,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南平的關心、關注與支持!”昨日舉行的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市委書記袁毅作主題發佈,向大家介紹了南平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的情況。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這裡,歷史悠久,每個縣市建縣都在千年以上,“福建”之名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成,古建州府即今日南平建甌;這裡文化深厚,歷史上曾出過2000多位進士,大儒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首唱柳永、一代名相李綱等賢哲輩出;這裡,生態優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所轄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雙遺產地之一;這裡,物產豐饒,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等美譽……這是一塊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風景醉人的旅遊勝地、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

驚豔蝶變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70年來,歷屆南平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帶領全市人民弘揚老區蘇區精神,艱苦奮鬥、實幹拼創,特別是近年來,南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選準做優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創新推進“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加快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實現了“綠色之變”“交通之變”“水美之變”“小康之變”。

綠色之變

不負生態,逐綠而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質量穩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0.79億元,到1994年突破百億達118.40億元,再到2013年突破千億達1097.07億元。2018年,全市GDP達到1792.51億元,相當於每天創造GDP近5億元,是1949年的2200多倍,全市人均GDP也從1949年的76元,提高到2018年的66760元。

作為閩江之源、福建生態屏障的南平,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對南平發展十分關心,多次深入南平調研指導工作,要求南平“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這些年來,南平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子,做好優勢轉化的文章,既保護了生態“顏值”,又創造了經濟價值。

過去20年,南平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質量,經濟增長了10倍,單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長方式、動力、動能正在加速轉換。與此同時,南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產業(農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66.5%的不均衡產業結構,到現在逐步構建起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2018年產業結構調整為16.2:43.3:40.5,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7.8%。

交通之變

互聯互通,便捷出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交通興則百業興。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南平交通鉅變的70年。而歷史,也將永遠銘記這些重要的時間——

1957年,鷹廈鐵路竣工通車,為閩北溝通閩東、閩中、閩南經濟,促進閩西北森林資源開發提供重要支撐;

1958年,南平實現縣縣通公路,1977年,南平實現鄉鄉通公路,2009年,南平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截至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915公里,佔全省的1/6,居全省第二;

1993年,武夷山航空口岸正式批准設立,1994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全省首個縣級市的航空口岸;

1997年,橫南鐵路建成通車,促進了南平經濟快速發展,加快了武夷山旅遊度假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開放、開發;

2004年,福銀高速公路南平段通車,實現我市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

2015年,合福高鐵通車,南平正式進入“高鐵時代”,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南平與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時空距離,帶動了高鐵沿線旅遊產業的急劇升溫;

2018年,南三龍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極大縮短了閩北與閩西的距離,同時,使得省內連接各地市的高等級快速鐵路環狀通道成形;

……

車輛暢達城市鄉村、高速列車飛馳山間、空中航線連通各地,如今的南平,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制約閩北的交通瓶頸已經打破,全市境內現有1個機場、5條鐵路、11條高速公路、11條國省道,鐵路、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均居全省首位。

目前,閩江航道、武夷山新國際機場正在加快建設,隨著南平立體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這些鋪就在綠色南平大地上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將更好地支撐南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美之變

城水相融,因水而興

"

“很高興在這裡和各位媒體記者朋友見面,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南平的關心、關注與支持!”昨日舉行的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市委書記袁毅作主題發佈,向大家介紹了南平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的情況。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這裡,歷史悠久,每個縣市建縣都在千年以上,“福建”之名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成,古建州府即今日南平建甌;這裡文化深厚,歷史上曾出過2000多位進士,大儒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首唱柳永、一代名相李綱等賢哲輩出;這裡,生態優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8.29%,主要水系Ⅰ—Ⅲ類水質比例100%,空氣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所轄武夷山,是全國僅有的4個世界雙遺產地之一;這裡,物產豐饒,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等美譽……這是一塊清新怡人的綠色寶地、書香誘人的文化高地、風景醉人的旅遊勝地、環境引人的創業福地。

驚豔蝶變

白駒過隙,滄海桑田。70年來,歷屆南平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帶領全市人民弘揚老區蘇區精神,艱苦奮鬥、實幹拼創,特別是近年來,南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選準做優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七大綠色產業,創新推進“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建設,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加快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實現了“綠色之變”“交通之變”“水美之變”“小康之變”。

綠色之變

不負生態,逐綠而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平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逐步加快、質量穩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0.79億元,到1994年突破百億達118.40億元,再到2013年突破千億達1097.07億元。2018年,全市GDP達到1792.51億元,相當於每天創造GDP近5億元,是1949年的2200多倍,全市人均GDP也從1949年的76元,提高到2018年的66760元。

作為閩江之源、福建生態屏障的南平,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當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對南平發展十分關心,多次深入南平調研指導工作,要求南平“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這些年來,南平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路子,做好優勢轉化的文章,既保護了生態“顏值”,又創造了經濟價值。

過去20年,南平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質量,經濟增長了10倍,單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長方式、動力、動能正在加速轉換。與此同時,南平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產業(農業)在經濟總量中佔比66.5%的不均衡產業結構,到現在逐步構建起一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綠色產業體系,2018年產業結構調整為16.2:43.3:40.5,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7.8%。

交通之變

互聯互通,便捷出行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交通興則百業興。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南平交通鉅變的70年。而歷史,也將永遠銘記這些重要的時間——

1957年,鷹廈鐵路竣工通車,為閩北溝通閩東、閩中、閩南經濟,促進閩西北森林資源開發提供重要支撐;

1958年,南平實現縣縣通公路,1977年,南平實現鄉鄉通公路,2009年,南平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截至2018年,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4915公里,佔全省的1/6,居全省第二;

1993年,武夷山航空口岸正式批准設立,1994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全省首個縣級市的航空口岸;

1997年,橫南鐵路建成通車,促進了南平經濟快速發展,加快了武夷山旅遊度假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開放、開發;

2004年,福銀高速公路南平段通車,實現我市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

2015年,合福高鐵通車,南平正式進入“高鐵時代”,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南平與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時空距離,帶動了高鐵沿線旅遊產業的急劇升溫;

2018年,南三龍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極大縮短了閩北與閩西的距離,同時,使得省內連接各地市的高等級快速鐵路環狀通道成形;

……

車輛暢達城市鄉村、高速列車飛馳山間、空中航線連通各地,如今的南平,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制約閩北的交通瓶頸已經打破,全市境內現有1個機場、5條鐵路、11條高速公路、11條國省道,鐵路、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均居全省首位。

目前,閩江航道、武夷山新國際機場正在加快建設,隨著南平立體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這些鋪就在綠色南平大地上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將更好地支撐南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美之變

城水相融,因水而興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平專場新聞發佈會側記

南平市境內溪流綿延縱橫,水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7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6條,水能資源總量和人均水資源存量居福建省首位。

水美帶動城興。2016年,南平市率先提出“水美城市”理念,截至目前,首批12個總投資300億元“水美城市”項目,已完成投資139.76億元。隨著“水美城市”項目的推進,為人們帶來了可喜的變化——

流域環境得到改善。南平市紮實推進小流域及農村水環境整治,畜禽養殖汙染得到有效遏制,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全市水功能區全指標水質達標率從2014年86%提高到2018年96%,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防洪排澇體系得以升級。南平市重點推進城市防洪排澇等工程建設,目前,南平市城區防洪標準已達50年一遇,各縣(市、區)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及以上。

群眾獲得感得以增強。隨著“水美城市”建設項目的推進,一批集防洪、觀景、休閒、健身、旅遊功能為一體的水美長廊、森林公園等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加快實施,城市短板進一步補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以水為魂、以水為脈、以水為媒,以水美為依託,南平正不斷健全完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諧”的親水型宜居宜遊城市。

小康之變

振興蘇區,決勝小康

南平是山區、老區蘇區,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南平就佔了5個,是脫貧攻堅任務比較重的地區。近年來,南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保障改善民生,著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在走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實現了華麗轉變——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南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507元增加至3.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55元增加至1.58萬元,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化。南平市積極探索多元的扶貧機制,決戰脫貧攻堅。2016年至2018年,南平市貧困人口由6.86萬人降至270人,貧困發生率由3.28%,降至0.01%。全市建檔立卡的12.8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4個“脫帽”,最後一個政和縣也將在今年“摘帽”。

教育教學水平持續提高。南平市紮實推進教育質量提升,全面補齊教育事業短板。今年,南平高考再創佳績,21人進入全省前300名,本一上線人數達3500人。

醫療衛生服務明顯改善。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從1978年的703所增加到2018年的2192所,病床數從6652張增加到16054張,不斷夯實民生之基,有力地托起了百姓的健康夢。

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朱子文化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發展,博物館、圖書館、文化藝術館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體育產業從無到有,以山水為特色的綠色“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奮進之路

“綠色之變”“交通之變”“水美之變”“小康之變”,是南平70年發展歷程的縮影,也是南平堅持綠色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動實踐。

邁入新時代,綠色之路如何走?南平從以新思想引領新發展、以新路徑培育新動能、以新機制激發新活力、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四個新”發力,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致力把南平“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變成富民強市的“金山銀山”,努力實現以綠色為生命線的高質量發展。

以新思想引領新發展

2016年,南平在延續歷屆市委市政府綠色發展思路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提出了“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思路,並從選準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產業入手,確定把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製造、文化創意七大產業作為南平未來發展的主打產業。

選準產業是基礎,而圍繞這些產業補齊短板、延伸鏈條、強化保障,則能為南平綠色發展提供永續動能。為此,南平從自身特色優勢出發,高標準編制了綠色發展行動綱要、七大產業發展規劃及扶持政策,逐個產業進行梳理、研究、謀劃,分析產業的現狀、鏈條,進一步明確產業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措施,做到“一業一策”精準扶持,加快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進程,邁出了綠色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堅實步伐。

如今,南平已初步構建起一個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2018年七大綠色產業完成固投佔全市的56.4%,七大綠色產業規上企業數量佔全市的81.5%,綠色發展動能正在加快形成。

以新路徑培育新動能

近年來,南平堅持把青山變金山的突破點放在以新路徑培育綠色新動能上——

實施“武夷品牌”工程,推出“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探索“1+N”的母子品牌運作模式,首批共對33家企業的茶葉、筍等11類產品授權使用,真正讓好山好水生產出來的好產品能夠賣出好價錢;

首創“生態銀行”建設,借鑑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的模式,搭建了一個資源變資產變資本轉化平臺,前端將分散、碎片化自然資源集中收儲,中端通過規模化整治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後端委託專業運營商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引進社會資本助力點綠成金,目前已探索形成順昌“森林生態銀行”、武夷山五夫鎮“文化生態銀行”、建陽“建盞生態銀行”、延平巨口鄉“古厝生態銀行”等多種模式;

深化發展“水美經濟”,在“水美城市”建設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把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城市經營、全域旅遊、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結合,發展“水美經濟”,從而更好實現城鄉顏值與產業價值的“雙提升”。

從解決“好產品如何賣出好價錢”的問題,創新“武夷品牌”建設;從解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問題,創新“生態銀行”建設;從解決發揮特色優勢形成持續有效投資拉動的問題,創新“水美經濟”建設——三項創新立足南平實際、發揮南平優勢,有效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以新機制激發新活力

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創新探索“南平機制”,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提供了“南平樣本”。

“五圍繞五突出”,創新生態審計制度。南平積極融入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進一步深化拓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將審計對象拓展至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部門,並形成了“五圍繞五突出”的審計方法,當前,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

“互聯網+政務服務”,創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南平在全省率先建立重點工作責任與問題清單“兩單”督查平臺和“互聯網+雲督查”機制,創新“隨手拍”社會化監督機制,不斷提高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去年,“兩單”平臺獲“2018年中國政府信息化管理創新獎”。

“科特派+扶貧”,創新鄉村振興機制。科技特派員制度發軔於南平,新時期,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從制度、資金、平臺、成果轉化等方面創新舉措,率先實現省級科技特派員鄉鎮全覆蓋。今年,還出臺《深化創新科技特派員制度十項措施》,打造新時代科特派制度升級版,為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強化科技支撐。

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從深化學習弘揚廖俊波精神,到建立一線考察、一線督查、一線巡查等機制,再到開展“業務大學習、能力大提升”活動……近年來,南平提振幹部精氣神,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強化典型引領。組織開展“一月一主題”學習討論、建立現場教學點、推動俊波故事進黨校進課堂、評選表彰宣傳四批廖俊波式好黨員好乾部等,營造了學習弘揚廖俊波精神濃厚氛圍。

強化導向牽引。堅持好乾部標準,憑實績、靠機制選人用人,建立一線考察、蹲點調研、立體考核機制,把工作業績、考評結果與幹部使用掛鉤。近兩年來,市縣兩級提拔重用的幹部中,七成來自於重點工作和基層一線。

強化能力提升。分專題、分類別組織市縣鄉領導幹部到發達地區、知名高校開展專題培訓,邀請知名專家、企業家到我市開展專題講座,推動各級幹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能力。

強化機制推動。制定出臺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為、關心關愛基層幹部、激發人才幹事創業活力等正向激勵政策,建立容錯糾錯和問責會審機制,真正讓幹部安心安身安業。

為擔當者擔當、對負責者負責,我們看到,在“百日攻堅”“四比六促”“項目突破年”“項目提升年”等活動中,在整治畜禽養殖汙染、違規開墾茶山、城鄉人居環境攻堅一線,在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廣大黨員幹部堅守初心使命,正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在加快建設富美新南平的征程上,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本版文字由吳建瓊、湯文娟採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