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才是他們一直想保持的“效果”

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道光皇帝對外國公使進京的恐懼完全超過了對割地賠款的羞恥感,這意味著中英將從此平起平坐和“朝貢外交”的破滅,對於自詡為“天朝上國”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而言,此例一開就將意味著皇權的合法性將從此歸零。

因此吃虧沒關係,但必須及時止損,而他派出的三個“議和欽差”恰恰是揣摩上意的專家。

肉食者鄙:“欽差”們的拙劣表現

對於耆英、伊里布和牛鑑而言,這次的談判絕非美差,但也並非死局。

臣等伏思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

奏章可謂給了道光帝一個合理的臺階,君臣心有靈犀地選擇對侵略者予取予求,只求打發走這群瘟神就好。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才是他們一直想保持的“效果”

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道光皇帝對外國公使進京的恐懼完全超過了對割地賠款的羞恥感,這意味著中英將從此平起平坐和“朝貢外交”的破滅,對於自詡為“天朝上國”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而言,此例一開就將意味著皇權的合法性將從此歸零。

因此吃虧沒關係,但必須及時止損,而他派出的三個“議和欽差”恰恰是揣摩上意的專家。

肉食者鄙:“欽差”們的拙劣表現

對於耆英、伊里布和牛鑑而言,這次的談判絕非美差,但也並非死局。

臣等伏思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

奏章可謂給了道光帝一個合理的臺階,君臣心有靈犀地選擇對侵略者予取予求,只求打發走這群瘟神就好。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香港島地圖

“ 條約中的字句與語法 , 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 , 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來他們所焦慮的只是一個問題 , 就是我們趕緊離開。”--《香港初期史話》

這是英國記者的口述,《南京條約》從起草、定稿、翻譯、謄寫直至裝訂都完全由英方一手包辦,, 中國方而一直無與聞問,也不商談條約內容,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惡毒條件。

從《南京條約》到作為補充條款的《虎門條約》以及《五口通商章程》,這三個蠢貨始終不明白他們的大筆一揮對於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才是他們一直想保持的“效果”

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道光皇帝對外國公使進京的恐懼完全超過了對割地賠款的羞恥感,這意味著中英將從此平起平坐和“朝貢外交”的破滅,對於自詡為“天朝上國”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而言,此例一開就將意味著皇權的合法性將從此歸零。

因此吃虧沒關係,但必須及時止損,而他派出的三個“議和欽差”恰恰是揣摩上意的專家。

肉食者鄙:“欽差”們的拙劣表現

對於耆英、伊里布和牛鑑而言,這次的談判絕非美差,但也並非死局。

臣等伏思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

奏章可謂給了道光帝一個合理的臺階,君臣心有靈犀地選擇對侵略者予取予求,只求打發走這群瘟神就好。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香港島地圖

“ 條約中的字句與語法 , 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 , 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來他們所焦慮的只是一個問題 , 就是我們趕緊離開。”--《香港初期史話》

這是英國記者的口述,《南京條約》從起草、定稿、翻譯、謄寫直至裝訂都完全由英方一手包辦,, 中國方而一直無與聞問,也不商談條約內容,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惡毒條件。

從《南京條約》到作為補充條款的《虎門條約》以及《五口通商章程》,這三個蠢貨始終不明白他們的大筆一揮對於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朝香港中環港口

對比日本和沙俄的要錢要地,英國在割地賠款方面的要求的確很“溫柔”,但歷經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考驗的英國人顯然更加洞悉世界的規則,條約中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將成為插在中華民族胸口一把帶著血槽的匕首,令未來一百餘年的中國都要為當年的不負責付出代價。詳情請見筆者文章帶血槽的匕首:解讀割地賠款之外的《南京條約》


割地賠款貌似並沒有給清廷帶來多大的財政壓力,“洋人”從此成為一個特殊階層走進了中國社會,其上等人的身份甚至保持了一個多世紀。

文明的對決

後世對於鴉片戰爭的性質多有爭議,甚至欲以貿易戰爭或第一次中英戰爭取而代之。客觀的講,鴉片戰爭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封閉狀態,尤其是上海,自開阜後的崛起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科技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這是一種被動的納入,而非自願,戰爭的目的和手段是如此的卑鄙齷齪,筆者實在想象不出來一個感恩的理由。

在筆者看來,鴉片戰爭不僅僅是一次侵略和反侵略戰爭,拋開經濟模式和上層建築的不同,這更是一次文明之間的對決,而其殘酷性在於,失敗方的每一位個體都將為此而付出代價。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才是他們一直想保持的“效果”

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道光皇帝對外國公使進京的恐懼完全超過了對割地賠款的羞恥感,這意味著中英將從此平起平坐和“朝貢外交”的破滅,對於自詡為“天朝上國”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而言,此例一開就將意味著皇權的合法性將從此歸零。

因此吃虧沒關係,但必須及時止損,而他派出的三個“議和欽差”恰恰是揣摩上意的專家。

肉食者鄙:“欽差”們的拙劣表現

對於耆英、伊里布和牛鑑而言,這次的談判絕非美差,但也並非死局。

臣等伏思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

奏章可謂給了道光帝一個合理的臺階,君臣心有靈犀地選擇對侵略者予取予求,只求打發走這群瘟神就好。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香港島地圖

“ 條約中的字句與語法 , 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 , 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來他們所焦慮的只是一個問題 , 就是我們趕緊離開。”--《香港初期史話》

這是英國記者的口述,《南京條約》從起草、定稿、翻譯、謄寫直至裝訂都完全由英方一手包辦,, 中國方而一直無與聞問,也不商談條約內容,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惡毒條件。

從《南京條約》到作為補充條款的《虎門條約》以及《五口通商章程》,這三個蠢貨始終不明白他們的大筆一揮對於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朝香港中環港口

對比日本和沙俄的要錢要地,英國在割地賠款方面的要求的確很“溫柔”,但歷經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考驗的英國人顯然更加洞悉世界的規則,條約中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將成為插在中華民族胸口一把帶著血槽的匕首,令未來一百餘年的中國都要為當年的不負責付出代價。詳情請見筆者文章帶血槽的匕首:解讀割地賠款之外的《南京條約》


割地賠款貌似並沒有給清廷帶來多大的財政壓力,“洋人”從此成為一個特殊階層走進了中國社會,其上等人的身份甚至保持了一個多世紀。

文明的對決

後世對於鴉片戰爭的性質多有爭議,甚至欲以貿易戰爭或第一次中英戰爭取而代之。客觀的講,鴉片戰爭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封閉狀態,尤其是上海,自開阜後的崛起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科技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這是一種被動的納入,而非自願,戰爭的目的和手段是如此的卑鄙齷齪,筆者實在想象不出來一個感恩的理由。

在筆者看來,鴉片戰爭不僅僅是一次侵略和反侵略戰爭,拋開經濟模式和上層建築的不同,這更是一次文明之間的對決,而其殘酷性在於,失敗方的每一位個體都將為此而付出代價。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晚清的乞兒

《南京條約》媾和的“成果”被清廷冠以“萬年和約”的“美譽”,但顯然,這個幼稚的想法非但沒能成為現實,相反只是個開始。當外強中乾的面具被無情撕下之後,列強所想的必然是下一次的大快朵頤。

由此,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百年積弱的悲慘歲月,泱泱大國百年積弱且毫無尊嚴,諸如“東亞病夫”、“劣等民族”等承載著悲哀的標籤令國人甚至都不能抬頭。

總結:心態決定思路

回首這場百多年前的戰爭,清廷的慘敗一點也不冤枉。

"

當英軍出現在珠江口時,林則徐的眼神中掠過一絲不安:這個遠隔萬里的對手除了“船堅炮利”之外,貌似和過去的“蠻夷”們有些不同,但又說不上來。

作為“欽差大臣”,他在“虎門銷煙”的壯舉中名垂千古,這既是林則徐個人政見的實現,也體現了“上峰”的意志。而戰爭作為溝通無效後的必然選項,他做好了準備,卻猜不到結果。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從往來不息的商船中看到了對手的不可小覷,卻評估不了英軍的戰鬥力;也不曾料想到,泱泱大國對待外夷是戰是和會首鼠兩端,最後因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原因而輕言議和;更不曾想到的是,媾和的成本居然會如此高昂。


鴉片對於戰爭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引子。

雞同鴨講:朝貢外交和平等對話

西方的覺醒來自於文藝復興的精神覺醒和大航海時代的物質積累,自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如日中天。對於久遠而延續的東方文明,他們既有對未知的敬畏,也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人繪製的馬戛爾尼訪華圖

雙方第一次親密接觸是1792年的馬戛爾尼為訪華,其最初的願望在於跟中國來一場平等對話和自由貿易,提出中國割讓海島、增闢商埠和英使駐京等要求,被乾隆皇帝“果斷”地拒絕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並非是“天朝上國,應有盡有”或是出於“奇淫技巧”的鄙視,而在於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小國家居然想談什麼公使進京,這對於習慣了朝貢外交和“天子五服”的皇帝們而言如同天方夜譚,馬氏所言西方之政治、工業和經濟在他們聽來如同夜郎自大般的自吹自擂;況且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們想要的是千秋萬代可以享受這民脂民膏,至於民眾是否富裕並不在考量之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英國畫師筆下的民眾

“大清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150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

對方看到的則是“康乾盛世”這個光鮮靚麗的軀殼下所隱藏的危機:民眾貧苦、武器原始、軍隊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對於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言,似乎不再需要保持敬畏。

鴉片走私:資本家眼中的金山

鴉片之所以會走向猖獗有兩個原因。

對於英國人而言,自認為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神祕的東方並不好使,從全球掠奪而來的真金白銀嘩嘩流入中國,換回一堆消耗品。

其實自古皆然,大凡好好做生意,中國人從來沒吃過虧。但對手們卻在想:“怎樣措辦一些既可為中國方而接受 , 又能支付茶價 , 而且本身還可以賺錢的商品,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廣州十三行--滿清的官辦商行

於是,他們選中了鴉片,其產生的利潤足以讓商人們如馬克思所言“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對於大清帝國而言,鴉片的泛濫來自於帶著“打工心態”的帝國官僚們的不作為和貪腐,他們被英國商人輕易賄賂,雙方內外勾結,將鴉片的走私行為成為了光天化日俠的“正常”貿易,雙方的貿易差迅速逆轉。

在1818-1833年間,英輸華商品總值304406918元,其中鴉片104302948元,佔34%;而同期中國輸英商品總值265273865元,出現逆差56102753元,佔交易總額的21%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沉迷鴉片的民眾

雙方的矛盾至此已不可調和。在英國商人看來,鴉片貿易意味著不可能放棄掉的利潤,這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經;但在清政府眼中,鴉片帶來的不止是“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的財政問題,更有“營伍廢弛,教誡不嚴”的心腹大患,甚至威脅到了清廷的統治基礎,雙方的矛盾一觸即發。

虎門銷煙:英方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鴉片是典型的非法貿易,清朝在雍正、乾隆和嘉慶年間都三令五申嚴禁鴉片的販賣、吸食和進口,禁菸前後也是清廷態度的延伸,“虎門銷煙”則是行使國家司法主權的內政行為,並不能成為英國武力干預的藉口,卻是實實在在的戰爭起因,故而英國人一直閃爍其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政府) 竟然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燬!我要求議會批准政府… …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 …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巴麥尊(時任英國首相)

明明已經氣急敗壞,英國人卻對“鴉片”緘口不言,反而用“商品”來偷換概念,想來明說的話,怕甚至都說服不了民眾吧。

其實,戰爭因鴉片而起貌並無爭議。英國打開中國國門、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實現“自由貿易”的恰恰是鴉片這種毒品,而不是其他的物品。只有鴉片,也正因為鴉片,英國才能實現貿易平衡乃至掠奪財富的目標,並藉此要求“自由貿易”。

當中國人實行一種激烈的禁菸運動而使危機加劇的時候,戰爭果然就來到了;它不過是……決定東方和西方之間應有的國際和商務關係的鬥爭。--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這個“應有的”關係顯然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理解,他們兩百年來一直試圖抹除鴉片對於戰爭動機的影響,改言通商戰爭、貿易戰爭這樣的稱呼,聽上去目標清晰兒似有褒揚之意。這恰恰是站在英國立場或所謂的全球視野,借中性的稱呼掩蓋了鴉片走私的罪惡和殖民擴張的侵略本質。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所謂的“民主”從來都是上層的意志

故而鴉片戰爭決非偶然事件 , 它是體現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意志和主張 , 是蓄謀已久的侵華政策的繼續,即使沒有林則徐禁燬鴉片的事情 , 英國也必然會尋找別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 。

但總的說來,不滿足鴉片貿易的英國商人們,還是等來了一個求之不得的開戰理由。


從上帝視角來看,一場工業文明對小農經濟的降維打擊,懸念貌似不大;但從雙方實力的對比,清軍的表現有些一言難盡。

一場不對等的戰爭

早在1934年,英政府曾給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這樣的訓令: 第 一,要設法擴張英國商業勢力於廣州以外;第二,要奪取中國一個港口作為英國海軍的據點;第三,不要干涉鴉片走私。時任外交大臣的巴麥尊特別指示他“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準備作戰爭之用,必要時可使用武力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清楚地說明在鴉片戰爭爆發前6年 , 英國政府就已經明確制定了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政策。而1840年國會的激烈辯論更像是走個過場,哪怕票數無比接近(271票贊成262票反對)。

而此時此刻,清政府還處在承平日久的悠閒當中,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但說起來這種“自信”看上去不無道理:

從人員來看,英國侵華遠征軍最多不過1萬餘,而直接作戰的士兵不到7000人,至於中國沿海兵力,僅在發生戰事的粵、閩 、江、浙四省就有清軍22萬餘。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此時的清軍,“過萬不可敵”早已成為歷史

從裝備來看,英國有各種船艦103艘 , 其 中兵艦25艘,大炮724門。而據英軍官賓漢所紀錄擄獲中國的大炮就有3114門之多,想來武器裝備並沒有傳聞中的差。

加之清軍是主場作戰,而當時尚未開通蘇伊士運河,從英倫三島到中國海需三個月航程 , 英軍的補給是相當困難的。

吊打:戰爭的進行方式

侵略者並沒有選擇與嚴陣以待的廣東水師硬拼,在封鎖珠江和廈門口岸之後迅速北上,並與1840年7月攻下定海,之後迅速北上,一路攻城略地與當年8月抵達大沽炮臺。

此時一直主戰的道光皇帝攝於兵威併產生了動搖,他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此時的英軍正疾疫流行,加之秋冬將臨,於是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鴉片戰爭之前,關天培在穿鼻海戰中擊敗了英軍戰艦兩艘

10月,琦善抵達廣州接任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清廷一方面通過琦善與義律談判來拖延時間,一方面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

義律很快失去了耐心,決定執行“先揍他一頓,然後再作解釋 ”的既定戰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關天培雕像

同時琦善在1月25日與義律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但媾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滿意,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約,道光帝將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等人赴廣東指揮作戰。

英軍對於勞師動眾後的成果也不滿意,雖開始攻擊廣州:2月23日攻陷虎門炮臺,2月26日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

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並簽訂《廣州和約》,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陳化成雕像

隨後英軍再次北上,一路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今平湖),江南提督陳化成和總兵葛雲飛戰死。此後在浙江沿海進行了幾次戰役,皆以清軍敗北而告終。

1842年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道光帝終於決定妥協並派遣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與英軍議和,隨後簽訂了《南京條約》。

綜上,清軍整整被吊打了兩年之久,一局未勝。

總結:輸得太難看

埃塞俄比亞能夠打敗意大利,阿富汗讓英國、蘇聯、美國等眾多世界霸主鎩羽而歸,這些都不是實力對比能夠得出的結果。而當時英軍海軍的確強大,但並非不可戰勝,哪怕海上打不贏,上了岸是總歸有辦法的,況且中國跟西方國家並非第一次交手了。

而清軍之所以輸得難看,顯主要問題在於“缺鈣”。

第一,政治上的腐朽帶來了軍事上的無能和腐敗,清軍長期養尊處優,懶於訓練,軍心渙散,紀律鬆弛,導致長期疏於戰備,遼闊綿長的中國海岸線有邊無防,

第二,清軍軍事思想保守落後,戰術默守陳規,營壘要塞建設落後,戰爭方式要麼死守,那麼添油,導致英軍火器的優勢被無限放大。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皇上聖明”是他們的口頭禪

最致命的缺陷在於抵抗意志上,信奉“多磕頭少說話”的滿清各級官僚早在嘉慶年間都顯露了尸位素餐的本質,對他們而言,並不傷及自身利益的英國侵略者並不值得以命相搏。故而臨陣脫逃者甚眾,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都是不戰自棄。

關天培等人的戰死,其實只能說明主帥有抵抗的決心,其下屬未必有慷慨赴死的勇氣。

即使如此不堪,他們距離勝利也僅僅差一口氣而已。兵臨南京城下的英軍其實是強弩之末:只剩3400左右有用兵員,而且瘟疫蔓延 , 作戰人員與日俱減,後援也難乎為繼 。

如果不以武力強迫中國方同我方立即媾和... …戰爭就會拖延一個更長的時間… … 我們就很難說再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把戰爭結束。--侵略軍官柏納德

此時的清政府,對於媾和卻突然表現得迫不及待起來。


想當年安史之亂半壁江山丟了都可以打回來,英國人的沿海騷擾顯然不足以令清廷傷筋動骨,清廷簽下的城下之盟就好比萬貫家財剛輸了個零頭,就選擇割肉止損一般無趣。

而談判的過程則可以用愚蠢、輕易和無知來形容。

當權者私:道光帝的微妙態度

覽奏忿恨之至。朕因億萬生靈所繫,實關天下大局,故雖憤悶莫釋,不得不勉允所請,藉作一勞永逸之計,非僅為保全江浙兩省而然也。

這是道光看到南京條約初稿後的表態,哪怕“忿恨之至”,卻有一堆不得已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地視為“一勞永逸之計”並予以批准。

道光皇帝最初的心態是“打一打看看”,他並不認為萬里之外的英國能夠對大清構成實質性的威脅,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期。之所以向過去鄙夷的“蕞爾小邦 ”屈服 , 除了對“堅船利炮 ”的畏懼之外,更在於對人民抗英鬥爭的此起彼伏的畏懼。在封建統治者看,人民的任何反抗 ( 即使是反抗外敵 )都意味著反抗意識的崛起,也足以構成致命的威脅,相對於“攘 外”,“安內”明顯更具有緊迫性 。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這才是他們一直想保持的“效果”

另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道光皇帝對外國公使進京的恐懼完全超過了對割地賠款的羞恥感,這意味著中英將從此平起平坐和“朝貢外交”的破滅,對於自詡為“天朝上國”數千年之久的中國人而言,此例一開就將意味著皇權的合法性將從此歸零。

因此吃虧沒關係,但必須及時止損,而他派出的三個“議和欽差”恰恰是揣摩上意的專家。

肉食者鄙:“欽差”們的拙劣表現

對於耆英、伊里布和牛鑑而言,這次的談判絕非美差,但也並非死局。

臣等伏思該夷所請各條,雖系貪利無厭,而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與其兵連禍結,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

奏章可謂給了道光帝一個合理的臺階,君臣心有靈犀地選擇對侵略者予取予求,只求打發走這群瘟神就好。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香港島地圖

“ 條約中的字句與語法 , 中國的代表們並不細加審查 , 一覽即了。很容易看出來他們所焦慮的只是一個問題 , 就是我們趕緊離開。”--《香港初期史話》

這是英國記者的口述,《南京條約》從起草、定稿、翻譯、謄寫直至裝訂都完全由英方一手包辦,, 中國方而一直無與聞問,也不商談條約內容,全部接受英國提出的惡毒條件。

從《南京條約》到作為補充條款的《虎門條約》以及《五口通商章程》,這三個蠢貨始終不明白他們的大筆一揮對於中華民族意味著什麼。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朝香港中環港口

對比日本和沙俄的要錢要地,英國在割地賠款方面的要求的確很“溫柔”,但歷經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考驗的英國人顯然更加洞悉世界的規則,條約中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將成為插在中華民族胸口一把帶著血槽的匕首,令未來一百餘年的中國都要為當年的不負責付出代價。詳情請見筆者文章帶血槽的匕首:解讀割地賠款之外的《南京條約》


割地賠款貌似並沒有給清廷帶來多大的財政壓力,“洋人”從此成為一個特殊階層走進了中國社會,其上等人的身份甚至保持了一個多世紀。

文明的對決

後世對於鴉片戰爭的性質多有爭議,甚至欲以貿易戰爭或第一次中英戰爭取而代之。客觀的講,鴉片戰爭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封閉狀態,尤其是上海,自開阜後的崛起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科技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這是一種被動的納入,而非自願,戰爭的目的和手段是如此的卑鄙齷齪,筆者實在想象不出來一個感恩的理由。

在筆者看來,鴉片戰爭不僅僅是一次侵略和反侵略戰爭,拋開經濟模式和上層建築的不同,這更是一次文明之間的對決,而其殘酷性在於,失敗方的每一位個體都將為此而付出代價。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晚清的乞兒

《南京條約》媾和的“成果”被清廷冠以“萬年和約”的“美譽”,但顯然,這個幼稚的想法非但沒能成為現實,相反只是個開始。當外強中乾的面具被無情撕下之後,列強所想的必然是下一次的大快朵頤。

由此,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百年積弱的悲慘歲月,泱泱大國百年積弱且毫無尊嚴,諸如“東亞病夫”、“劣等民族”等承載著悲哀的標籤令國人甚至都不能抬頭。

總結:心態決定思路

回首這場百多年前的戰爭,清廷的慘敗一點也不冤枉。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上):當權者私,肉食者鄙

▲清廷對待洋人從敵對到勾結

不管是“虎門銷煙”、驅逐英國商人,亦或是後來的宣戰和媾和,其前倨而後恭的表現其實都是上層意志的體現。這種陰晴不定的態度反映的並非對時局的判斷,而是基於一家一姓之利益的粗淺考量。他們眼中從來沒有民族和人民,不過是用尚可接受的代價換來了他們繼續安心享受民脂民膏的特權罷了。

想來,直至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方令國人放下所有的幻想吧。

試問,在這樣的心態驅使下,如何能夠同仇敵愾地參與保家衛國?用卑躬屈膝換來的和平,又何時有過保障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