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南海、臺海是否會再起烽煙——環球時報年會第三議題嘉賓討論精彩內容摘編

南海 中美關係 王洪光 臺灣 經濟 環球網 2018-12-16

王洪光: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黃仁偉: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黃 靖:北京語言大學學院教授暨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朱新民:臺灣政治大學教授

羅 援: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

朱 鋒:南京大學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周志懷: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戴 旭: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

南海、臺海哪個局勢更緊迫

王洪光:我們國家有六個戰略方向,其中東部三個,東北亞因朝核問題緩和而趨穩,剩下的臺海、南海,南海暗流湧動,臺海則是火山即將爆發。蔡英文當局完全配合美國,現在是臺海的動亂年,從主客觀形勢看都應是關注重點。

而在南海,當下我們沒必要把南海風雲主動搞大。其一,周邊國家對南海島礁有訴求,軍事上更多行動容易引起它們疑慮。現在南海需要平靜,為南海行為規則等協議磋商創造條件。其二,菲、越等國現在都相對安靜,如果此時生事,我們就會與美軍直接對峙,甚至可能因一線的衝突導致戰略對抗。在南海我們需要戰略定力。只有當硬件足以保護我們的戰略方向時,才能把戰略守勢變成攻勢。

朱鋒:當前的南海局勢依然複雜嚴峻。第一,雖然南海仲裁結果成了一張廢紙,但東盟國家法律化的操作與推動並未根本改變。

第二,南海軍事化問題。美國指責中國對南海軍事化,但實際上它做得才更厲害。奧巴馬兩屆任期在南海“自由航行”只有4次,特朗普上臺不到兩年已有9次。

第三,聲索國行動實體化,雖然表面上不怎麼吵鬧了,但私底下該幹嗎幹嗎,包括不斷擴建非法佔據的島礁。

因此,南海問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海面下仍然暗流湧動。就戰略迫切性而言,臺海問題不如南海。美國人很清楚,在臺灣問題上做過了會激怒中國。

黃仁偉:首先,2018年中美關係以經濟博弈為主,如果90天談判順利,經濟層面2019年不會像2018年那麼緊張,但“印太戰略”等地緣政治問題可能更加突出。

其次,臺灣島內發生地方政治變遷,由綠變藍。民進黨是簡單度過任期餘下兩年,還是會更激烈地搞“臺獨”?它要抓緊一切機會把“臺獨”往前推。2020年下臺前能做多少就儘量做,最後大選時來個“臺獨”公投綁大選,挑戰大陸“底線”。

其三,2019年,南海局勢也會趨於嚴峻,美國在南海將抓緊做“小動作”。我們要做好在臺海、南海兩條戰線“作戰”的準備。

羅援:我認為臺灣問題是當務之急。2017年12月8日,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在華盛頓表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這反映了我們的立場和態度。實現中華民族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在臺灣“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大勝,這是歷史給予國民黨的又一次機會,國民黨必須要拼兩岸關係,拼統一。若只拼經濟,這是“小術”,拼統一才是“大道”,只“反獨”而不“促統”,就會使臺灣走向“和平分裂”。

對於南海問題,社會上對軍方有一些怨言,認為我們態度軟弱,但大家可以看看南海的變化再下定論。現在,中國已在永暑礁、渚碧礁等島礁上修建機場,部署防禦性武器裝備。11月30日南部戰區發言人就美艦擅闖我西沙領海發表聲明,南海問題由此前的國防部發聲進入主管作戰的戰區發佈聲明,也就是說進入了備戰狀態。我方軍艦、飛機已採取實際行動對入侵艦艇進行取證、警告和驅趕。

因此,我們要有國防自信,要有戰略定力,我們正在逐漸掌握戰略主動權,正在積累“打則必勝”的把握度。美國不要太猖狂,正所謂“別看現在鬧得歡,就怕以後拉清單”。

黃靖:南海、臺海都是中美博弈的焦點,但臺海不是主要方向。現在臺灣已是美國的負資產,在臺海與中國對抗美國毫無勝算,畢竟臺灣到大陸只有140公里。

中美今後最重要的戰略平衡焦點是南海。以南海為抓手製約中國,美國自認為佔據有利條件:第一,領土爭端牽涉多方,而且是中國一對多。第二,南海爭議牽涉亞太唯一的國際組織東盟,東盟對中國的態度模糊而且複雜。第三,美在南海有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盟國或準盟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也傾向於美國,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戰略優勢。

放在中美關係大格局中思考

戴旭:我們思考問題,要放在中美關係大格局下。美國已經成立印太戰區,我們要與美國思維同步,不能把視野放小了。南海、臺海局勢不容樂觀,但我認為我們應把握主動權,主動引導態勢。美國到中國周邊點火,我們怎麼不能去美國西海岸、怎麼不能去夏威夷呢?為什麼把戰場放在南海、臺灣呢?

如果臺海局勢緊張,反而會加速我們的統一,只不過是新解放戰爭的開頭而已。現在把內部問題延伸為外交問題,原因是一些人在思維上放棄了戰略主動意識。所以我們要做好準備,只要戰略機遇出現,就要主動拿下。

南海問題也是這樣。美國常說“航行自由”,我們從沒影響它在國際水域的自由,但在我們領海就不行。我方軍艦去攔截,很多人還害怕,我不知道害怕什麼。

朱鋒:美國人對中國人在變臉,所以南海、臺海問題必須放在中美關係發生戰略性變化的背景下思考。什麼可能成為中美關係最具顛覆性的節點?我覺得是9月30日美國軍艦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我方軍艦攔截。我們當然要堅定告誡美國人,但如果中美在南海真的擦槍走火,發生直接軍事衝突,那麼中美關係走向新冷戰就擋都擋不住了。

到底怎麼處理這類問題,還是要回到中美關係的戰略走向上來。過去我們常說經濟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現在則是軍事成了中美關係壓艙石,如果發生衝突,雙方關係滑坡就擋不住了。

黃靖:美國力量進入南海牽扯到兩個層面的博弈:第一,中美博弈,關係到兩國在亞太的戰略平衡以及誰在南海以至西太有主導權的問題。第二,中國與聲索國間的博弈,涉及領土、主權與民族認同。中美層面,美強中弱;而中國相對其他聲索國有絕對優勢。兩個層面的力量對比失衡,是南海局勢難以掌控的根本原因。

從這幾年情況看,形勢朝著對中國有利的方向發展。原因是美國把兩個層面博弈混到一起和中國角力,而中國是把兩個層面分開,跟美國保持戰略平衡,維持和平穩定;和聲索國解決領土爭端,謀求共同發展。

中國的南海政策可以歸結為三點:一是在“九段線”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戰略模糊是大國外交的優勢;二是多邊合作謀求發展、管控危機;三是雙邊談判解決問題。這樣的“雙軌制”是成功的,中國在南海已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

吳心伯:美國正在南海上對中國施行成本疊加戰略,就是加大中國在相關島礁上進行軍事部署的成本,迫使中國停下來甚至往回退。為此,美國打出包括輿論戰、軍事戰和外交戰在內的組合拳,想把中國壓制住。我現在擔心的是,美國在加大海空行動時,中國會加大攔截力度,那就很有可能使危機在雙方敵對性氣氛當中升級,導致更大的死結。

臺灣問題情況類似。特朗普政府內部幾個重要人物堅決支持臺灣,儘管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受挫,美國仍支持蔡英文,因為蔡英文反對跟大陸妥協。美國內部的考慮是隻要蔡英文不公開宣佈“臺灣獨立”,其他事情都可以做。因此我擔心美國接下來可能會做中美建交以來從沒做過的事,那樣雙方就會發生嚴重摩擦。

武統臺灣還是靜待其變

黃靖:要把兩個問題的邏輯關係理順,南海牽涉國際戰略均衡問題。臺海問題雖然實質也是中美力量消長的產物,但隨著臺灣對美國戰略價值下降,成為負資產,美國越來越難以主導臺海局勢。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不斷挑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榨取臺灣在中美博弈中的戰略價值。

但中國的發展態勢是難以阻斷的,所以解決臺灣問題,時間在中國這邊。打永遠是一個選項,但要看代價多大,包括國際代價、硬實力代價、軟實力代價等。圍繞臺海的博弈是中美戰略平衡的表現,隨著中美戰略轉化,臺灣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利益才是更好的選擇。

王洪光:我不同意時間在我們這邊的說法。現在在島內講“臺獨”已不是政治不正確。我們這邊的時間實際就是21世紀20年代,再往後可能臺灣人就真把自己視為“獨立”的臺灣人,本著“愛國主義精神”跟大陸拼到底了。我們現在有政治能力、外交能力、軍事能力、經濟能力,正是各方面資源充沛的時候,為什麼這時候不主動出擊,還要等著做應激式反應呢?

如果那樣,美國還會製造很多麻煩。以我們的力量,完全可以遏制“臺獨”、實現統一。

朱新民:如果蔡英文明年在兩岸關係上仍不妥協,臺海局勢會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但我認為大陸在應對時至少會理清三條線:一是堅持改革開放,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戰略。二是處理好中美關係紛爭,避免全面破裂;第三才是臺海問題。基於這樣的考量,我認為大陸需要也應該會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力,不輕易掉入臺海陷阱。

周志懷:用戰爭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很簡單,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才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的考驗。況且,和平統一是我們的基本國策,今後相當長時間都不可能改變。我們《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中明確規定:“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就此而言,我覺得不到最後關鍵時刻,武力不是首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