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大唐之鏡——奈良

奈良的日常生活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

日本溫帶季風性氣候對木質建築頗為適宜,所以有不少建築能夠歷經1200多年而保存至今,當然它們也都是躲過了火災的幸運兒。雖然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唐代寺院僅有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少數幾個,且規模有限,其餘都毀於歷代的戰亂和滅佛運動。看著奈良保存著的眾多宏偉的唐式木構建築和精美的佛像,不得不讓人為這些奇蹟般留存下來的佛教遺蹟和遺物備感欣慰與驚歎。

奈良古蹟的存留是偶然的,但似乎也具有定的必然性。自遷都長岡京後,朝廷內雖曾一度興起重遷平城京之動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平城京亦逐漸被埋沒於深土之中。

凡是優秀的東西終究不會被人們遺忘。為了尋找日本文化的源頭,人們對奈良及平城京的記憶開始甦醒。平城京見於文獻記載是1681年出版的《和州舊跡幽考》,書中記述了平城宮的位置、平面形狀及規模。1852年,北浦定政開始了平城京復原研究。1922年,平城宮大極殿、朝堂院被指定為史蹟。1959年,對平城京的科學發掘正式啟動。考古發掘持續了很長時直到現在仍未終止。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使曾被埋入泥土中的平城京,漸漸地露出本色。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大唐之鏡——奈良

奈良的日常生活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

日本溫帶季風性氣候對木質建築頗為適宜,所以有不少建築能夠歷經1200多年而保存至今,當然它們也都是躲過了火災的幸運兒。雖然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唐代寺院僅有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少數幾個,且規模有限,其餘都毀於歷代的戰亂和滅佛運動。看著奈良保存著的眾多宏偉的唐式木構建築和精美的佛像,不得不讓人為這些奇蹟般留存下來的佛教遺蹟和遺物備感欣慰與驚歎。

奈良古蹟的存留是偶然的,但似乎也具有定的必然性。自遷都長岡京後,朝廷內雖曾一度興起重遷平城京之動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平城京亦逐漸被埋沒於深土之中。

凡是優秀的東西終究不會被人們遺忘。為了尋找日本文化的源頭,人們對奈良及平城京的記憶開始甦醒。平城京見於文獻記載是1681年出版的《和州舊跡幽考》,書中記述了平城宮的位置、平面形狀及規模。1852年,北浦定政開始了平城京復原研究。1922年,平城宮大極殿、朝堂院被指定為史蹟。1959年,對平城京的科學發掘正式啟動。考古發掘持續了很長時直到現在仍未終止。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使曾被埋入泥土中的平城京,漸漸地露出本色。

大唐之鏡——奈良

平城京東西長約5.9公里,南北寬約4.8公里,面積為藤原京的3倍,分為皇室居住的平城宮和其他人員居住的京城區兩部分。平城宮位於平城京的北部正中,劃分成舉行政治儀式的大極殿、朝堂院,作為天皇居所的內裡,處理日常政務的官衙以及舉辦宴會的庭園等區域。內裡作為天皇的寢宮,其建築保持著日本傳統宮室的特點:柱子不用礎石,而是直接立於地面之上;屋頂不用瓦,而用檜樹皮。內裡以南的大極殿是天皇處理朝政、舉行各種儀式典禮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其規模很大,可惜現在僅存建築的基礎部分。與內裡不同的是,大極殿的屋頂用瓦,建築形式比較考究,可以看出中國唐代建築的影響。

平城宮內的東部原為太子所居的東宮,這也是模仿唐代都城的制度。後來稱為東院,成為供天皇遊玩的場所。這一帶出土了精美的三彩陶器和塗有綠色釉的瓦。在此地的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庭園,內有水池、小橋和平面呈八角形的亭榭建築,它們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裡當年的豪華。

以前平城京以朱雀大道為中心線,區劃左右兩京的棋盤式市街。而今天的奈良主要市區位於平城京遺址以東,街道仍以“條坊”狀展開。當時以條裡制命名的町名現在還在沿用,像奈良市立一條高中、唐招提寺所在的奈良市五條町、奈良市政府所處的奈良市四條大路,以及市立六條小學、三條大街等,這些人們都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正是奈良日常生活中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的現象。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大唐之鏡——奈良

奈良的日常生活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

日本溫帶季風性氣候對木質建築頗為適宜,所以有不少建築能夠歷經1200多年而保存至今,當然它們也都是躲過了火災的幸運兒。雖然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唐代寺院僅有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少數幾個,且規模有限,其餘都毀於歷代的戰亂和滅佛運動。看著奈良保存著的眾多宏偉的唐式木構建築和精美的佛像,不得不讓人為這些奇蹟般留存下來的佛教遺蹟和遺物備感欣慰與驚歎。

奈良古蹟的存留是偶然的,但似乎也具有定的必然性。自遷都長岡京後,朝廷內雖曾一度興起重遷平城京之動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平城京亦逐漸被埋沒於深土之中。

凡是優秀的東西終究不會被人們遺忘。為了尋找日本文化的源頭,人們對奈良及平城京的記憶開始甦醒。平城京見於文獻記載是1681年出版的《和州舊跡幽考》,書中記述了平城宮的位置、平面形狀及規模。1852年,北浦定政開始了平城京復原研究。1922年,平城宮大極殿、朝堂院被指定為史蹟。1959年,對平城京的科學發掘正式啟動。考古發掘持續了很長時直到現在仍未終止。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使曾被埋入泥土中的平城京,漸漸地露出本色。

大唐之鏡——奈良

平城京東西長約5.9公里,南北寬約4.8公里,面積為藤原京的3倍,分為皇室居住的平城宮和其他人員居住的京城區兩部分。平城宮位於平城京的北部正中,劃分成舉行政治儀式的大極殿、朝堂院,作為天皇居所的內裡,處理日常政務的官衙以及舉辦宴會的庭園等區域。內裡作為天皇的寢宮,其建築保持著日本傳統宮室的特點:柱子不用礎石,而是直接立於地面之上;屋頂不用瓦,而用檜樹皮。內裡以南的大極殿是天皇處理朝政、舉行各種儀式典禮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其規模很大,可惜現在僅存建築的基礎部分。與內裡不同的是,大極殿的屋頂用瓦,建築形式比較考究,可以看出中國唐代建築的影響。

平城宮內的東部原為太子所居的東宮,這也是模仿唐代都城的制度。後來稱為東院,成為供天皇遊玩的場所。這一帶出土了精美的三彩陶器和塗有綠色釉的瓦。在此地的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庭園,內有水池、小橋和平面呈八角形的亭榭建築,它們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裡當年的豪華。

以前平城京以朱雀大道為中心線,區劃左右兩京的棋盤式市街。而今天的奈良主要市區位於平城京遺址以東,街道仍以“條坊”狀展開。當時以條裡制命名的町名現在還在沿用,像奈良市立一條高中、唐招提寺所在的奈良市五條町、奈良市政府所處的奈良市四條大路,以及市立六條小學、三條大街等,這些人們都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正是奈良日常生活中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的現象。

大唐之鏡——奈良

“唐風”到“國風”的轉變

儘管江戶幕府創建的東京如今璀璨奪目,京都也因近千年的榮光而名聲在外,但日本人對於孕育著大和民族的奈良,卻有著無可言喻的臍帶情感。面對平靜祥和的奈良,回望大和文化的發源地,人們時感困惑:為何奈良的繁榮如此短暫?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棄奈良而去?

翻開日本歷史,人們驚訝地發現:在繁榮的佛教藝術和華美的貴族文化外衣下,奈良已隱伏著深重的危機。展開奈良地圖,這個城市的特色會清晰地躍然紙上:拱衛著平成京遺蹟的是大大小小的佛寺,它們以自己或優雅清靜或宏大壯觀的身影向世人訴說著佛教在這裡曾經主宰著一切。

聖武天皇所開創的天平時代正值唐玄宗(712-756年)創立的開元盛世,此時中國佛教發展達到極盛,寺院之數較唐初幾乎增加一倍。一切以唐為本的奈良也遵循著以佛教興國的衣缽。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大唐之鏡——奈良

奈良的日常生活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

日本溫帶季風性氣候對木質建築頗為適宜,所以有不少建築能夠歷經1200多年而保存至今,當然它們也都是躲過了火災的幸運兒。雖然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唐代寺院僅有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少數幾個,且規模有限,其餘都毀於歷代的戰亂和滅佛運動。看著奈良保存著的眾多宏偉的唐式木構建築和精美的佛像,不得不讓人為這些奇蹟般留存下來的佛教遺蹟和遺物備感欣慰與驚歎。

奈良古蹟的存留是偶然的,但似乎也具有定的必然性。自遷都長岡京後,朝廷內雖曾一度興起重遷平城京之動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平城京亦逐漸被埋沒於深土之中。

凡是優秀的東西終究不會被人們遺忘。為了尋找日本文化的源頭,人們對奈良及平城京的記憶開始甦醒。平城京見於文獻記載是1681年出版的《和州舊跡幽考》,書中記述了平城宮的位置、平面形狀及規模。1852年,北浦定政開始了平城京復原研究。1922年,平城宮大極殿、朝堂院被指定為史蹟。1959年,對平城京的科學發掘正式啟動。考古發掘持續了很長時直到現在仍未終止。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使曾被埋入泥土中的平城京,漸漸地露出本色。

大唐之鏡——奈良

平城京東西長約5.9公里,南北寬約4.8公里,面積為藤原京的3倍,分為皇室居住的平城宮和其他人員居住的京城區兩部分。平城宮位於平城京的北部正中,劃分成舉行政治儀式的大極殿、朝堂院,作為天皇居所的內裡,處理日常政務的官衙以及舉辦宴會的庭園等區域。內裡作為天皇的寢宮,其建築保持著日本傳統宮室的特點:柱子不用礎石,而是直接立於地面之上;屋頂不用瓦,而用檜樹皮。內裡以南的大極殿是天皇處理朝政、舉行各種儀式典禮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其規模很大,可惜現在僅存建築的基礎部分。與內裡不同的是,大極殿的屋頂用瓦,建築形式比較考究,可以看出中國唐代建築的影響。

平城宮內的東部原為太子所居的東宮,這也是模仿唐代都城的制度。後來稱為東院,成為供天皇遊玩的場所。這一帶出土了精美的三彩陶器和塗有綠色釉的瓦。在此地的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庭園,內有水池、小橋和平面呈八角形的亭榭建築,它們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裡當年的豪華。

以前平城京以朱雀大道為中心線,區劃左右兩京的棋盤式市街。而今天的奈良主要市區位於平城京遺址以東,街道仍以“條坊”狀展開。當時以條裡制命名的町名現在還在沿用,像奈良市立一條高中、唐招提寺所在的奈良市五條町、奈良市政府所處的奈良市四條大路,以及市立六條小學、三條大街等,這些人們都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正是奈良日常生活中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的現象。

大唐之鏡——奈良

“唐風”到“國風”的轉變

儘管江戶幕府創建的東京如今璀璨奪目,京都也因近千年的榮光而名聲在外,但日本人對於孕育著大和民族的奈良,卻有著無可言喻的臍帶情感。面對平靜祥和的奈良,回望大和文化的發源地,人們時感困惑:為何奈良的繁榮如此短暫?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棄奈良而去?

翻開日本歷史,人們驚訝地發現:在繁榮的佛教藝術和華美的貴族文化外衣下,奈良已隱伏著深重的危機。展開奈良地圖,這個城市的特色會清晰地躍然紙上:拱衛著平成京遺蹟的是大大小小的佛寺,它們以自己或優雅清靜或宏大壯觀的身影向世人訴說著佛教在這裡曾經主宰著一切。

聖武天皇所開創的天平時代正值唐玄宗(712-756年)創立的開元盛世,此時中國佛教發展達到極盛,寺院之數較唐初幾乎增加一倍。一切以唐為本的奈良也遵循著以佛教興國的衣缽。

大唐之鏡——奈良

佛教曾使奈良文化充滿浪漫色彩。由於佛教被作為鎮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係密切,僧侶待遇優厚。在朝廷的庇護下,僧侶兼併土地,穢亂法門,盛極一時的佛教政治日漸走向墮落,同時也導致聖德太子所建立的律令體制日趨衰敗。奈良朝末期,由於僧侶干預政治,朝廷與佛教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也為革新政治,桓武天皇於784年將國都遷往山城長岡,又於794年遷都平安(即今京都),開始了平安時期。

此時唐代已處於藩鎮割據的亂世。在鑑真和尚到達日本不久,大唐帝國便發生了安史之亂,直到他圓寂那年,這場導致唐帝國由盛而衰的動亂才宣告結束。

日本貴族曾仰慕的大唐己搖搖欲墜。遣唐使日漸減少並最終停止。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漸漸擺脫“唐風”而走向“國風”。隨著“國風”在京都漫延開來,奈良便成為“唐風”曾經存在的標本,孤傲於世。

"

要看盛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只有去日本奈良

著名的平城京遺蹟現位於奈良市郊區,其佈局和唐都長安一樣呈棋盤形。平城京中的建築多仿照唐代的式樣,官民們也穿著類同於唐朝人的服飾。將平城京看作長安的縮影,卻毫不為過。

但這一仿效唐都而建立的完美的都城不過僅僅風光了74年便因遷都而黯然失色。公元794年,日本朝廷遷都於平安京(今京都),1868年再遷都於東京。伴隨著京都千餘年的繁華夢和東京成為日本的新寵,奈良就像褪去花容的棄婦,漸漸被人們所冷落和遺忘。

此後,奈良開始步入多災多難的歷程。中世紀,奈良曾被捲入戰爭。1180年,奈良許多寺院和街市被燒燬。15世紀,以商業為中心的奈良再度繁榮。隨著戰國時代兵亂結束,奈良成了德用幕府直轄領地,稱為“南都”。明治時代“廢佛毀釋”,奈良又動盪不安。直到近百年來,奈良才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期。最值得慶幸的是,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美軍準備轟炸日本,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在提供給盟軍的地圖上對古都奈良和京都加圈以示保護,奈良及奈良城中珍貴的唐式建築終於倖免於戰火。

大唐之鏡——奈良

東大寺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奈良雖是一個只有38萬人口的不大的城市,但其中卻有7個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清一色的古代佛教寺院。中國佛教建築早期以佛塔為主,至隋唐時漸代以佛殿。當時的佛殿多仿照皇宮的模式建造,氣魄宏大。而中國早期宮殿建築幾無遺存,僥倖存世的佛殿卻可反映出當時的宮殿形像,寺廟建築也因此在建築史上極富價值。

奈良時代以及此前的飛鳥、白風時代,是佛教掌握政治實權的時期。日本大化二年正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孝德天皇發佈改革詔書,要求日本按唐代模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此即日本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大化革新”。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多是學問淵博的入唐留學僧,他們日益提高的政治地位促使日本佛教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時期。

為了推廣佛教,日本建了許多寺廟。奈良初期,藤原京的元興寺、興福寺、藥師寺等著名寺院均遷到平城京,加之仿照長安西明寺建造的大安寺,聖武天皇新造的東大寺、稱德天皇新造的西大寺以及鑑真和尚創建的唐招提寺於是就有了奈良七大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奈良時代的著名建築,如東大寺的正倉院、法華堂(三月堂),唐招提寺金堂,都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時代的盛唐之影,它們也都歷經劫難而存留至今。

大唐之鏡——奈良

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701-756年)於724年登上國君寶座,並於729年改國號為天平。他採取了以佛教興國的策略。天平十三年(741年),他下令建造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該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故名“東大寺”。寺廟尚未落成,他便於749年讓位於惟一的女兒,即後來的孝謙天皇,自己則出家以佛為伍。

751年落成的東大寺是日本乃至世界上目前仍在使用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內的大佛殿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正面寬57米、深進50米,大唐瑰麗精細、變化多端的建築風格盡現其中。這座宏偉的木構建築12世紀末毀於兵火,再建之後又復燒燬。經歷兩次戰火,現在的大佛殿已經不是當年的原貌儘管1692年重建的大佛殿規模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但仍是世上現存的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大唐之鏡——奈良

絲綢之路東進的證據:正倉院

供奉在大佛殿中的金銅盧舍那大佛為《華嚴經》中的至尊,法度無邊,光芒普照,正合聖武天皇以佛法為本治理國家的心願。這座佛像高16米多,重約5噸,鑄造了8次,費時9年才完成,是天平時代佛像雕刻藝術的精華之作。遺憾的是,大佛完成後經多次火災,現在的大佛大部分是17世紀重建的。

儘管東大寺中的大佛殿及盧舍那大佛已非奈良時代的原貌,但東大寺中的正倉院卻是地地道道的1200多年前的遺物。

從奈良到平安時代,日本各大寺皆置正倉,圍牆為院,成為正倉院,而東大寺的正倉院則是惟一保存至今的一座。它收藏的文物,始於756年光明皇后向東大寺獻納的聖武天皇的遺物,有武器、樂器、文具、遊戲用具及東大寺法會用具等約3000件,其中不少是遣唐使們自唐都長安帶回日本的原物珍品。

大唐之鏡——奈良

正倉院裡的唐朝稀珍俯拾即是。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類藥物,是根據《新修本草》從大唐或者新羅的轉口貿易購買到的。樂器阮咸、投壺、雙六等,喻示著當時的奈良宮廷和貴族是如何沉迷於唐人的生活方式。根據當時的《獻物賬》記載,還有金剛智三藏的袈裟,王羲之、王獻之和歐陽詢的真跡,可惜這些寶物今已不復存在。

正倉院保存下來的不僅有采用鑄金、雕金、金銀鑲嵌、鍍金等技術製造的金銀工藝品,還有施用乾漆、平脫、螺鈿等技術製造的漆木工藝品,以及雕花玻璃工藝品和施彩釉的陶瓷等。這些工藝品的式樣和圖案,不僅反映了唐風,還表現出印度、波斯及東羅馬、希臘等地的工藝風格。正倉院藏有製作精細的樂器如箜篌、琵琶等,其中五絃琵琶是全球僅存的遺品。從那些琵琶、箏、簫、笙、橫笛裡,我們彷彿聽到了來自遙遠的絲綢之路的旋律。這說明在8世紀時,胡人音樂不僅風靡唐朝,而且也流傳到日本。此外還有東羅馬的雕花玻璃、波斯薩桑王朝(26-650年)的漆胡瓶。這些具有晶瑩質感和波斯情調的玻璃器皿分明都是小亞細亞民族的特產。正倉院及其寶物的存在,已成為絲綢之路東進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圓寂時,唐招提寺尚未完工

奈良是一座寺院燦然的佛都。寺院內需要安置佛像,於是各具初唐、盛唐、中唐風骨的雕刻便頻頻出現在奈良的寺宇中。

東大寺的諸佛雕像達到了天平藝術巔峰,但盛極必衰。越過這個高峰,天平藝術漸漸顯現出風燭搖曳之態。而唐僧鑑真及其所開基的唐招提寺所的出現,卻在天平藝術的斜陽中,抹下了夕陽無限好的重彩之筆。

揚州名僧鑑真(688-763年)14歲時在揚州大雲寺出家,18歲到會稽(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從道岸法師學戒律。707年,“南山律宗”開宗祖師道岸應皇帝詔,啟程北上長安。鑑真追隨名師,也開始了北上游學洛陽和長安的活動。唐開元元年(713年),鑑真在長安、洛陽開始講授律疏經義。為了在南方弘揚律學,不久他回到了揚州。733年,鑑真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被尊為授戒大師,並先後給4萬多僧授戒。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在揚州的弘法活動成績卓著,名聲遠揚日本。當時日本缺乏傳授戒律的高僧,聖武天皇遂派奈良興福寺榮睿、大安寺普照兩人到中國聘請鑑真赴日本傳戒。

743至748年間鑑真曾5次東渡,均因風暴或人為原因沒有成功,並在第5次東渡途中因勞累和暑熱而雙目失明。753年10月,日本第11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歸國前到揚州拜見鑒真,邀請一同赴日。754年2月,66歲的鑑真連同批身懷建築、雕刻等絕技的唐工終於到達奈良的平城京。

鑑真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兩個月後,鑑真在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前築壇,先後為皇族及澄修等440名僧人授戒。756年,鑑真被任命為大僧都,成為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

聖武天皇死後,鑑真被朝廷免去“大僧都”之任,尊為“大和尚”。此後,鑑真專事於弘法事業。為了不受干擾,他利用朝廷賜給自己的田園,按唐朝寺院佈局創建唐招提寺。“招提”意為非官辦的私家寺宇。由於鑑真雙目失明,寺宇的修造工作由他從中國帶來的弟子主持。但在763年鑑真圓寂時,工程尚未完成,弟子們繼續營造。

大唐之鏡——奈良

唐招提寺的金堂與五臺山佛光寺非常相像

唐招提寺的金堂、開山堂、講堂等是最能體現大唐風韻的精彩建築。金堂是鑑真去世後弟子如寶建立的,它保存了中國盛唐風貌,亦即日本天平時代的建築特點。其正面橫列有8個環柱,柱子上面的三層斗拱,屋脊兩端高翹的鴟尾,使整個建築配合得當,莊重美觀,體現出樸實而恢宏的天平氣象。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以金堂上的鴟尾為題材寫出了著名小說《天平之甍》。這座著名的金堂建築和建於857年的中國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雖然兩個建築時間相隔百年,但建築風格及佛壇、佛像等的配置卻非常接近,畢竟它們都是出自唐朝工匠之手,反映的也是相同的宗教建築理念。

鑑真對日本奈良的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和醫藥學的發展,發揮了極為特殊的作用。他用鼻嗅法將正倉院的藏藥逐一分辨,列出用途著成《鑑上人祕方》流傳於世。從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植物。鑑真到日本時就帶來了“青蓮華莖20支”。唐招提寺歷來都是以盆栽的方式培植著珍貴的蓮花,其中即有鑑真帶來的青蓮。一直到現在,那些白色蓮花依舊年年盛開。

大唐之鏡——奈良

鑑真帶去的“二王”法帖和擅長“二王”書法的弟子,對日本書法的流行有著重要的影響。和鑑真一同來到日本的唐工,則帶來了一股中唐雕刻的新氣象。在溢滿唐風的金堂建築內,精彩的盧舍那佛坐像和千手觀音立像已超越了天平盛期形式化了的圓滿靜謐,在崇高威嚴中更富深蘊。

在唐招提寺的雕像群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反而是開山堂裡的鑑真和尚乾漆坐像。763年5月6日鑑真圓寂,享年76歲。弟子忍基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大師晚年的求法心境:鑑真面向西方,雙目緊閉,略帶微笑,將大師的風骨與個性、堅忍與悲憫刻畫得淋漓盡致。雖然他解脫了佛像的高貴,卻索回了人性的尊嚴。

大唐之鏡——奈良

奈良的日常生活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

日本溫帶季風性氣候對木質建築頗為適宜,所以有不少建築能夠歷經1200多年而保存至今,當然它們也都是躲過了火災的幸運兒。雖然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但是中國目前保留的唐代寺院僅有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等少數幾個,且規模有限,其餘都毀於歷代的戰亂和滅佛運動。看著奈良保存著的眾多宏偉的唐式木構建築和精美的佛像,不得不讓人為這些奇蹟般留存下來的佛教遺蹟和遺物備感欣慰與驚歎。

奈良古蹟的存留是偶然的,但似乎也具有定的必然性。自遷都長岡京後,朝廷內雖曾一度興起重遷平城京之動議,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平城京亦逐漸被埋沒於深土之中。

凡是優秀的東西終究不會被人們遺忘。為了尋找日本文化的源頭,人們對奈良及平城京的記憶開始甦醒。平城京見於文獻記載是1681年出版的《和州舊跡幽考》,書中記述了平城宮的位置、平面形狀及規模。1852年,北浦定政開始了平城京復原研究。1922年,平城宮大極殿、朝堂院被指定為史蹟。1959年,對平城京的科學發掘正式啟動。考古發掘持續了很長時直到現在仍未終止。近半個世紀的考古研究使曾被埋入泥土中的平城京,漸漸地露出本色。

大唐之鏡——奈良

平城京東西長約5.9公里,南北寬約4.8公里,面積為藤原京的3倍,分為皇室居住的平城宮和其他人員居住的京城區兩部分。平城宮位於平城京的北部正中,劃分成舉行政治儀式的大極殿、朝堂院,作為天皇居所的內裡,處理日常政務的官衙以及舉辦宴會的庭園等區域。內裡作為天皇的寢宮,其建築保持著日本傳統宮室的特點:柱子不用礎石,而是直接立於地面之上;屋頂不用瓦,而用檜樹皮。內裡以南的大極殿是天皇處理朝政、舉行各種儀式典禮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其規模很大,可惜現在僅存建築的基礎部分。與內裡不同的是,大極殿的屋頂用瓦,建築形式比較考究,可以看出中國唐代建築的影響。

平城宮內的東部原為太子所居的東宮,這也是模仿唐代都城的制度。後來稱為東院,成為供天皇遊玩的場所。這一帶出土了精美的三彩陶器和塗有綠色釉的瓦。在此地的考古發掘還發現了庭園,內有水池、小橋和平面呈八角形的亭榭建築,它們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裡當年的豪華。

以前平城京以朱雀大道為中心線,區劃左右兩京的棋盤式市街。而今天的奈良主要市區位於平城京遺址以東,街道仍以“條坊”狀展開。當時以條裡制命名的町名現在還在沿用,像奈良市立一條高中、唐招提寺所在的奈良市五條町、奈良市政府所處的奈良市四條大路,以及市立六條小學、三條大街等,這些人們都習以為常的東西,卻正是奈良日常生活中與古代中國文化共生的現象。

大唐之鏡——奈良

“唐風”到“國風”的轉變

儘管江戶幕府創建的東京如今璀璨奪目,京都也因近千年的榮光而名聲在外,但日本人對於孕育著大和民族的奈良,卻有著無可言喻的臍帶情感。面對平靜祥和的奈良,回望大和文化的發源地,人們時感困惑:為何奈良的繁榮如此短暫?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們棄奈良而去?

翻開日本歷史,人們驚訝地發現:在繁榮的佛教藝術和華美的貴族文化外衣下,奈良已隱伏著深重的危機。展開奈良地圖,這個城市的特色會清晰地躍然紙上:拱衛著平成京遺蹟的是大大小小的佛寺,它們以自己或優雅清靜或宏大壯觀的身影向世人訴說著佛教在這裡曾經主宰著一切。

聖武天皇所開創的天平時代正值唐玄宗(712-756年)創立的開元盛世,此時中國佛教發展達到極盛,寺院之數較唐初幾乎增加一倍。一切以唐為本的奈良也遵循著以佛教興國的衣缽。

大唐之鏡——奈良

佛教曾使奈良文化充滿浪漫色彩。由於佛教被作為鎮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係密切,僧侶待遇優厚。在朝廷的庇護下,僧侶兼併土地,穢亂法門,盛極一時的佛教政治日漸走向墮落,同時也導致聖德太子所建立的律令體制日趨衰敗。奈良朝末期,由於僧侶干預政治,朝廷與佛教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也為革新政治,桓武天皇於784年將國都遷往山城長岡,又於794年遷都平安(即今京都),開始了平安時期。

此時唐代已處於藩鎮割據的亂世。在鑑真和尚到達日本不久,大唐帝國便發生了安史之亂,直到他圓寂那年,這場導致唐帝國由盛而衰的動亂才宣告結束。

日本貴族曾仰慕的大唐己搖搖欲墜。遣唐使日漸減少並最終停止。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漸漸擺脫“唐風”而走向“國風”。隨著“國風”在京都漫延開來,奈良便成為“唐風”曾經存在的標本,孤傲於世。

大唐之鏡——奈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