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文學回憶錄》這個名字特別耐人尋味,它柔和而散發著人性的嘆息,是在和你對面晤談,是有表情的,是有聲音的抖動的。它是一個文學大師,在主流文學史,刻板文學史之外,所拋過來的一縷風,一支箭,一個香噴噴的蘋果,一個不學會醒來的橘色的夢。

所以,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在閱讀一道浩浩蕩蕩的文學的城牆,而是,在閱讀木心這個人,這個始終叫人無法忽略的人。

木心的博學,完全是題外話,它太不值一提,因為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走近他的一個你已經知曉了的背景。是天邊厚積的雲和霞,是沙灘被鑲嵌起來的廣闊的海岸的弧線。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文學回憶錄》這個名字特別耐人尋味,它柔和而散發著人性的嘆息,是在和你對面晤談,是有表情的,是有聲音的抖動的。它是一個文學大師,在主流文學史,刻板文學史之外,所拋過來的一縷風,一支箭,一個香噴噴的蘋果,一個不學會醒來的橘色的夢。

所以,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在閱讀一道浩浩蕩蕩的文學的城牆,而是,在閱讀木心這個人,這個始終叫人無法忽略的人。

木心的博學,完全是題外話,它太不值一提,因為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走近他的一個你已經知曉了的背景。是天邊厚積的雲和霞,是沙灘被鑲嵌起來的廣闊的海岸的弧線。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我想說的是,木心的裝在優雅外表裡的那份執著,那份竹子一般的執著,你似乎聞得到字裡行間他那一顰一笑裡的竹子的清香,幽遠深沉的清香,綠色裡浸著弱弱水汽的清香。

一個人,把藝術當做了自己的一切,去愛,其實並不難,一朝一夕,十年八載,也都可能。他卻是一生,從朝陽的初光,綿延到了暮色裡掉落的昏黃。他對尼采,對紀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福樓拜,對陶淵明的那種敞開懷抱的欣賞和沉迷,也是這樣的專注而不改。所以,看的是一部文學史,它實際上是有一個骨架的,一個他個人的私室的,那小小的房間裡,是他永遠都願意與之交談,並且必定相談甚歡的訪客。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家人。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文學回憶錄》這個名字特別耐人尋味,它柔和而散發著人性的嘆息,是在和你對面晤談,是有表情的,是有聲音的抖動的。它是一個文學大師,在主流文學史,刻板文學史之外,所拋過來的一縷風,一支箭,一個香噴噴的蘋果,一個不學會醒來的橘色的夢。

所以,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在閱讀一道浩浩蕩蕩的文學的城牆,而是,在閱讀木心這個人,這個始終叫人無法忽略的人。

木心的博學,完全是題外話,它太不值一提,因為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走近他的一個你已經知曉了的背景。是天邊厚積的雲和霞,是沙灘被鑲嵌起來的廣闊的海岸的弧線。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我想說的是,木心的裝在優雅外表裡的那份執著,那份竹子一般的執著,你似乎聞得到字裡行間他那一顰一笑裡的竹子的清香,幽遠深沉的清香,綠色裡浸著弱弱水汽的清香。

一個人,把藝術當做了自己的一切,去愛,其實並不難,一朝一夕,十年八載,也都可能。他卻是一生,從朝陽的初光,綿延到了暮色裡掉落的昏黃。他對尼采,對紀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福樓拜,對陶淵明的那種敞開懷抱的欣賞和沉迷,也是這樣的專注而不改。所以,看的是一部文學史,它實際上是有一個骨架的,一個他個人的私室的,那小小的房間裡,是他永遠都願意與之交談,並且必定相談甚歡的訪客。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家人。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木心的尖刻。

我覺得,尖刻,在文藝批評上,很多時候,要比厚道好。它甚至是一種品質。

好的文藝批評在每個當代,都是少的,甚而是貧瘠的。都有各樣的顧忌和考量,結果,筆觸所及,都是冤魂,或是漏網之魚。木心顯然對正統文學史頗不屑,否則,他也不必自己躬親去弄講義了,乾脆找來各種版本的通行的文學史,就可以了。所以,這本文學史,不,文學回憶錄裡,我們看的實際上,就是木心對那些已有所謂定評的作家和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慧黠地放出的冷箭。

那箭鏃的嗖嗖聲,是木心的尖刻,也是木心的文學良知。

當然,他的尖刻,也並不是處處都是必要的冷箭,有時候,也確實打錯了靶心。不過也不失為一種提醒,哦,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看法在呀。這個時候,就會覺得這樣的話,還是少說的好,有點像大話了。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文學回憶錄》這個名字特別耐人尋味,它柔和而散發著人性的嘆息,是在和你對面晤談,是有表情的,是有聲音的抖動的。它是一個文學大師,在主流文學史,刻板文學史之外,所拋過來的一縷風,一支箭,一個香噴噴的蘋果,一個不學會醒來的橘色的夢。

所以,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在閱讀一道浩浩蕩蕩的文學的城牆,而是,在閱讀木心這個人,這個始終叫人無法忽略的人。

木心的博學,完全是題外話,它太不值一提,因為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走近他的一個你已經知曉了的背景。是天邊厚積的雲和霞,是沙灘被鑲嵌起來的廣闊的海岸的弧線。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我想說的是,木心的裝在優雅外表裡的那份執著,那份竹子一般的執著,你似乎聞得到字裡行間他那一顰一笑裡的竹子的清香,幽遠深沉的清香,綠色裡浸著弱弱水汽的清香。

一個人,把藝術當做了自己的一切,去愛,其實並不難,一朝一夕,十年八載,也都可能。他卻是一生,從朝陽的初光,綿延到了暮色裡掉落的昏黃。他對尼采,對紀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福樓拜,對陶淵明的那種敞開懷抱的欣賞和沉迷,也是這樣的專注而不改。所以,看的是一部文學史,它實際上是有一個骨架的,一個他個人的私室的,那小小的房間裡,是他永遠都願意與之交談,並且必定相談甚歡的訪客。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家人。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木心的尖刻。

我覺得,尖刻,在文藝批評上,很多時候,要比厚道好。它甚至是一種品質。

好的文藝批評在每個當代,都是少的,甚而是貧瘠的。都有各樣的顧忌和考量,結果,筆觸所及,都是冤魂,或是漏網之魚。木心顯然對正統文學史頗不屑,否則,他也不必自己躬親去弄講義了,乾脆找來各種版本的通行的文學史,就可以了。所以,這本文學史,不,文學回憶錄裡,我們看的實際上,就是木心對那些已有所謂定評的作家和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慧黠地放出的冷箭。

那箭鏃的嗖嗖聲,是木心的尖刻,也是木心的文學良知。

當然,他的尖刻,也並不是處處都是必要的冷箭,有時候,也確實打錯了靶心。不過也不失為一種提醒,哦,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看法在呀。這個時候,就會覺得這樣的話,還是少說的好,有點像大話了。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還有,就是,木心的痴迷,和,驕傲。

這一點,是最讓我感受得到的。那是一匹闊大的布,印著江南的芳草和野花,印著酒神的酒香,纏裹而來,纏裹而來,那些芳草和野花,那些令人迷醉的酒香,也就沾滿了自己一身。

每個章節,都是他的花園一角,看得見,他是在溪邊徘徊,他是在落日下凝想,他是在葡萄架下微微含笑,他是在風的絲巾裡垂著淚珠,他是在曲徑的濃陰裡,一點點走遠,把背影勒成一片憂鬱的紫羅蘭。晚星出來了,他還是一個人,推窗外望,銀髮望見了對岸的少年,那烏篷船上嗑著菱角,書卷橫躺在一邊的少年。

他是嚐了一滴蜜,用一生的轉身,嚐了一滴藝術的蜜,然後,終於,也死去了。

死得就像,只是邁起腿,坐上了去造訪尼采和紀德,還有福樓拜們的四輪馬車上……

"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藍風/作者

真的是,完全是印象。

木心的書看得總是不夠集中。但每次讀,都有失望,而又於這失望的同時,很快就又被他的折光所歎服,然後微笑,搖頭,夕陽也就掉進了杯子,被涼了的茶打溼了。

這一次,是掏出時間,比較集中地看了他的《文學回憶錄》的下冊,還有上冊裡的中國文學部分。

總的說,我是喜歡木心的這種對文學史的表達方式的,又集中,又零散,也就是說,正經又不乏靈動活泛的間隙。當然 ,這在最初,確實是在那時候,木心給那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以畫家為主,所開文學史課的講義。是沒有將來要付梓的意思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開課背景,決定了,當然也是木心的性情和識見決定了這樣的表達方式。

那實在是異常羅曼蒂克的燈光下的文學派對。

是所有最偉大的文藝復興的無數迷人章節裡剪下的一角景象。

想想都叫人神往而心碎。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文學回憶錄》這個名字特別耐人尋味,它柔和而散發著人性的嘆息,是在和你對面晤談,是有表情的,是有聲音的抖動的。它是一個文學大師,在主流文學史,刻板文學史之外,所拋過來的一縷風,一支箭,一個香噴噴的蘋果,一個不學會醒來的橘色的夢。

所以,閱讀的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在閱讀一道浩浩蕩蕩的文學的城牆,而是,在閱讀木心這個人,這個始終叫人無法忽略的人。

木心的博學,完全是題外話,它太不值一提,因為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也就是走近他的一個你已經知曉了的背景。是天邊厚積的雲和霞,是沙灘被鑲嵌起來的廣闊的海岸的弧線。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我想說的是,木心的裝在優雅外表裡的那份執著,那份竹子一般的執著,你似乎聞得到字裡行間他那一顰一笑裡的竹子的清香,幽遠深沉的清香,綠色裡浸著弱弱水汽的清香。

一個人,把藝術當做了自己的一切,去愛,其實並不難,一朝一夕,十年八載,也都可能。他卻是一生,從朝陽的初光,綿延到了暮色裡掉落的昏黃。他對尼采,對紀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對福樓拜,對陶淵明的那種敞開懷抱的欣賞和沉迷,也是這樣的專注而不改。所以,看的是一部文學史,它實際上是有一個骨架的,一個他個人的私室的,那小小的房間裡,是他永遠都願意與之交談,並且必定相談甚歡的訪客。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家人。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木心的尖刻。

我覺得,尖刻,在文藝批評上,很多時候,要比厚道好。它甚至是一種品質。

好的文藝批評在每個當代,都是少的,甚而是貧瘠的。都有各樣的顧忌和考量,結果,筆觸所及,都是冤魂,或是漏網之魚。木心顯然對正統文學史頗不屑,否則,他也不必自己躬親去弄講義了,乾脆找來各種版本的通行的文學史,就可以了。所以,這本文學史,不,文學回憶錄裡,我們看的實際上,就是木心對那些已有所謂定評的作家和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慧黠地放出的冷箭。

那箭鏃的嗖嗖聲,是木心的尖刻,也是木心的文學良知。

當然,他的尖刻,也並不是處處都是必要的冷箭,有時候,也確實打錯了靶心。不過也不失為一種提醒,哦,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看法在呀。這個時候,就會覺得這樣的話,還是少說的好,有點像大話了。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還有,就是,木心的痴迷,和,驕傲。

這一點,是最讓我感受得到的。那是一匹闊大的布,印著江南的芳草和野花,印著酒神的酒香,纏裹而來,纏裹而來,那些芳草和野花,那些令人迷醉的酒香,也就沾滿了自己一身。

每個章節,都是他的花園一角,看得見,他是在溪邊徘徊,他是在落日下凝想,他是在葡萄架下微微含笑,他是在風的絲巾裡垂著淚珠,他是在曲徑的濃陰裡,一點點走遠,把背影勒成一片憂鬱的紫羅蘭。晚星出來了,他還是一個人,推窗外望,銀髮望見了對岸的少年,那烏篷船上嗑著菱角,書卷橫躺在一邊的少年。

他是嚐了一滴蜜,用一生的轉身,嚐了一滴藝術的蜜,然後,終於,也死去了。

死得就像,只是邁起腿,坐上了去造訪尼采和紀德,還有福樓拜們的四輪馬車上……

「薦讀」讓我嘗一滴蜜,我便死去—木心印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