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離職員工口述⑦汪子涓:為了哺乳,我出差帶上孩子和奶奶

母乳餵養 華為 英語 分娩 大學 澎湃新聞 2018-12-01

【編者按】

三年前,末末離開華為,以反思的心態回顧華為多年的職場經歷,寫了《別了,華為八年理工女碩離職感言》一文,備受關注。此後應出版社之邀寫就《神壇在左,華為往右》一書。

作者在華為一直在研發體系,其間待過上海、深圳、西安三個地域。寫作期間,先後面見了五十位左右的華為人、前華為人,受訪者以口述的形式講述了圍城內外、轉身前後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們有著如下標籤: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懷抱夢想在職場上奮鬥,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職場瓶頸,在理想和現實間碰撞的年輕人。出生於1976~1985年之間,學歷以碩士為主,80%來自小城或者農村,收入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如今,華為的工號已經排到了近40萬,實際在職員工17萬人。相對40萬人,幾十個樣本算是個案,但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些個案中。作者稱,這些口述只講真實故事,無預設立場,至於正面負面,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聞請講欄目經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權,摘錄了書中部分華為離職員工口述,以饗讀者。

在我的家鄉,有一所跟衡水中學相媲美的學校,那是我們所有家長和學生的夢想。父母不會對孩子規劃,當然他們對自己也沒有規劃,但是有期望,要孩子出人頭地。那所學校就是他們目之所及的終點。身處在這樣的環境裡,我沒機會思考也不會質疑,壓根不知道還有選擇這回事。我心無二念地遵循著由來已久的觀念,比如,首選理科,只有學不動理科才選文科。

我資質平平,理科更好一些。歷史、英語、語文都不好,我做事情沒有毅力和耐力,比如閱讀、背誦這種積累型的。我從小是以結果為導向的,比如數學,解一道題,能算出一個答案來,對我比較有驅動力, 奧數得過獎。但是理科學得好,跟做研發也沒有必然聯繫,是取決於性格。做研發要能靜下心來,有好的學習習慣,我都沒有。我需要見到結果,追求新鮮。

那個時候沒有選擇,就是考上中學、大學。我壓根沒想過,如果考不上大學會怎麼樣。就像現在華為公司對待客戶一樣,承諾了,就不給自己留退路。

但是我追求新鮮的東西,而且很叛逆。

後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試圖追溯自己叛逆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滿足。

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進入所謂的尖子班,一直都是那個班裡的倒數,總是在淘汰的邊緣,所以到現在都有點不自信。而且越往後越難, 每天的卷子多得跟雪花一樣。高二就學完所有高中的課程,全體參加高考,學校要求我們都演練一下。你不知道有多慘,有些人在演練的時候考上清華、北大,但是沒有正式學籍不能上,第二年卻失之交臂。

這種成長方式對你有哪怕一點點的好處嗎?

沒有,只剩摧殘。全無正面影響,叛逆也就是從這裡萌發的。

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早上6 點到校,晚上九十點到家,休息時間只有週六晚上和週日下午,沒有節假日和寒暑假。我現在都還記得,有一次春節,全校都放假了,就我們那個班還在上課。外面飄著雪花,很安靜,雪花一片片掉下來,積得厚厚的,上面一個腳印都沒有。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好淒涼。高考完以後,我把所有的書都燒了。看著火焰把它們一點點吞噬,魔鬼終於化為灰燼,我把自己的對手消滅了,解脫了。

我想,我性格里sharp(尖銳)的部分就是在那種競爭機制裡滋生的。一直在淘汰的邊緣,每天都在想辦法survive(求生),進步一點, 不被淘汰。我就是要生存,要不惜一切代價拿下。

上個星期,我在上一門心理課,老師給我做了個分析,我的話語像一發發的炮彈打出去,老師說,你這個人天生就是做銷售的,不做簡直就是浪費。事實是,我做了銷售以後,真是有很大的成就感。

回想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靠的都是最後的衝刺。比如高考,我平時100 名,高考擠到30 名。就連生小孩也這樣。我痛點很低,目標是用最不疼痛的方式生。在諮詢了一圈後,我決定順產,但是我前八個半月都沒有做什麼,就老是躺在那。一直到後面一個月,我開始走路爬樓, 把我能找到的所有有利於順產的事都幹了。快生了,我很害怕,跟我老公說,我要死了,我昨晚夢到自己死了。我老公說,不用怕不用怕,你看看你,一直都是這種衝刺型選手啊。雖然現在看著懶到不行,最後表現一定會不一樣的。整個生產過程非常順利,兩個小時就搞定了,我就覺得自己又超常發揮了。

所以在我的性格里,很認可的事情,我就會全力以赴,發揮到最好的狀態。比如母乳餵養,我認為很重要。那個時候剛升manager,特別忙,我還是堅持到了孩子1 歲。經常出差當天來回,早上3 點起來趕6 點的飛機,工作完了晚上10 點多再回來。有時候必須外出幾天,就把孩子和奶奶都帶上,和我一起住在酒店,我中途回來哺乳。

但是其他事情,比如給小朋友洗澡、洗衣服,經常被老人“修理”,說不講衛生。

這些都跟銷售的要求非常契合。

採訪者提問:什麼機緣之下轉身成為銷售的?

我本身性格比較外向,喜歡跟別人聊天分享。在華為的時候,經常見到供應商,跟他們聊天。一來二去,他們覺得,這個小女生還不錯嘛,開朗、聰明、能get(抓住)他們的需求,跟他們公司的契合度很高,當時挖我的公司還挺多的。

如果一定要總結個因果關係,就是在有所選擇的時候,把真實的自己釋放出來吧。

這一點上,我對華為一直心存感激,它給了我展示自己的平臺。但是更感激的一點是:它教會我很多東西,並不是專業技能方面,而是對待一份工作的態度。這是一個人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我形成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是,專業、認真、有責任心。即使有些事情是找別人幫忙做的,我也會給出一個負責任的結果。這也為後面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外面大部分人不瞭解華為,老是在那裡亂講,有時候朋友聚會他們又在那誇大其詞,我還會衝出去維護,我老公就跟我急,你都離開華為了好不好。

讓人欣慰的是,華為的口碑現在也越來越好了,原來很鄙視華為的人,現在想去還去不了。以前跟別人說我是華為的,都要收到同情的目光,現在好多了。十年期間,江湖地位大漲。這些跟著華為一起成長的人,如今也都步入中年。那可真是拋頭顱灑熱血,奉獻了整個青春啊。

採訪者提問:我發現,我想問的問題,你自己主動都聊了。思路很清晰。

這是做銷售的職業敏感,對別人的期望會有一些預判。

但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問題。

我崇尚的自由,做銷售能給我一部分,但是自從做了經理,在職業經理人的位置,有很多要求,不能遲到、早退,別人都看著你呢,公司要求的都要完完整整執行。這份工作是不是我想要的?我開始懷疑。銷售肯定是,從這裡面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就感,每完一個案子,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感覺自己不是一個普通人,我做的東西跟別人不一樣。沒有人像我這樣。

但是又會質疑,公司的要求,有那麼重要嗎?培訓的時候不能遲到, 聽一些無聊的東西還要去迎合。要克服自己內心的負能量,我可以做, 也覺得這不是比贏項目更難的事,但這是我想要的嗎?所以我也在想, 自己是不是適合做職業經理人。有些人是適合的,完全不覺得這些事情有什麼。我太隨性,就希望半天把該做的事情做了,剩下的時間自由支配,我就是公司的資源,有需要了我就過來,不要一直對我指手畫腳。

前兩年我是非常enjoy(享受)的,一直在成長,管人也覺得挺新鮮,可以影響人,甚至改變別人的人生軌跡和方向。和團隊也相處得很愉快。可是繼續下去,有太多的核心價值以外的事情。我會問自己,這些有意義嗎?如果有意義,我就說服自己,做到並不難。沒有呢,我是不是有別的路可以走。我不是一個有巨大野心和慾望的人,就是不想浪費時間,做違背心意的事。

另外一種聲音:人在不斷成長,現在覺得自由是最想要的,但是嘗試這件事情自己能不能做,何嘗不是另一種自由。當你已經適應了那些生活,也就自由了。我就在想,我是不是該繼續,變成一個自律的人, 擁有更大的自由。

最後,關於進外企的英語問題,我是這樣看的。英語就是一種工具,跟學習電路知識一樣。首先,要重視,不要回避,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找方法。一、找培訓機構系統地學習,我當時就是這麼做的,幫助還是蠻大,最有意義的幫助是,能看到自己的問題。二、自己在意願上重視,不要害怕,多說,每一次開口會更加自信,良性循環,就是學說話嘛,慢慢就適應了,只要你在這個環境裡,基本的交流沒問題。至於書寫,中國人在這方面的訓練還是很多的,基本不存在障礙。三、在外企,不是隻有英語好才有出路,英語只是基本工具,不要成為最大短板,要在可交流範圍內。當然英語好,會成為你的優勢。即使不好,不會很大程度妨礙你從底層往中層的發展,再往上,會有更高的要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