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身材枯瘦、骨節突出、面容苦澀,李先海的木雕不僅表現出小人物對不幸命運的抗爭,也是他雕刻人生的真實寫照。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教書先生》,刻畫了一個典型的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形象:面容清瘦、衣衫簡樸

就像北京有個雕塑村宋莊一樣,成都的三聖鄉也是一個雕塑家扎堆的地方。木雕大師李先海已在鄉里待了10多年,算得上是一位資深的“鄉漂”。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如約去拜訪他的路上向多位當地人打聽,竟然沒有一個人聽過他的名字。加上他的工作室就是一棟外觀十分普通的農家小院,院門前又沒有像別的雕塑工作室那樣掛著大大的牌匾,找到它頗費一番周折。

雕刻“民國風”

雖然先前已經知道李先海是一位“平民藝術家”,但見到他時,還是被他的“平民”形象震了一下:他穿著灰撲撲的夾克,鴨舌帽外露出雜亂且有些油膩的頭髮,滿臉鬍渣,讓人想起來時路上碰到的老菜農。不過在和他握手時,卻分明感受到他手掌的粗糙和虎口的力量,那是長年累月拿刻刀的結果,也是他木雕大師身份最好的證明。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李先海

李先海話不多,寒暄幾句後就帶我們來到他的作品“展覽室”——其實就是幾個普通的房間,裡面沒有任何佈置,白牆壁上的道道汙痕赫然醒目。一件件木雕作品就隨意靠牆擺放著,搖上課鈴的老師、鋤禾的農夫、望聞問切的老中醫、吆喝的磨刀匠……與常見的人物雕像不同的是,他們穿著長衫、身材扁平、骨節突出、枯瘦如柴,張開嘴,定會露著幾顆歪斜的牙齒。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這些都是民國時期的平民形象。”李先海說,在中國雕塑界,民國時期的小人物一直被忽略,他想補上這個空白。

為了揣摩人物的狀態、感受和情緒,他除了經常泡在各種介紹民國時期的書中,還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在成都,從民國時間到現在,茶館文化都很發達,茶館成了當地人會友娛樂的場所,十分熱鬧,裡面有打麻將的,說書唱戲的,按摩捶背的,算命看相的……完全就是川西民間百態的縮影。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老茶館》即是李先海騎著電瓶車走街串巷,在深刻觀察了茶館裡的眾生相後創作的雕像群。作品共5件,分別刻畫了倒水、端茶、算賬、吃麵、喝茶的人物形象,詼諧生動,在後來浙江東陽舉行的中國木雕創作大賽上一舉獲得金獎,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待抗戰勝利時》,刻畫了一位地下黨員打電話告訴妻子抗戰勝利消息的情景,他們臉上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嚮往。

然而,如今仍有一部分人對李先海的雕塑作品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乾癟枯瘦的形象本身就是倒黴的象徵,難登大雅之堂。

“在中國,打(雕刻)肖像的人多如牛毛,我要做就做不一樣的東西,別人怎麼看,我管不著。”在李先海看來,只要作品有思想,能打動人,就是好的藝術品。

從觀音到平民

李先海笑言自己是個“三無人物”: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美術教育,沒有師承某位大師,沒有皈依任何藝術流派。就連他走上木雕創作這條路,也是一次“意外”。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40歲前,李先海一直生活在重慶奉節,在當地一家氮肥廠當剷煤工廠。那時的李先海,人生理想是當一名畫家。為此,下班後經常不顧身心疲憊在煤油燈下練習素描到深夜。

1984年,雕塑家趙樹同受白帝城博物館的邀請到奉節創作雕像。聽到消息,李先海想方設法主動跟趙樹同套近乎,請他指點自己的素描作品。“你的素描基礎很紮實,如果搞雕塑,可能會大有建樹。”對於完全靠自學的李先海來說,能得到大師的肯定,自然喜不自禁。加上之前幹過幾年木工,對木雕容易上手,於是李先海放下畫筆,拿起刻刀雕起了觀音像。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老茶館》刻畫了四川老茶農中倒水、端茶、算賬、吃麵、喝茶的人物形象,詼諧生動

10多年後,李先海的觀音像在奉節已經小有名氣,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職來到成都,租了一間破舊的小屋棲身,白天外出沿街叫賣雕像,晚上繼續雕刻。

然而,現實遠比想象的殘酷,李先海的觀音像並不好賣,他很快就花光了積蓄。最困難的時候,他連70元房租錢都交不起,被房東趕出來後流落過街頭,睡過橋下,嚐盡了人情冷暖。然而,比沒錢更讓他感覺沮喪的是,別人的取笑、拒絕,還有開出的低得讓他無法忍受的價格,都一點點地磨滅了他的自信。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更夫》,面部刻畫細膩,彷彿能聽到他的吆喝聲。

一天傍晚,在外奔波了一天的李先海又帶著飢餓與失望往回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一角,他看見一群人圍著看熱鬧,好奇心驅使他擠了進去。

那是一老一少兩個賣唱的民間藝人,老人是盲人,坐在凳子上拉二胡,旁邊站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在唱川戲。二胡傳出的憂傷曲調和小女孩稚嫩的嗓音結合,聽起來像是求助的哀號。曲終人散後,小女孩子撿起個別好心人扔下的零錢,拉著爺爺消失在城市的夜幕中。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川西老農》,頂著烈日干活,一瓢涼水解渴,刻畫出了農民生活的艱辛。

回到住處,李先海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小女孩那撕心裂肺的唱腔和無助的眼神不停地出現在他的腦海裡。創作衝動油然而生,李先海決定用烏木來雕刻出這讓他感同身受的一幕。

這是他以前從未雕過的題材,前後花了2個月才雕刻完成。作品取名《小川戲》,在當年舉辦的第9屆全國美展上獲得了優秀獎。李先海終於找到了久違的自信,此後,他不再雕刻觀音像,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題材,表現小人物的命運滄桑,開創了以枯瘦為美的獨特風格。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一個向後退的人

李先海有一件名叫《苦旅共甘泉》的作品,每次看它,眼裡都充滿了柔情。作品刻畫了一位知識分子正在挑燈夜讀,在他旁邊,妻子默默地納著鞋底。李先海說,創作這件作品,是有感於妻子小紅陪他共度那段艱難的歲月。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苦旅共甘泉》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李先海說,他至今都還改不掉這樣的習慣:家裡米缸裡的米剛吃完一半,他就開始催買米,不然就心慌,看到重新裝滿後才踏實,“以前窮怕了,也餓怕了,給自己內心留下了很大的陰影。每當拿起刻刀雕刻那些小人物,總感覺是在雕刻自己。”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或許正是因為曾經經歷的苦難,如今李先海仍然過著完全不講究藝術家風雅的生活:出行騎電瓶車,擔糞種菜,飼養雞鴨。他不喜歡應酬,從不帶手機,凡是找他的電話都是小紅接,常常讓一些不知情的人誤認為他擺架子。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他只喜歡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一切對外聯繫都是我在做,就像是他的經紀人一樣。”妻子小紅無奈地說。2014年第12屆全國美展開幕前,組委會向全國徵集作品。李先海原本不想參賽,後來在小紅的“逼迫”下創作了一件表現民國時期婚禮的《聖殿燭光下的婚禮》應徵,作品小樣和照片寄出去後,他就把這件事拋到了腦後。

別人雕花鳥、雕美器,他卻雕出了世間百態,小人物的悲喜

《聖殿燭光下的婚禮》,表現出了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嚮往婚姻生活,又對包辦婚姻不滿的矛盾。

直到半年後,小紅接到作品入圍通知,他才猛然想起。不過,李先海一點都沒有興高采烈,只是簡單說了一句“知道了”,就回到工作室繼續雕刻。“

採訪結束,李先海和小紅送出院門。問李先海為什麼不像當地其他雕塑家那樣在門口掛上牌匾,他沒說話。旁邊的小紅說:“以前掛過,後來旁邊的公園熱鬧起來後,經常有遊客看到牌匾就想進來參觀,他不好意思拒絕,把自己搞得很煩,後來就被他取了。”

就在小紅和我們說話時,李先海自個走開,挽起褲腳,跳到旁邊自家的地裡摘菜去了。

文│ 謝凱 
圖│ 李先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