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騎獅文殊版畫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騎獅文殊版畫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千手千缽文殊變》莫高窟第361窟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騎獅文殊版畫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千手千缽文殊變》莫高窟第3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像,莫高窟第220窟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騎獅文殊版畫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千手千缽文殊變》莫高窟第3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像,莫高窟第220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像,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徵,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

■ 莫高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第159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局部

在這幅壁畫中,文殊菩薩手持利劍,結跏趺坐於獅背上,一崑崙奴牽獅,另一崑崙奴捧供器,周圍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又有描繪十分生動的天人奏樂等。

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圖局部,莫高窟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開鑿於五代時期,主要是為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臺山圖,這是敦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白描畫稿 現藏法國圖書館

這幅畫中分別畫有騎獅的文殊菩薩、馭獅人于闐國王、善財童子、佛陀波利和聖老人。

文殊菩薩戴高花冠,飾花帶,身著袈裟,二手屈置胸前,作說法式,坐於雄獅背的蓮座上。作胡人相的于闐國王高鼻深目,頭戴風帽,身著四衫外袍,足登氈靴,位於獅子左側,一手執韁一手拿鞭。善財童子位於獅前,二手捧一香爐,頂椎髻。

畫面左側上部,文殊像前略上方畫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佛陀波利作老年胡僧形,長眉,身著緊身短袍衫衣,裹腿,作遠行狀,右肩掛一斗笠,腰間拴一瓶子,胸前一柺杖,屈臂,雙手合十,面對文殊老人作禮謁問詢狀。文殊老人戴風帽,身著長袍衫,長鬚,端立,屈臂,右手作姿,左手執一柺杖,作與佛陀波利講話狀。

相傳,唐朝時,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不遠萬里到五臺山禮拜文殊道場,在途中遇到了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最終得到文殊菩薩的開示。

■ 榆林窟文殊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變》榆林窟第3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壁畫局部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組成部分,第3窟開鑿於西夏中晚期,元、清重修。第3窟的《文殊變》(“變”即經變,指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的圖畫。又稱變相、佛經變相)不像以往所表現的以獅隊象群和人海組成宏偉的畫面,而是描繪了大小10餘人,襯托以秀麗山川和茫茫雲海構成神祕的山水風光。

文殊師利菩薩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獅上。月輪般的身光和頭光,襯托出文殊師利在畫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薩形象豐腴、俊雅、堅毅、沉靜。身上的衣帶隨風飄起,輕輕地坐在獅背上。象徵智慧、威猛的青獅足踏紅蓮,步伐勁健。為文殊師利牽獅的崑崙奴,在唐代壁畫中,多為面部扁平、眼大脣厚、鼻孔朝天、膚色黝黑、卷髮等。而此幅壁畫中的崑崙奴已變為虯髯鬍服的西域武士。

■ 敦煌其他文殊像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騎獅文殊版畫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千手千缽文殊變》莫高窟第361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像,莫高窟第220窟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文殊像,莫高窟第220窟局部

智慧的象徵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莫高窟,《維摩詰經變》中的文殊菩薩 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

(來源:遇見敦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