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之器——古琴

民族樂器 古琴 樂器 音樂 七絃古琴網 七絃古琴網 2017-08-27

養心之器——古琴

養生,最主要的是養心。

我國曆史文化悠久,養生之道眾多。有藥膳、運動、和音樂養生等,這些方法各有千秋。古琴可以致中和,達到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所以彈古琴、聽琴曲是現代人最好的養生方法。

如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貪念慾望與之俱增。卸下浮躁,平和心境,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唯古琴首選。

我們認為 修身是心理層面的,養生是生理層面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身就要撫琴聽琴,理解琴曲的內容,領悟琴曲的內涵,從而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養生則是通過“意”和“行”的統一,使人心態平和,五臟協調,扶正祛邪,達到生生不息目的。古琴的修身功能只能惠及古琴的愛好者,而古琴的養生功能卻能惠及全人類。

人們渴望著內心的平靜,在喧囂的塵世找到一處安心的淨土。而古琴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好的方法,是靜心與養生的最佳選擇。

音樂是表現感情的藝術,它是按照樂曲的特定要求,把多種聲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優美的旋律,通過不同音樂的選擇和結合,對人體產生影響。音樂對人的身心調劑作用,自古以來就為人類所關注,人們不僅把聲音作為一種藝術來欣賞,而且還利用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以增進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樂器讓人聽之心動,古琴卻能使人聞之心靜,修心及調氣。古琴強調彈琴時平心靜氣,調息淨慮,心靜氣平。

養心之器——古琴

早在春秋戰國已有了以音樂作為養生、怡情的手段,並逐漸發展為以音樂作為診病、治病的一種方法。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運動、變化構成,在五行體系中,不同物質可以相互匹配。由於五音能夠配屬於不同的臟腑,臟腑的機能狀態也能通過五音、五聲表現出來,所以古人將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與五行相配屬,形象地描述了“徵”音躁急動悸像火的特性,“羽”音悠遠像水的特性,“宮”音渾厚溫和像土的特性,“商”音悽切悲愴像金的特性。於是,這些概念不同的事物之間,建立了一種抽象的聯繫。

根據靜心的原理,選用優秀雅緻的古琴音樂來養生。曲調圓潤、節奏舒緩、響度輕柔的樂曲,十分適合靜心養生之用。人們在聽到幽雅的音樂之後,便會沉浸在音樂美的世界,甚至進人心醉神迷狀態,滿足了內心泰然的需要,增進了心身健康。任何一種藝術都能緩解人們的壓力,但古琴所表現的音樂更豐富、更細微、更深入、更有力量。

從樂器特點來看。首先,音色豐富並且極具對比性的質感,低音古樸深厚,餘音綿長不絕,高音則清潤明亮,極富穿透力,而其“同音異弦”等特點能更精微細膩地刻畫人心。其次,表現手法豐富,古琴琴曲的節拍多變,讓演奏者的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線輕重疾徐的同時,還有剛柔、方圓、濃淡等變化,給人以趨於意境悠遠、神韻無限之感。古琴屬中低音區樂器,從人的心理通覺感受來說,更為沉著深切,常常加深了幽遠深邃的意境,因此有李白“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的名句。

從樂曲內容來看,古琴樂譜中不僅有儒家文化中的平和仁愛,道家文化中的清淨超然,更有不被流派所限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瀟灑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廣陵散》的慷慨豪壯。《平沙落雁》描繪出的沙白風清、雲飛天遠、雁陣從容的自然景象,讓人聽之天地一寬。而同時,時而潺潺、時而洶湧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脫。而樂曲內容裡面熟悉的歷史人物,一脈相承的文化氛圍,都讓人們容易被曲中的思想意識、情感所感染。

在“非典”時期,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唱片曾被作為“醫保用品”用於醫護人員,這些音樂對緩解焦慮、抑鬱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他在美國發行的兩張唱片,也被作為“治療音樂”。

養心之器——古琴

古琴養生不僅僅是聽音樂養生,因為古琴不僅是聽,更要彈。彈琴亦稱為撫琴,右手指撥絃,左手指在琴絃上滑動,像大鵬展翅。不僅有高雅的動作,還要有左右大腦的活動。一首優美的樂曲從自己的手指下流出,那種感覺,如臨深山,如感秋意,如觀江河,如處靜夜,在現實的這個喧囂的環境裡,自己創造出一個舒暢優雅的小空間,什麼工作的緊張,任務的壓力,人事間的煩憂,甚至病疼,全都化為烏有。內心平和了,體內各個生理環節逐漸趨於和諧,體內和諧,免疫力上升,百病難侵,這不正是養生所要達到的目的嗎?

唐代薛易簡所著《琴譜》說:“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此處所說,概括起來都可以說古琴對人精神上的影響。即使是說可以格鬼神,我認為也是格去心中的鬼神,使人光明正大的為人處事。這個總結也是對古琴修身養性作用的概括。

蔡邕著《琴操》認為: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風俗通義》中說:雅琴者,樂之統也,與八音並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於身,非必陳設於宗廟鄉黨,非若鐘鼓羅列於虞懸也,雖在窮閣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故琴之為言禁也,雅之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

近代琴家楊宗稷在著名的《琴學叢書》中指出:“琴學有修身養性之用,道也,非藝也。”

養生要養心,養心最古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