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民主”與“脫歐”,誰“玩壞”了誰?'

民主 英國 經濟 歐洲時報 2019-09-09
"

【歐洲時報】昨天,英國又以“議會打殘約翰遜”的最新“脫歐”新聞,大模大樣地登上媒體頭條。在英國脫歐的“連臺本戲”中,這一幕,不見得不精彩,但卻是使結局更加迷茫的一幕。它所能“劇透”出的“確定性”,較之以往各幕,更加稀薄。似乎脫歐已經把英國帶進一個既黑且長的死衚衕。

約翰遜上臺之初,曾信誓旦旦要在10月31日前解決問題。無論如何,他拉女王“墊背”、強迫議會“休假”以完成“硬脫”大業的聲勢,確給看累了脫歐鬧劇的世界觀眾,帶來強行斷尾式的希望。不想,他的“錦囊妙計”,居然一日內“見光死”。9月4日,英國下議院通過了一項阻止“無協議脫歐”的法案(以327票贊成對299票反對),還“大比分”否決他“10月15日提前大選”的“動議”(56票贊成,298票反對,比約翰遜所需的三分之二贊成票相去甚遠)。

而獲得通過的法案規定,“禁止首相在10月19日之要求國會保證同意無協議脫歐或得到國會授權無協議脫歐。一旦該截止日期過去,首相須要求將英國脫歐日延長至2020年1月31日。如果歐盟以不同日期作迴應,首相將有兩天時間接受該提議。在此期間,國會——而非政府內閣——將有權拒絕歐盟的要求。該法案還要求內閣大臣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向下議院報告脫歐進展,以為國會提供更多機會來控制脫歐時間進度”。

至此,這戲沒法往下演了。

因為僵局癥結誰都知道不在時間是否再推三個月,而在於雙方談判關鍵條款“底線”盡露,已無可再談。談不出結果,脫就是單純的“拖”了。但問題是,歐盟拖得起,英國拖不起。

其實,戲演到這個份上,其對英國的負面影響,已經超越了“脫歐”本身。因為無論“軟脫”還是“硬脫”,如果節奏正常,不顛三倒四,不自相矛盾,不露出制度軟肋,經濟損失面都是可控的,社會之“痛”都是短期的,英國“面子”是可以保全的。

但今天盤點整個“脫歐”進程,讓英國損失最大的是暴露了其民主制度的悖論,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政府執行力缺失,以致將整個國家拖入泥潭的趨勢。

就目前的膠著狀態,似乎只有“二次公投”,並且其結果是“放棄脫歐”才是危機的出口。但是,儘管英國憲法並不禁止“二次公投”,但“民主”要邁出這一步,似乎非常令人躊躇。此後怎麼辦?社會呈“一次公投”贊成者與“二次公投”支持者的五五對峙,情何以堪?還要不要“三次公投”?這等於向世人展示了民主最高形式——“公投”的亂象與去權威化。這似乎不好。因為還有國家要公投“脫英”呢!

再則,此次因脫歐而兩次換相,保守黨議員的邏輯頗具戲劇性。似乎罷免梅姨,是因為她不夠硬;而倒戈約翰遜,又是因為他太硬?究竟有沒有“適合”“脫”的軟硬度呢?不得不令人浩嘆:“曹營的事真難辦”?而反對黨工黨在“提前大選”問題上的出爾反爾,也似乎有把自己“上臺執政”置於“脫歐大計”之上之嫌。殊不知,即使在工黨認為合適時機大選翻盤,真上臺執政了,它將如何面對這個脫歐爛攤子呢?科爾賓將如何面對因兩次公投而撕裂的英國人民呢?這些巨大問號,似乎都打在了“英國民主”的前額。

從決策效率看西方民主運作,民眾一向認為“英美民主”高於“歐陸民主”。這回英國脫歐的全程表演,徹底顛覆了這一“成見”。

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碰上“亂麻”,關鍵是要有“快刀斬亂麻”的機制。如果對一項決策“後悔”,要有知難而退的餘地。如果都沒有,大概就如“脫歐”這樣的“拖”法了。但再好的國家都經不起這樣“拖”。

是“脫歐”玩壞了英國民主?還是“英國民主”玩壞了“脫歐”?這個問號過於沉重與複雜,留待“脫歐”大劇的尾聲去揭盅吧。

(編輯:秋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