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民俗 炎帝 神農 編鐘 墨香彼岸 2017-05-22

隨州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為了讓更多的朋友瞭解隨州在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中的變遷,隨州的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變遷為特色,小編從諸多角度來審視隨州文化, 掘並整理了當地的民風民俗,深入瞭解。

O(∩_∩)O哈哈~弘揚隨州本土文化,傳承炎帝神農文明,山好水好人好,尋根溯源,開拓創新。

炎帝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編鐘(古代樂器)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中國古代 大型打擊樂器,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在

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曾侯乙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編鐘雖作為一種較為古老的打擊樂器,但其音質、音準、音色等方面,絕不遜色於:排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鑔、小鑔、缽等民族打擊樂器,也不遜色於:定音鼓、馬林巴、鋁板琴、大軍鼓、小軍鼓等西洋打擊樂器,更不遜色於架子鼓等爵士打擊樂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擊樂界中根深蒂固。

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發現了編鐘。

打鑼鼓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打鑼鼓一般是指隨州打鑼鼓,又稱打圍鼓,是湖北隨州市大洪山一帶流行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主要用於祭祀。它以鑼鼓間奏,由歌師吟唱,屬漢族民歌中的“儀式歌”。流傳於隨州南部的柳林、洛陽店、何店、均川、三裡崗等鄉鎮一帶。打鑼鼓一般是東家為了祝壽、兒童滿月打鑼鼓

打鑼鼓一般是指隨州打鑼鼓,又稱打圍鼓,是湖北隨州市大洪山一帶流行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主要用於祭祀。它以鑼鼓間奏,由歌師吟唱,屬漢族民歌中的“儀式歌”。流傳於隨州南部的柳林、洛陽店、何店、均川、三裡崗等鄉鎮一帶。打鑼鼓一般是東家為了祝壽、兒童滿月或週歲、祈福等,特地邀請藝人到自己堂屋內演唱。另有義烏打鑼鼓,或週歲、祈福等,特地邀請藝人到自己堂屋內演唱。另有義烏打鑼鼓。

表演

打鑼鼓是漢族傳統祭祀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祭祀又分為室內祭祀和室外祭祀(又稱郊祭)。室內祭祀是3或5人於香案兩邊呈半圓形圍坐,由3或5人中的2人演奏鑼鼓。所有人輪流吟唱,謂之“堂鼓”。音樂始終以鑼鼓間奏為主,吟唱也始終保持一遍鑼鼓、一遍歌,輪換進行,中間無任何道白。室外祭祀是29人以上的男女表演隊,在野外曠地上圍著火堆邊文化價值

打鑼鼓是一種祭神時用鑼鼓伴奏、由歌師輪流吟唱的形式,屬漢族民間歌謠中的“儀式歌”。雖只是以鼓、鑼等簡單樂器演奏,但千餘年卻長盛不衰。它所反映的文化,以區域民俗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周楚文化之大成,揭示了各種文化滲透到民俗中的審美規律。屬人文科學的一部分,填補了與古代史籍相印證的珍貴資料空白。

音樂價值

歌邊舞,(鑼鼓演奏和吟唱與室內祭祀相同)謂之“摶鼓踏歌”。

柺子飯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柺子飯是湖北省廣水市馬坪鎮陳申濤先生首創的著名特色小吃。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做法是選用上好豬腿肉切成每個四兩左右放置大鍋中加入滷料等材料滷熟。柺子飯特別之處是在早上吃,實實在在的“吃早飯”。它以柺子的油而不膩,豬皮厚而膠質豐厚。而贏得廣大食客的喜愛。

柺子飯是湖北省廣水市馬坪鎮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傳統做法是專選上好的豬腿肉改刀之後放在鍋中滷熟。柺子飯特別之處是在早上吃,實實在在的“吃早飯”。

由於柺子是豬腳部分的“活肉”,吃起來油而不膩,口感特好。尤其豬皮厚實膠質豐富,十分爽口。柺子飯除有豬拐肉外,還配有其他小菜及小魚等上十種,任意挑選。俗話說“早餐吃飽,中餐吃好,晚餐吃少”。柺子飯是增強早餐食慾的佳餚。

起源及發展

柺子飯是由廣水市馬坪鎮的陳申濤師傅首創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政府響應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為更好的發展經濟在一九九零年十月一號,馬坪政府將現如今的農貿市場由以前的梅林正街搬到現在的地方。

最開的時候柺子飯只採用豬蹄(分為一腳、二腳)和膝蓋這三坨。其餘的豬腿肉是燉湯另外販賣的,最初的售價是兩元五角,搭配的還有雞子、鴨子、鱔魚、滑肉(廣水地區傳統菜)、滑魚(廣水地區傳統菜)等一系列以葷菜為主的配菜。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物價提高,為保障食材的新鮮售價慢慢的由最初的兩塊五漲到五塊、六塊直至今天的十二塊。

後來經過不斷的改善和不斷的嘗試,才有了今天家喻戶曉的馬坪柺子飯。

中國千年銀杏谷

探索炎帝故里-深挖隨州文化

中國千年銀杏谷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洛陽鎮永興村 ,銀杏谷佔地面積17.14平方公里,包含一母九子、胡氏祠、大夏皇帝明玉珍故里等景點。有千歲以上的銀杏樹308棵,百歲以上銀杏樹17000多棵,定植銀杏樹510萬多棵,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2003年,入選國家自然保護區名錄,2014年,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銀杏至尊”、“銀杏樹王”等千年以上的古銀杏樹308株,百年以上的17000多株,定植銀杏樹510多萬株。古銀杏連接成片,是全世界分佈最密集、保留最完好的一處古銀杏樹群落。銀杏銀杏保護

谷內有一棵2500餘年的號稱“銀杏樹王”古銀杏,樹高約80米,胸圍8.8米。

銀杏至尊傳說

青林寨救孤嶺上的“銀杏至尊”,傳說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所封,樹齡2600年,至今枝葉繁茂,古老剛勁;周氏祠旁,有5棵銀杏樹樹齡均在2000年以上,樹圍都在8米左右,樹根盤結,相依相扶,蔭蓋數畝,當地人稱為“五老樹”。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叩拜“隨州銀杏之尊”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隨州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歷代英才輩出,人文薈萃。

關注我下期更精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